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字源基本字义,中华字海叶典字义

㈠拼音bo2。

①突然,忽然:~然(a.突然,如“~~大怒”;b.兴起的样子,如“~~作色”)。

②变色的样子:~腾腾(怒气上冲的样子)。

③旺盛,兴起:~起。~发。~蓬。

㈡拼音bei4。

①古同【悖】,违背事理,惑乱糊涂。

异体:㔜 𠃱

异体:㔜 𠃱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ボツ,ホツ,ボチ;にわかに

勃字字源已被关注:77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3-31

勃字字源百家诸说,勃字其他典籍字源解说

  • 《說文》排也。从力。孛聲。

  • 《字源》形声

 略說: 從「力」,「孛」聲。本義是推動。

16 字

 詳解: 從「力」,「孛」聲。本義是推動。《說文》:「勃,排也。从力,孛聲。」段玉裁注:「排者,擠也。今俗語謂以力旋轉曰勃。」

  「勃」表示興起、興盛。如《左傳.莊公十一年》:「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杜預注:「勃,盛貌。」《淮南子.時則》:「勃勃陽陽,唯德是行,養長化育,萬物蕃昌。」

  「勃」也表示突然、猝然。《玉篇.力部》:「勃,卒也。」如《論語.鄉黨》:「君召使擯,色勃如也。」邢昺疏:「色勃如也者,勃然變色也。」《莊子.天地》:「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

  「勃」表示爭鬥。如《莊子.外物》「室無空虛,則婦姑勃谿;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成玄英疏:「勃谿,爭鬭也。」

  「勃」還表示粉末。如《齊民要術.餅法》:「乾劑於腕上手挽作,勿著勃。」

  「勃」通「悖」,表示乖戾。如《荀子.脩身》:「凡用血氣、志意、知慮,由禮則治達,不由禮則勃亂提僈。」《淮南子.氾論》:「知為出藏財,而不知藏財所以出也,為論如此,豈不勃哉!」409 字相關漢字: 力,孛,悖

勃字字源演变,勃字源流

勃字源流

唐-石

開成石經

勃字源流

宋-印

廣韻

勃字源流

宋-印

增韻

勃字源流

明-印

洪武正韻

勃字源流

清-印

康熙字典

勃字书法,勃字写法,勃字图片

勃字源流

漢-隸

勃字源流

唐-楷

歐陽詢

勃字源流

唐-楷

柳公權

勃字源流

明-行

文徵明

勃字源流

明-行

文嘉

勃字源流

明-草

文徵明

勃字源流

清-隸

趙之謙

勃字源流

近-楷

沈尹默

勃字字源读音,勃字字源字义及勃字常用词组

  • bo2排,推动

  • bo2旺盛

  • bo2猝然

  • bo2争斗

  • bo2勤

  • bo2怨恨

  • bo2粉末;粉状物

  • bo2“马勃”的简称 一种菌类

  • bo2泡沫

  • bo2通=悖(bei4) 乖戾悖

  • bo2海名 后作=渤渤

  • bo2同=孛 星名孛

  • bo2姓

勃字康熙字典字源

【子集下】【力字部】 【唐韻】【韻會】【正韻】蒲沒切【集韻】薄沒切,𠀤音孛。

【說文】排也。从力,孛聲。

【徐曰】勃然興起,有所排擠也。又【玉篇】卒也。

【韻會】勃卒,旋放之貌。又變色貌。

【論語】色勃如也。又姓。

【韻會】梁武帝攺豫章王姓勃氏。又通作渤。

【前漢·地理志】薊南通齊趙勃碣之閒。

【註】師古曰:勃,勃海也。又【韻補】叶皮列切,便入聲。

【蘇轍·滕王閣詩】餘思屬江湖,登臨寄遺堞。驕王應笑滕,狂客亦矜勃。

【註】王勃,唐人。 說文(121)

勃字说文解字字源

排也。[排者、擠也。今俗語謂以力旋轉曰勃。當用此字。論語。色孛如也。許所引乃本字本義。謂𤱿孛、盛气也。今論叚借勃字。殊失其恉。]从力。孛聲。[蒲?切。十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