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字源基本字义,中华字海叶典字义

拼音han2“~郸”地名,在中国河北省。

异体:𨚠

异体:𨚠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カン,ガン;

邯字字源已被关注:2次,词条更新时间:2024-11-23

邯字字源百家诸说,邯字其他典籍字源解说

  • 《說文》趙邯鄲縣。从邑。甘聲。

  • 《字源》形声

 略說: 本作「甘」,後加義符「邑」。「邯鄲」是古地名,在今河北省。春秋時,邯鄲本為衛地,後屬晉。戰國時為趙國都城。

53 字

 詳解: 本作「甘」,後加義符「邑」。「邯鄲」是古地名,在今河北省。春秋時,邯鄲本為衛地,後屬晉。戰國時為趙國都城。《說文》:「邯,趙邯鄲縣。从邑,甘聲。」

  金文用為地名。十二年趙令戈的「邯」字和「丹」字合寫,共用右邊的「邑」旁。「邯丹」即「邯鄲」。簡帛材料也用為地名,如《睡虎地秦簡.編年記》簡50壹:「【五十年】,攻邯單(鄲)。」又如《馬王堆帛書.須賈說穰侯章》133行:「趙氏不𨝃而邯戰(鄲)復歸。」

  侯馬盟書的「邯鄲」又用為複姓。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邯鄲氏」下云:「嬴姓,晉趙盾從父昆弟子曰趙穿,食邑邯鄲,因以為氏。……漢有衞尉邯鄲義。」

  傳世文獻裡「邯鄲」表示地名的例子如《左傳.哀公元年》:「夏四月,齊侯、衛侯救邯鄲,圍五鹿。」《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龐恭與太子質於邯鄲。」戰國時趙國以「邯鄲」為都,故「邯鄲」又可作為趙國的代稱,如《竹書紀年.顯王》:「六年,我師伐邯鄲,取列人。我師伐邯鄲,取肥。」

  「邯」也是水名,在今青海省化隆縣西。《後漢書.西羌傳》:「侯霸復上置東西邯屯田五部。」李賢注:「邯,水名。邯分流左右,在今廓州。」473 字相關漢字: 甘,邑,丹

邯字字源演变,邯字源流

邯字源流

春秋-簡

侯馬盟書

邯字源流

秦-簡

睡虎地

邯字源流

漢-簡

張家山

邯字源流

唐-石

開成石經

邯字源流

宋-印

廣韻

邯字源流

宋-印

增韻

邯字源流

宋-篆

集篆古文韻海

邯字源流

明-印

洪武正韻

邯字源流

清-印

康熙字典

邯字书法,邯字写法,邯字图片

邯字源流

漢-隸

邯字源流

唐-草

孫過庭

邯字源流

明-行

王世貞

邯字源流

明-草

張瑞圖

邯字源流

近-草

潘伯鷹

邯字字源读音,邯字字源字义及邯字常用词组

  • han2[邯鄲]1.古都邑名 春秋时卫邑,后属晋 战国属赵,赵敬侯自晋阳徙都于此 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 2.县名 秦置,属河北省 东魏天平初废,入临漳县 隋开皇时改易阳县,又复置邯郸县 唐宋金元因之 明清皆属广平府 1952年析县区置邯郸市 3.古郡名 秦始皇十九年置 治所在邯郸(今邯郸市) 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泜河以南,滏阳河上游和河南省内黄县、浚县,山东省馆陶县、冠县西部地区 汉高帝四年改为赵国 景帝时又一度改为邯郸郡 4.复姓

  • han2古水名 在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区西 有东、西二水,自北南流,经古邯川城左右注入黄河,故有东邯、西邯之称 东汉永平初马武击破西羌于东邯、西邯,永远中侯霸置东邯、西邯屯田五部,皆即此

  • han2同=𣵷 或𣵷

  • han2姓

  • han4[邯淡]丰盛之意

邯字康熙字典字源

【酉集下】【邑字部】 【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𠀤音寒。

【玉篇】趙國有邯鄲縣。互詳後鄲字註。

 又水名。

【後漢·西羌傳】侯霸復上置東西邯屯五部。

【註】邯,水名。邯分流左右,在今廓州。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胡甘切,音酣。

【集韻】䛁邯,漢縣名,屬樂浪郡。

 又【集韻】戸感切,音頷。

【前漢·王莽傳】封都匠仇延爲邯淡里附城。

【註】邯淡,豐盛之意。 玉篇(543)

邯字说文解字字源

趙邯鄲縣。[趙國邯鄲、二志同。左傳有邯鄲午。秦始皇置邯鄲郡。漢趙國、故邯鄲郡也。張晏曰。邯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郭從邑、故加邑。按今直𣜩廣平府邯鄲縣縣西南二十里有故邯鄲城。]从邑。甘聲。[胡安切。按甘聲當音含。古在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