字源导航

字字源基本字义,中华字海叶典字义

拼音pu2

①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亦称“香蒲”):~黄(蒲的花粉)。~棒。~草。~绒。~扇。

②指“菖蒲”:~节。~月(指农历五月)。

③庵,用草盖的圆形屋。

④古同【匍】,匍伏。

⑤姓。

异体:𮑱

异体:𮑱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ブ,ホ,フ,ハク,バク;かま,がま

蒲字字源已被关注:2次,词条更新时间:2024-11-22

蒲字字源百家诸说,蒲字其他典籍字源解说

  • 《說文》水艸也。或㠯作席。从艸。浦聲。

  • 《字源》形声

 略說: 從「艸」,「浦」聲。本義是蒲草,又指蒲柳或菖蒲。

24 字

 詳解: 從「艸」,「浦」聲。本義是蒲草,又名香蒲,屬多年生水草植物,可用來編席。《說文》:「蒲,水艸也,可以作席。从艸,浦聲。」如《詩.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朱熹集傳:「蒲,水草,可為席者。」《後漢書.卓魯魏劉列傳》:「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示辱而已,終不加苦。」「蒲鞭」即蒲草製成的鞭子,表示刑罰輕微。

  「蒲」也表示蒲柳。《古今注.草本》:「蒲柳,水邊生,葉似青揚,一名蒲揚。」如《詩.王風.揚之水》:「揚之水,不流束蒲。」鄭玄箋:「蒲,蒲柳。」《世說新語.言語》:「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後以蒲柳比喻早衰或身分地位輕賤。

  「蒲」還表示菖蒲,因葉形似劍,又名蒲劍。舊俗會在端午節時縣掛菖蒲於門上,用來避邪。如唐代元稹〈寄贈薛濤〉:「別後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雲高。」李咸用〈和殷衙推春霖即事〉:「柳眉低帶泣,蒲劍銳初抽。」

  「蒲」也是古地名。如《左傳.桓公三年》:「夏,齊侯、衛侯胥命于蒲,不盟也。」又如《韓詩外傳.第六》:「子路治蒲三年,孔子過之,入境而善之。」

  「蒲」通「匍」,「匍匐」又寫作「蒲伏」、「蒲服」,表示伏在地上、爬行。如《戰國策.秦策三》:「(伍子胥)至於蓤水,無以餌其口,坐行蒲服,乞食於吳市,卒興吳國,闔廬為霸。」《史記.淮陰侯列傳》:「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562 字相關漢字: 艸,浦,匍

蒲字字源演变,蒲字源流

蒲字源流

秦-簡

睡虎地

蒲字源流

漢-簡

張家山

蒲字源流

唐-石

開成石經

蒲字源流

宋-印

廣韻

蒲字源流

宋-印

增韻

蒲字源流

明-印

洪武正韻

蒲字源流

清-印

康熙字典

蒲字书法,蒲字写法,蒲字图片

蒲字源流

三國-草

皇象(傳)

蒲字源流

唐-楷

蒲字源流

唐-楷

張旭(傳)

蒲字源流

唐-楷

顏真卿

蒲字源流

唐-行

顏真卿

蒲字源流

宋-行

蘇軾

蒲字源流

元-行

鮮于樞

蒲字源流

元-草

鄧文原

蒲字源流

明-行

董其昌

蒲字源流

清-篆

吳讓之

蒲字源流

清-行

鄭燮

蒲字字源读音,蒲字字源字义及蒲字常用词组

  • pu2香蒲,又称蒲草 香蒲科 多年生水生草本 叶狭长,可编蒲席、蒲包和扇子等 嫩芽称蒲菜,可食 花粉称蒲黄,用为止血药

  • pu2菖蒲的简称 旧俗端午节悬菖蒲于门,因称端午节为蒲节,称农历五月为蒲月

  • pu2蒲柳,即水杨 也称赤杨、江南桤木 桦木科 乔木

  • pu2草盖的圆屋

  • pu2摴蒲的简称 古代一种类似后时掷色子的博戏 又泛指赌博

  • pu2古邑名 1.春秋时卫地 战国时属魏,在今河南省长垣县境 2.春秋晋地 在今山西省隰县北

  • pu2元、明史籍对布朗族、崩龙族先民的泛称

  • pu2姓

  • bo2[蒲社]鲁宫殿雉门外两社之一,在雉门左

蒲字康熙字典字源

【申集上】【艸字部】 【唐韻】薄胡切。水草,可以爲席。

【禮·玉藻】連用湯履蒲席。

【釋名】蒲,草也。

【周禮·天官·醢人】深蒲。

【詩·大雅】維筍及蒲。

【後漢·劉寬傳】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

 又【詩·王風】揚之水,不流束蒲。

【陸璣疏】蒲柳有兩種,皮正靑者曰小楊,其一種皮紅者曰大楊。

 又【周禮·春官】男執蒲璧。

【註】或以蒲爲瑑飾。

 又【禮·明堂位】周以蒲勺。

【註】蒲謂合蒲,當刻勺爲蒲頭,其口微開如蒲草。

 又【釋名】草圓屋曰蒲。蒲,敷也。

 又人名。

【華陽國志】望帝更名蒲𤰞。

【高士傳】蒲衣,舜時賢人。

【淮南子·人閒訓】蒲且子之巧,亦弗能加也。

 又地名。

【春秋·桓三年】齊侯、衞侯胥命于蒲。

 又水名。

【水經注】河水又南,合蒲水。

 又山名。

【史記·封禪書】有蒲山。

 又臺名。

【述異記】東海上有蒲臺,秦王至此縈蒲繫馬。

 又姓。

【十六國春秋】符洪家生蒲五丈長,時人異之,謂之蒲家。

 又【韻會】通蒱。

【馬融·樗蒲賦】道德旣備,好此樗蒲。

 又通匍。

【左傳·昭十三年】懷錦、奉壺、飮冰,以蒲伏焉。

 又【類篇】傍各切。與薄通,蒲姑,地名。

【竹書紀年】太戊城蒲姑。

 又去聲,蒲萄,果名。

【芥隱筆記】樂天詩: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

 又叶頗五切,音浦。

【韻補】《周禮·職方氏》其澤藪曰弦蒲,鄭氏讀上聲,《詩》不流束蒲,叶下戍許。


考證:〔【淮南子·人閒訓】蒲且子之功,亦勿能加也。〕 謹照原文功改巧。勿改弗。 唐韻(751)

蒲字说文解字字源

水艸也。或㠯作席。[周禮。祭祀席有蒲筵。]从艸。浦聲。[此當云從艸水、甫聲。薄胡切。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