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字源基本字义,中华字海叶典字义

㈠拼音fu4。

①第二位的,辅助的,区别于【正】、【主】:~职。~手。~官。~使。

②附带的,次要的:~业。~品。~食。~刊。~歌。~产品。~作用。

③相配,相称:名实相~。其实难~。

④量词(a.一组或一套,如“一~手套”,“全~武装”;b.指态度,如“一~笑脸”)。

㈡拼音pi4。

①剖开,裂开:“不坼不~”。

异体:疈 㽬 𠠦

异体:疈 㽬 𠠦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フク,ヒョク;そう,そえ,すけ

副字字源已被关注:12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1-19

副字字源百家诸说,副字其他典籍字源解说

  • 《說文》判也。从刀。畐聲。周禮曰。副辜祭。

  • 《字源》形声

 略說: 從「刀」,「畐」聲,本義為剖開。

16 字

 詳解: 從「刀」,「畐」聲,本義為剖開,「副」亦作「𠠦」。《說文》:「副,判也。从刀畐聲。《周禮》曰:『副辜祭』。 𠠦,籒文副。」

  「副」可表示貳、居於第二位的。《漢書‧陳湯傳》:「康居副王抱闐將數千騎,寇赤谷城東。」

  「副」還表示輔助。《素問‧疏五過論》:「循經守數,按循醫事,為萬民副。」楊上善注:「副,助也。」

  「副」亦表示書籍、文獻等的複製本。《史記‧太史公自序》:「藏之名上,副在京師。」司馬貞索隱:「言正本藏之書府,副本留京師也。」

  「副」還表示相稱、符合。《漢書‧禮樂志》:「哀有哭踊之節,樂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誠,邪人足以防其失。」

  「副」還用作量詞,表示成對的,如三國魏曹植〈冬至獻襪履頌表〉:「情繫帷幄,拜表奉賀,並獻白紋履七量,襪若干副。」也表示套、張,如《紅樓夢》第6回:「倒還是捨着我這副老臉去碰碰,果然有好處,大家也有益。」375 字相關漢字: 刀,畐,𠠦

副字字源演变,副字源流

副字源流

秦-簡

里耶

副字源流

漢-簡

張家山

副字源流

唐-石

開成石經

副字源流

宋-印

廣韻

副字源流

宋-印

增韻

副字源流

明-印

洪武正韻

副字源流

清-印

康熙字典

副字书法,副字写法,副字图片

副字源流

漢-隸

副字源流

晉-草

索靖(傳)

副字源流

晉-草

王羲之

副字源流

唐-楷

褚遂良

副字源流

唐-楷

柳公權

副字源流

唐-楷

顏真卿

副字源流

唐-行

徐浩

副字源流

宋-楷

蘇軾

副字源流

元-楷

趙孟頫

副字源流

清-隸

俞樾

副字源流

近-楷

于右任

副字源流

近-楷

沈尹默

副字字源读音,副字字源字义及副字常用词组

  • pi4剖分;破开

  • fu4贰;居第二位的;次要的(区别于正或主)

  • fu4官府属员;辅助的职务 如:营副;队副;大副;二副

  • fu4助;赞助

  • fu4相称;符合 如:名副其实

  • fu4审

  • fu4书籍、文献的复本

  • fu4古代王后及贵族妇女的一种首饰

  • fu4副词的省称

  • fu4量词 1.双;成对的 如:一副手套;一副对联 2.套;张 如:一副笑脸;一副严肃的表情

  • fu4姓

副字康熙字典字源

【子集下】【刀字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敷救切,否去聲。貳也。

【前漢·功臣表】副在有司。

【廣韻】佐也,稱也。又【爾雅·釋詁】審也。

【註】副者,次長之稱。審猶察也。又后夫人首飾。

【詩·鄘風】副笄六珈。

【註】首飾也。編髮爲之。又【韻會】芳遇切,音赴。義同。又【唐韻】芳福切【集韻】【韻會】芳六切,𠀤音覆。剖也,判也,裂也。又【唐韻】芳逼切【集韻】【韻會】拍逼切,𠀤音逼。

【廣韻】析也。

【禮·曲禮】爲天子削爪者,副之。

【註】旣削又四析之,乃橫斷之。又作疈。

【周禮·春官】以疈辜祭四方百物。

【註】疈牲胷也。又【籀文】作疈。

【六書故】劈副疈,實一字。 唐韻(751)

副字说文解字字源

判也。[毛詩大雅曰。不坼不副。曲禮曰。爲天子削瓜者副之。匡繆正俗曰。副貳之字本爲福。從衣畐聲。俗呼一襲爲一褔衣是也。書史假借。遂以副字代之。副本音普力反。義訓剖劈。學者不知有褔字。以副貳爲正體。詩不坼不副。乃以朱點發副字。按顏說未盡然也。副之則一物成二。因仍謂之副。因之凡分而合者皆謂之副。訓詁中如此者致多。流俗語音如付。由一部入三部。故韵書在宥韵。俗語又轉入遇韵也。沿襲旣久。其義其音遂皆忘其本始。褔字雖見於龜策傳、東京賦。然恐此字因副而製耳。鄭仲師注周禮云。貳、副也。貝部貳下因之。史記曰。藏之名山。副在京師。漢書曰。臧諸宗廟。副在有司。周人言貳。漢人言副。古今語也。豈容廢副用褔。]从刀。畐聲。[芳逼切。一部。]周禮曰。副辜祭。[鄭注周禮作疈。云疈、疈牲胷也。疈而磔之。謂磔禳及蜡祭。許所據作副。葢副者古文、小篆所同也。鄭所據用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