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网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查字网为您提供包括汉字源流、汉字字源、字形演变等查询,收录词语超过40万条,提供汉语词组解释、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造句等内容。
欢迎您使用查字网汉字字源字典查询汉字流源、字源字义及字源演变,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字源网字典,以便为您提供更好地帮助和服务。
查字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
《字源》异体 亏
《漢多》郭沫若、李孝定、裘錫圭「于」字的構形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認為甲骨文象管狀樂器之形,中間有「于」作為聲符,是「竽」的初文
《漢多》第二種說法認為「于」是「吁」的初文,象管狀樂器中的一口氣之形,本義是吁氣。
略說: 「于」象樂器竽上併在一起的竹管的紋路、紋理之形。一說象吹竽時的吁氣之形。
36 字
詳解: 「于」字的構形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認為甲骨文象管狀樂器之形,中間有「于」作為聲符,是「竽」的初文(郭沫若、李孝定、裘錫圭)。後來為書寫簡便,省作「于」,以代表整個樂器,後由吹奏樂器引申表示氣之舒吁。
第二種說法認為「于」是「吁」的初文,象管狀樂器中的一口氣之形,本義是吁氣。還有第三種說法,孫雍長認為竽中的「于」象竽的表面竹管的紋路、紋理之形。
上述第一種以「于」原指「竽」的說法出自郭沫若、李孝定、裘錫圭等名家。甲骨文文例表示「竽」這種樂器。又用作介詞,引介時間、地點、人物等。
金文「雩」字的或體「𦏻」從「羽」從「于」,用作音階名,相當於後世的「羽」。「于」在「雩」和「𦏻」字中除了標聲之外,還充當意符,意義與樂器相關,可作為「于」的初文是樂器一說的佐證。參見「雩」。
至於第二種以「于」為「吁」的初文的說法實可遠溯於許慎,近年則由關子尹提出。查「于」字於《說文》中寫作「亏」,其解釋為:「亏,於也。象气之舒亏,從丂從一,一者其气平之也。」查「于」字的結構,實與「乎」、「兮」、「号」等字一樣,都和吾人的各種呼吸送氣活動有關。「于」很可能是「吁」的初文,其原義亦應為「歎息」意義的「吁」。西周金文中「于」字有用作動詞,解作往、去,如獻簋:「獻伯于遘王」,令簋:「隹王于伐楚伯,在炎。」與《詩經》用法相同,如《周南.桃夭》「之子于歸」,《毛傳》:「于,往也。」;「于」更多用作介詞,如麥方尊:「作冊麥易金于辟侯。」多友鼎:「追于京師」,《詩.采蘩》:「于澗之中」。也可解作超過、超越,如《荀子•勸學》中有「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取意極為抽象。 「于」又因聲音關係與「於」通用,參見「於」。
關於「于」字的古文字字形。金文和甲骨文除了「從丂從一」這較簡單的寫法外,也保存了較複雜的另一種寫法。針對甲骨文「于」字這一奇特的寫法,特別是右側看似重疊的一組線條,徐中舒認為「于」本指「大圓規」。這一說法,我們認為並無說服力。從甲骨及金文較複雜的字形看,我們認為「于」很可能是從作為一種管樂器的「竽」經兩階段的省略而得的省文。換言之,于字的形構除了一般的如許慎說的從丂從一外,也可以是從竽省。古文字「竽」其實像一件管狀的器物,由於「竽」是用來吹奏的,甲骨文中解作竽管的「竽」字中間有「于」,正表示有氣吹於其中。而較複雜的「于」字之所謂「從竽省」,其實是省剩竽管的右壁和竽管中的那一口氣(即「于」的本字)。所以「竽」字的存在,和古文「竽」中之有「于」,可說是「于」之原義為吁氣的「吁」的極有力的側證。
按兩種說法中,第一種說法是古文字學界的主流意見,但本網站認為第二說亦有充分的認知理據,姑備二說。
又「于」字如用作專名,一般讀平聲。1112 字相關漢字: 竽,吁,雩,𦏻,羽,亏,乎,兮,号,於
商-甲骨
𠂤賓間
商-甲骨
賓組
商-甲骨
歷組
商-甲骨
何組
商-甲骨
無名組
商-甲骨
黃組
商-甲骨
劣體類子卜辭
周-甲骨
西周
春秋-簡
侯馬盟書
春秋-篆
石鼓文
楚-簡
包山
楚-簡
子彈庫
楚-簡
新蔡葛陵
楚-簡
郭店
楚-簡
港中大
楚-簡
上博
秦-簡
放馬灘
秦-簡
睡虎地
秦-簡
龍崗
漢-簡
張家山
漢-石
熹平石經
魏-石
三體石經
魏-篆
三體石經
魏-篆
春秋僖公石經
唐-石
開成石經
宋-印
廣韻
宋-印
增韻
宋-篆
隸釋 隸續
宋-篆
汗簡
宋-篆
古文四聲韻
宋-篆
三體陰符經
宋-篆
集篆古文韻海
宋-篆
古文磚
明-印
洪武正韻
清-印
康熙字典
秦-篆
李斯
秦-隸
睡虎地簡牘
漢-篆
漢-隸
三國-隸
曹魏-篆
三體石經
孫吳-篆
晉-隸
晉-楷
顧愷之(傳)
晉-行
王羲之
晉-草
索靖(傳)
唐-篆
李陽冰
唐-隸
韓擇木
唐-楷
褚遂良(傳)
唐-楷
張旭(傳)
唐-楷
懷仁
唐-楷
敬客
唐-楷
顏真卿
唐-楷
歐陽詢
唐-楷
歐陽通
唐-行
懷素
唐-行
高正臣
唐-草
懷素
金-楷
王庭筠
宋-篆
米芾
宋-篆
王壽卿
宋-楷
蘇軾
宋-行
蘇軾
宋-草
黃庭堅
元-楷
柯九思
元-楷
俞和
元-行
陸居仁
元-行
柯九思
明-篆
趙宦光
明-行
于謙
明-行
朱耷
清-篆
吳昌碩
清-篆
鄧琰
清-篆
張廷濟
清-篆
吳大澂
清-篆
黃士陵
清-篆
徐三庚
清-篆
楊沂孫
清-篆
王澍
清-篆
沈曾植
清-篆
吳讓之
清-篆
永瑆
清-篆
趙之謙
清-隸
黃易
清-隸
伊秉綬
清-隸
鄧石如
清-隸
陳鴻壽
清-隸
阮元
清-隸
金農
清-楷
趙之謙
近-楷
于右任
南北朝-楷
yu2往,去
yu2取
yu2如,好像
yu2钟唇,即钟口两角之间
yu2蕕草
yu2象声词
yu2介词 1.相当于“在” a.表时间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来信于昨日收到 b.表地点 如:熊猫产于中国,毕业于北京大学 c.表方面、原因 如:勇于负责,乐于助人 d.表范围 如:于无意之中流露出怀念之情,于读书之外,也留心工业动态 2.相当于“对”、“对于” a.表动作对象 如:忠于祖国,形势于我们有利 b.表相互关系 3.表示方向、目标,相当于“至”、“到” 如:致力于学术研究,投身于革命 4.相当于“以”、“用”、“拿” 5.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如:高于一切,重于泰山 6.相当于“在……中” 7.相当于“为(wei4)”、“替” 8.相当于“依据”、“按照” 9.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如:限于篇幅,暂不刊登,主队败于客队
yu2连词 和
yu2助词 1.用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当于“是” 2.用于句中以凑足音节
yu2语气词 表示疑问,相当于“乎”
yu2通=為(wei2)為
yu2姓
yu2=於的简化字於
yu1通=迂 广,大迂
xu1[于嗟]叹词
【子集上】【二字部】 【唐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𠀤音迂。
【爾雅·釋詁】于,曰也。
又往也。
【書·大誥】民獻有十夫,予翼以于。
【詩·小雅】王于出征。
又【儀禮·士冠禮】宜之于假。
【註】于,猶爲也。宜之見爲大矣。又【聘禮】賄在聘于賄。
【註】于讀曰爲。言當視賓之禮,而爲之財也。又【司馬相如·長門賦敘】因于解悲愁之辭。
又未定之辭。
【公羊傳·僖二十八年】歸于者何。歸于者,罪未定也。
又行貌。
【韓愈·上宰相書】于于焉而來矣。
又于于,自足貌。
【莊子·應帝王】其臥徐徐,其覺于于。
又鐘兩口之閒曰于。
【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爲鐘,兩欒謂之銑,銑閒謂之于。
又【前漢·元后傳】衣絳緣諸于。
【註】大掖衣也。
又【唐書·元德秀傳】明皇命三百里內刺史縣令,以聲樂集,德秀惟樂工十人,聮袂歌于蔿于。
又草名。
【爾雅·釋草】茜,蔓于。
【註】生水中。一名軒于。
【司馬相如·子虛賦】菴閭軒于。
又木名。
【爾雅·釋木】棧木,于木。
【註】僵木也。江東呼木觡。
又淳于,縣名。今密州安丘縣,古淳于國。
又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之後,以國爲氏,後因去邑爲于。又淳于,宣于,鮮于,多于,𨷖于,皆複姓。又三氏姓。勿忸于,阿伏于,見【魏書·官氏志】。
又助語辭。
【詩·召南】于沼于沚。
【朱傳】于,於也。
【周易】【毛詩】於皆作于。于於古通用。
又【集韻】邕俱切,音紆。廣大貌。
【禮·檀弓】邾婁考公之喪,徐君使容居來弔含。有司曰:諸侯之來辱敝邑者,易則易,于則于,易于雜者,未之有也。又【文王世子】仲尼曰: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聞之曰: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俱與迂通。
又【正韻】休居切,與吁通。歎辭。
【詩·周南】于嗟麟兮。
【註】僵木也。江東呼木船。〕 謹照原注木船改木觡。
〔【文王世子】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仲尼聞之曰,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于君,則爲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俱與迂通。〕 謹按周公至其君乎皆仲尼之言,此誤於聞之上增仲尼二字,謹照原文周公上增仲尼曰三字,聞之上省仲尼二字。法于益于兩于字照原文改於字。 唐韻(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