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字源基本字义,中华字海叶典字义

拼音yin1

①声,亦特指有节奏的声:声~。~乐。~律。~色。~量。~区。~韵。~像。~容(声音、容貌)。弦外之~。

②信息,消息:~信。佳~。~讯。

异体:𤶴 𦂺 ⾳

异体:𤶴 𦂺 ⾳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オン,イン;おと,ね

音字字源已被关注:3次,词条更新时间:2024-11-22

音字字源百家诸说,音字其他典籍字源解说

  • 《說文》聲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宫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凡音之屬皆从音。

  • 《字源》指事 是在“言”所从的“口”旁中加区别符号形成的指示字

  • 《漢多》古文字「音」從「言」,「言」的「口」內加點,表示聲音出於口。

 略說: 古文字「音」從「言」,「言」的「口」內加點,表示聲音出於口。

30 字

 詳解: 金文始見於春秋早期,從言從一短橫或短竪或圓形於「言」字的「口」內,表示聲音出於口。

  「音」字是從「言」字分化而來,金文「言」、「音」作為部件通用,古籍亦見相通,《呂氏春秋.順說》:「而言之與響」,即「如音之與響」。《呂紀.聽言》:「其與人穀言也」,《莊子.齊物論》作「鷇音」。

  金文已用作本義,表示聲音,䣄王子鐘:「其音悠悠」,又用作人名,殷簋:「王乎內史音令(命)殷」。參見「言」、「欒」。《郭店楚簡.老子甲本》:「音聖(聲)之相和也」。

  《說文》:「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凡音之屬皆从音。」279 字相關漢字: 言,口,欒

音字字源演变,音字源流

音字源流

周-金

西周中期

音字源流

春秋-金

春秋早期

音字源流

春秋-金

春秋晚期

音字源流

春秋-金

春秋

音字源流

春秋-簡

侯馬盟書

音字源流

戰國-金

戰國早期

音字源流

楚-簡

包山

音字源流

楚-簡

郭店

音字源流

楚-簡

上博

音字源流

秦-簡

睡虎地

音字源流

漢-簡

張家山

音字源流

唐-石

開成石經

音字源流

唐-篆

唐代石刻篆文

音字源流

宋-印

廣韻

音字源流

宋-印

增韻

音字源流

宋-篆

汗簡

音字源流

宋-篆

古文四聲韻

音字源流

宋-篆

集篆古文韻海

音字源流

明-印

洪武正韻

音字源流

清-印

康熙字典

音字书法,音字写法,音字图片

音字源流

漢-篆

音字源流

漢-隸

音字源流

晉-行

索靖(傳)

音字源流

晉-行

王羲之

音字源流

晉-草

索靖(傳)

音字源流

晉-草

衛瓘(傳)

音字源流

晉-草

王羲之

音字源流

北齊-隸

音字源流

隋-楷

智永

音字源流

隋-行

智永

音字源流

唐-篆

李陽冰(傳)

音字源流

唐-楷

褚遂良

音字源流

唐-楷

顏真卿

音字源流

唐-楷

柳公權

音字源流

唐-行

孫過庭

音字源流

唐-行

歐陽詢

音字源流

唐-行

釋懷仁集王羲之

音字源流

唐-行

李邕

音字源流

唐-草

月儀帖

音字源流

唐-草

懷素

音字源流

唐-草

孫過庭(傳)

音字源流

宋-行

米芾

音字源流

宋-行

蘇軾

音字源流

宋-草

黃庭堅

音字源流

宋-草

趙構

音字源流

宋-草

趙佶

音字源流

元-篆

吳叡

音字源流

元-隸

趙孟頫

音字源流

元-行

趙孟頫

音字源流

元-草

趙雍

音字源流

元-草

揭傒斯

音字源流

元-草

康里巎巎

音字源流

明-行

文徵明

音字源流

明-草

沈粲

音字源流

明-草

文徵明

音字源流

明-草

陳淳

音字源流

清-篆

楊沂孫

音字源流

清-篆

吳昌碩

音字源流

清-篆

吳大澂

音字源流

清-篆

王澍

音字源流

清-隸

王澍

音字源流

清-隸

毛承基

音字源流

清-隸

張舒

音字源流

清-隸

吳熙載

音字源流

清-行

王鐸

音字源流

南北朝-楷

音字源流

南北朝-楷

鄭道昭

音字字源读音,音字字源字义及音字常用词组

  • yin1乐音

  • yin1乐曲

  • yin1语音 1.语音、口音 如:方音;配音 2.字音、音节 如:注音;一字一音

  • yin1言辞

  • yin1通=意(yi4) 意思 如:话中之音意

  • yin1姓

音字康熙字典字源

【戌集中】【音字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今切,音隂。

【說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

【書·舜典】八音克諧。

【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

【疏】方謂文章,聲旣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

【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爲之音。

【疏】以大師吹律爲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爲音。

【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註: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變乃成音,音和乃成樂,故別爲三名。對文則別,散則可以通。季札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公羊傳曰:十一而稅頌聲作,聲卽音也。下云治世之音,音卽樂也。是聲與音樂各得相通也。

 又【易·中孚】翰音登于天。

【禮·曲禮】雞曰翰音。

 又姓。見【姓苑】。

 又【正韻】於禁切。與䕃通。

【左傳·文十七年】鹿死不擇音。

【杜預註】音,所茠䕃之處。古字借用。○按註借用,是古字聲同,皆相假借,且釋文作於鳴反,𠀤不作去聲讀,正韻非。


考證:〔【詩序】聲成文,謂之音。

【疏】季扎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 謹照原文季扎改季札。 說文(121)

音字说文解字字源

聲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十一字一句。各本聲下衍也字。樂記曰。聲成文謂之音。]宫商角徵羽、聲也。[宋本無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有節之意也。於今切。七部。]凡音之屬皆从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