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字源基本字义,中华字海叶典字义

【讽】的繁体字。

异体:讽

异体:讽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フウ,フ;そらんじる

諷字字源已被关注:10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1-18

諷字字源百家诸说,諷字其他典籍字源解说

  • 《說文》誦也。从言。風聲。

  • 《字源》形声

 略說: 從「言」,「風」聲。本義是背誦。

16 字

 詳解: 從「言」,「風」聲。本義是背誦。《說文》:「諷,誦也。从言,風聲。」《說文》以「諷」、「誦」互訓,但兩者的本義其實有區別。《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鄭玄注:「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諷」指不開卷的背誦,而「誦」則是帶有節律的朗讀。參見「誦」。

  「諷」用作背誦義的例子如《論衡.自紀》:「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漢書.藝文志》:「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後漢書.吳延史盧趙列傳》:「少從潁川唐溪典受《左氏傳》,旬日能諷之,典深敬焉。」

  「諷」引申泛指朗讀、誦讀。如《荀子.大略》:「少不諷誦,壯不論議,雖可,未成也。」楊倞注:「諷謂就學諷《詩》《書》也。」《史記.滑稽列傳》:「今子大夫修先王之術,慕聖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不可勝數。」《論衡.程材》:「儒生之性,非能皆善也,被服聖教,日夜諷詠,得聖人之操矣。」

  「諷」又表示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勸諫。《玉篇.言部》:「諷,譬喻也。」《廣雅.釋詁四》:「諷,諫也。」如《史記.滑稽列傳》:「優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後漢書.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禮有五諫,諷為上。」李賢注:「諷諫者,知患禍之萌而諷告也。」《文心雕龍.諧讔》:「昔齊威酣樂,而淳于說甘酒;楚襄讌集,而宋玉賦好色;意在微諷,有足觀者。」

  「諷」也表示諷刺、譏諷。如北宋蘇軾〈送李公恕〉:「酒酣簧坐語警眾,雜以嘲諷窮《詩》《騷》。」明代劉基〈賣柑者言〉:「豈其憤世嫉邪者耶?而託於柑以諷耶?」《金瓶梅》第76回:「他怎的會悄悄聽人,行動拿話兒譏諷人。」692 字相關漢字: 言,風,誦

諷字字源演变,諷字源流

諷字源流

宋-印

廣韻

諷字源流

宋-印

增韻

諷字源流

宋-篆

汗簡

諷字源流

宋-篆

古文四聲韻

諷字源流

宋-篆

集篆古文韻海

諷字源流

明-印

洪武正韻

諷字源流

清-印

康熙字典

諷字书法,諷字写法,諷字图片

諷字源流

三國-草

皇象(傳)

諷字源流

晉-隸

諷字源流

晉-楷

王羲之(傳)

諷字源流

唐-楷

柳公權

諷字源流

元-草

鄧文原

諷字源流

元-草

趙孟頫

諷字字源读音,諷字字源字义及諷字常用词组

  • feng3背诵;朗读;传诵

  • feng3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 feng3讽刺;讥讽

諷字康熙字典字源

【酉集上】【言字部】 【唐韻】芬鳳切【集韻】【韻會】方鳳切,𠀤風去聲。

【說文】誦也。

【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敎國子,興道諷誦言語。

【註】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

【前漢·藝文志】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爲史。

【晉書·阮瞻傳】諷誦遺言,不若親承音旨。

 又【廣雅】敎也。

【玉篇】譬喩也。

【集韻】諫刺也。

【增韻】託音曰諷。

【史記·滑稽傳】優孟常以談笑諷諫。

【家語】忠臣之諫君有五義焉,吾從其諷諫乎。

【白虎通】諷者,智也。患禍之萌流,睹其事未彰而諷告,此智性也。又與風通。

【詩·國風·關雎序】風,風也。

【註】上如字,下卽諷字。崔靈恩云:用風感物,則謂之諷。又【小雅】或出入風議。

【箋】風猶放也。卽諷議。

【前漢·嚴助傳】令助諭意,風指於南越。

【師古註】以天子之意指諷告也。

 又【廣韻】方馮切,音風。亦誦也。一曰告也。 說文(121)

諷字说文解字字源

誦也。[大司樂。以樂語敎國子。興道諷誦言語。注。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倍同背。謂不開讀也。誦則非直背文。又爲吟詠以聲節之。周禮經注析言之。諷誦是二。許統言之。諷誦是一也。]从言。風聲。[芳奉切。古音在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