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网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查字网为您提供包括汉字源流、汉字字源、字形演变等查询,收录词语超过40万条,提供汉语词组解释、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造句等内容。
欢迎您使用查字网汉字字源字典查询汉字流源、字源字义及字源演变,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字源网字典,以便为您提供更好地帮助和服务。
查字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
《說文》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从象。予聲。
《字源》形声
略說: 金文從「象」從「予」。「予」和「呂」為一字分化,「予」上或加「八」形作為區別符號。春秋晚期蔡侯鐘和鎛的字形下又從「土」。《說文》以為本義是較大的象,從「象」,「予」聲。
84 字
詳解: 金文從「象」從「予」。「予」和「呂」為一字分化,「予」上或加「八」形作為區別符號。春秋晚期蔡侯鐘和鎛的字形下又從「土」。《說文》以為本義是較大的象,從「象」,「予」聲。《說文》:「豫,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从象﹐予聲。」
金文「豫」用作人名,又讀為「舍」,表示施。如蔡侯紐鐘:「建我邦國,豫令祗祗。」「豫命」讀作「舍命」,表示發施號令。「祗祗」表示恭敬貌。
戰國楚簡「豫」也常常讀為「舍」,如《上博竹書三.周易》簡24「豫尒(爾)𩂩(靈)龜,觀我𣁋(微)頤。」馬王堆帛書本和傳世本《周易》「豫」皆作「舍」。「舍」在此表示捨棄。王弼注:「舍其靈龜之明兆,羨我朵頤而躁求。」又如《上博竹書四.曹沫之陳》簡18-19:「不和於邦,不可以出豫(舍)。」「豫」讀為「舍」,表示軍隊駐扎之所。(陳劍)
「豫」還表示安樂。《爾雅.釋詁上》:「豫,樂也。」如《尚書.金縢》:「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又表示快樂。如《詩.小雅.白駒》:「爾公爾侯,逸豫無期。」毛傳:「爾公爾侯邪,何為逸樂無期以返也。」
「豫」表示出遊、巡遊。女《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趙岐注:「豫亦遊也,遊亦豫也。」《文選.張平子〈東京賦〉》:「度秋豫以收成,觀豐年之多稌。」薛綜注:「秋行曰豫。」
「豫」表示遲疑不決。如《老子.第十五章》:「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後多與「猶」連用作「猶豫」,如《楚辭.離騷》:「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
「豫」同「預」,表示事先有準備、預先。如《國語.晉語》:「誡莫如豫,豫而後給。」韋昭注:「豫,備也。」《荀子.大略》:「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
「豫」也是古代九州之一。《釋名.釋州國》:「豫州,地在九州之中,京師東都所在,常安豫也。」《漢書.地理志》:「河南曰豫州:其山曰華,藪曰圃田,川曰滎、雒,寖曰波、溠;其利林、漆、絲枲;民二男三女;畜宜六擾,其穀宜五種。」現為河南省之簡稱。824 字相關漢字: 象,予,呂,八,土,舍,猶,預
春秋-金
春秋晚期
戰國-金
戰國
秦-簡
嶽麓書院
漢-簡
張家山
漢-石
熹平石經
東漢-篆
說文解字
唐-石
開成石經
宋-印
廣韻
宋-印
增韻
宋-篆
汗簡
宋-篆
古文四聲韻
宋-篆
集篆古文韻海
明-印
洪武正韻
清-印
康熙字典
漢-隸
晉-楷
王獻之
晉-行
王獻之
晉-草
王羲之
隋-楷
智永
隋-草
智永
唐-篆
李陽冰(傳)
唐-楷
顏真卿
唐-行
歐陽詢
唐-草
歐陽詢
唐-草
懷素
宋-楷
趙佶
宋-行
蘇軾
宋-草
趙構
元-篆
吳叡
元-隸
吳叡
元-隸
趙孟頫
元-楷
趙孟頫
明-楷
豐坊
清-篆
永瑆
清-楷
張裕釗
近-楷
沈尹默
近-草
于右任
南北朝-楷
鄭述祖
南北朝-楷
鄭道昭
南北朝-楷
梁-行
王筠
yu4大象
yu4安乐;安逸
yu4喜欢;快乐
yu4游;巡游
yu4厌烦;餍足
yu4懈怠
yu4犹豫;迟疑
yu4预备;事先作准备 也作=預預
yu4预先;事先
yu4叙
yu4变动
yu4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x,坤下震上
yu4地名 1.古九州之一 2.河南省的简称 因古为豫州地而得名
yu4欺诳
yu4通=與 参与與
yu4姓 春秋晋有豫让
xie4古代乡学名
xie4同=榭榭
shu1同=舒舒
【酉集中】【豕字部】
〔古文〕𠄛【廣韻】【集韻】【類篇】【韻會】羊洳切【正韻】羊茹切,𠀤音預。象類。
【說文】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
又【爾雅·釋詁】安也。
【又】樂也。
【玉篇】怠也,佚也。
【正韻】悅也。
【易·豫卦疏】謂之豫者,取逸豫之義,以和順而動,動不違衆,衆皆悅豫也。
【書·太甲】無時豫怠。
【詩·小雅】逸豫無期。
又【增韻】遊也。
【孟子】一遊一豫,爲諸侯度。
【張衡·東京賦】度秋豫以收成。
【註】秋行曰豫。
又【爾雅·釋言】敘也。
【疏】事豫備者亦有敘也。
【玉篇】早也,逆備也。
【易·旣濟】君子思患而豫防之。
【禮·學記】禁於未發之謂豫。
【中庸】凡事豫則立。
【註】素定也。
【玉篇】或作預。
又【爾雅·釋詁】厭也。
又參與也。
【正韻】與與通。
【後漢·東夷傳】楚靈會申,亦來豫盟。
【宋書·王弘傳】以私賤無名之人,豫公家有實之任。
又猶、豫,二獸名,性多疑。凡人臨事遲疑不決者,借以爲喩。
【史記·呂后紀】計猶豫未有所決。
【禮·曲禮】作猶與。
【註】與,本亦作豫。
【疏】猶,玃屬。與,象屬。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
又州名。
【書·禹貢】荆河惟豫州。
【疏】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
【釋名】豫州在九州中,京師、東都所在,常安豫也。
【晉書·地理志】豫,舒也,言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也。舒音豫。
【廣韻】秦爲三川郡。漢爲河南郡。後魏置同州,又攺爲豫州。
又姓。
【潛夫論】豫氏,本姬姓。晉智伯臣豫讓。
又【集韻】詞夜切,音謝。與榭通。
【儀禮·鄕射禮】豫則鉤楹內,堂則由楹外。
【註】豫,讀如成周宣榭之榭,今言豫者,謂州學也。一云與堂序之序同。
又【集韻】商居切,音書。與舒同。伸也。 說文(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