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字源基本字义,中华字海叶典字义

拼音pao2

①“~瓜”a.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比葫芦大,对半剖开可做水瓢。b.这种植物的果实。均俗称“瓢葫芦”。

②中国古代八音之一,如笙、竽等。

异体:𠣻 𠣼 𠤃 𫯯

异体:𠣻 𠣼 𠤃 𫯯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ホウ,ビョウ;ひさご

匏字字源已被关注:0次,词条更新时间:2024-11-23

匏字字源百家诸说,匏字其他典籍字源解说

  • 《說文》瓠也。从包。从瓠省。包、取其可包藏物也。

  • 《字源》形声

 略說: 從「包」,「夸」聲。本義是匏瓜,乃葫蘆的一種。

23 字

 詳解: 從「包」,「夸」聲。本義是匏瓜,乃葫蘆的一種。《說文》:「匏,瓠也。从包从夸聲。包取其可包藏物也。」如《詩.邶風.匏有苦葉》:「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毛傳》:「匏謂之瓠。」《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匏的果實曬乾後可製成容器,特指盛酒的器皿。如《詩.大雅.公劉》:「執豕於牢,酌之用匏。」鄭玄箋:「酌酒以匏為爵,言忠敬也。」《鹽鐵論.散不足》:「及其後,庶人器用,即竹柳陶匏而已。」「匏」對半剖開則可以當水瓢,如唐代陸羽《茶經.四之器》:「瓢,一曰犠杓,剖匏為之,或刊木為之。」

  「匏」是古代八音之一。「八音」本指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製作樂器的材質,後成為樂器的統稱。「匏」多用以製作笙竽一類樂器,故又以「匏」代稱此類樂器。《周禮.春官宗伯.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鄭玄注:「金,鐘鎛也;石,磬也;土,塤也;革,鼓鞀也;絲,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簫也。」如《國語.周語下》:「匏以宣之,瓦以贊之,革木以節之。」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譬陶匏異器,並為入耳之娛。」

  「匏瓜」還是古代的星名。如《文選.曹子建〈洛神賦〉》:「歎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張銑注:「匏瓜,星名也。」唐代李白〈游泰山六首〉之六:「捫天摘匏瓜,恍惚不憶歸。」562 字相關漢字: 包,夸

匏字字源演变,匏字源流

匏字源流

唐-石

開成石經

匏字源流

宋-印

廣韻

匏字源流

宋-印

增韻

匏字源流

明-印

洪武正韻

匏字源流

清-印

康熙字典

匏字书法,匏字写法,匏字图片

匏字源流

宋-楷

蘇軾

匏字源流

明-行

吳寬

匏字源流

明-草

文徵明

匏字源流

明-草

祝允明

匏字字源读音,匏字字源字义及匏字常用词组

  • pao2葫芦的一种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掌状分裂,茎上有卷须 果实比葫芦大 晒干后可做涉水的工具,也可做容器,对半剖开可做水瓢

  • pao2用葫芦做的容器

  • pao2古代八音之一,指笙、竽一类乐器 用匏做座,上设簧管

  • pao2通=鞄 制革工鞄

  • pao2姓

匏字康熙字典字源

【子集下】【勹字部】 【唐韻】薄交切【集韻】【韻會】【正韻】蒲交切,𠀤音庖。

【說文】瓠也。从夸,包聲。取其可包藏物也。

【詩·邶風】匏有苦葉。

【註】陸佃曰:短頸大腹曰匏。

【陸璣詩疏】匏葉少時可爲羹。又可淹煮,至八月葉卽苦。

【嚴粲·詩緝】匏經霜葉枯落,乾之腰以度水。

【魯語】苦匏不材於人,共濟而已。又【爾雅翼】匏在八音之一,笙十三簧,竽三十六簧,皆列管匏內,施簧管端。又以爲飮器。

【詩·大雅】酌之用匏。

【禮·郊特牲】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又【韻會】匏瓜,星名。在河鼓東。

【集韻】或作瓟。 說文(121)

匏字说文解字字源

瓠也。[瓠下曰。匏也。與此爲轉注。匏判之曰蠡、曰瓢、曰?。邶風傳曰。匏謂之瓠。謂異名同實也。豳風傳曰。壺、瓠也。此謂壺卽瓠之假借字也。]从包。从瓠省。[瓠省舊作瓠聲。誤。韵會作从夸、包聲。亦誤。今正。从包瓠者、能包盛物之瓠也。不入瓠部者、重包也。包亦聲。薄交切。古音在三部。]包、[逗。]取其可包藏物也。[說从包之意。藏當作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