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字源基本字义,中华字海叶典字义

【谟】的繁体字。

异体:谟 𠻚

异体:谟 𠻚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ボ,モ,バク,マク;はかる

謨字字源已被关注:2次,词条更新时间:2024-11-22

謨字字源百家诸说,謨字其他典籍字源解说

  • 《說文》議謀也。从言。莫聲。虞書曰。咎繇謨。

  • 《字源》形声

 略說: 「謨」表示論議謀劃,引申為計謀、謀略。

19 字

 詳解: 「謨」從「言」,「莫」聲,「言」是意符,表示通過商議而擬定計策。本義是論議謀劃,引申為計謀、謀略。《說文》:「謨(謩),議謀也。从言,莫聲。《虞書》曰:咎繇謨。𠻚,古文謨从口。」

  徐鍇認為「謨」和「謀」有別,「謨」側重於商議計策,「謀」側重於思考計策。徐鍇《說文解字繫傳》:「慮一事,畫一計為謀,泛議將定其謀曰謨,《大禹謨》、《皋陶謨》皆泛謨也。」王鳳陽則認為「謀」、「謨」是異體字,二者不是個人的思索,而側重於咨詢、商量,共同計議。

  金文假借「慕」為「謨」,表示謀略、計策。陳侯因[次月]敦:「大慕(謨)克成」,意指計謀成功。參見「慕」。

  由議謀義引申,「謨」又是一種奏議文體,是最早的上行公文的名稱,是古代臣下為君主就國家大事進行策劃謀議的文體,多見於先秦,漢魏以後較少見;如《尚書》所載〈大禹謨〉、〈皋陶謨〉,不過當時的所謂「謨」未必成文,而是史官對禹、皋陶的說話的記述。由於《尚書》的〈大禹謨〉、〈皋陶謨〉用「謨」,使「謨」有古雅的色彩,所以典雅、莊重的「謀」有時就寫作「謨」(王鳳陽)。孔安國《尚書.序》:「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書》之體例有六:曰典,曰謨,曰訓,曰誥,曰誓,曰命,是稱六體。」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三:「道其常而作彝憲者謂之典,陳其謀而成嘉猷者謂之謨。」《周書.王褒庾信傳論》:「典、謨以降,遺風可述。」「典謨」本來是兩種文體的名稱,後來借指經典,又指《尚書》。

  後來「謨」又假借為「無」,是方言的用法。宋代馬令《南唐書.黨與傳.查文徽》:「越人謨信,未可速進。」原書注云:「謨信,無信也。閩人語音。」

  「謨」是現行罕見的姓氏,今湖南之益陽有分布。《續通志.氏族略》注:「(西)夏使臣謨箇」,可見謨姓的祖先是西夏人,即古羌人(中國西北古代民族)。

  表示議謀的「謨」又被用作人名,如中國土壤學家朱顯謨。806 字相關漢字: 言,莫,謀,慕,無

謨字字源演变,謨字源流

謨字源流

漢-石

熹平石經

謨字源流

唐-石

開成石經

謨字源流

宋-印

廣韻

謨字源流

宋-印

增韻

謨字源流

明-印

洪武正韻

謨字源流

清-印

康熙字典

謨字书法,謨字写法,謨字图片

謨字源流

漢-隸

謨字源流

北涼-隸

謨字源流

唐-楷

歐陽通

謨字源流

唐-草

孫過庭(傳)

謨字源流

宋-楷

蔡襄

謨字源流

宋-草

米芾

謨字源流

元-草

鮮于樞

謨字源流

明-行

董其昌

謨字源流

明-草

陳文東

謨字源流

清-隸

何紹基

謨字源流

近-楷

沈尹默

謨字源流

南北朝-楷

謨字字源读音,謨字字源字义及謨字常用词组

  • mo2计策;谋划

  • mo2诈伪

  • mo2用同=無(wu2)無

謨字康熙字典字源

【酉集上】【言字部】

〔古文〕𠻚𢜯譕【唐韻】【正韻】莫胡切【集韻】【韻會】蒙晡切,𠀤音模。

【說文】議謀也。

【徐曰】慮一事畫一計爲謀,汎議將定其謀曰謨。

【虞書】有《大禹謨》,《臯陶謨》。

【傳】謨,謀也。大禹謀九功,臯陶謀九德。

【詩·大雅】訏謨定命。

【周禮·秋官·大行人】夏宗以𨻰天下之謨。

 又【爾雅·釋詁】僞也。

【註】謀而不忠。

 又無也。

【南唐書·黨與傳】越人謨信,未可速攻。

【註】謨信,無信也。閩人語音。

 又【集韻】【韻會】𠀤莫故切,模去聲。

【前漢·敘傳】漢之宗廟,叔孫是謨。革自孝元,諸儒變度。謨,音慕。

 又【集韻】【類篇】𠀤末各切,音莫。亦謨也。

【前漢·班固·幽通賦】謨先聖之大繇。師古讀。

 又叶滿補切,音姥。見【蔡邕·胡廣銘】。

 【集韻】或作謩。 說文(121)

謨字说文解字字源

議謀也。[釋詁曰。謨、謀也。許於雙聲釋爲議謀。詩巧言假莫爲謨。]从言。莫聲。[莫胡切。五部。]虞書曰。[曰當作有。]咎繇謨。[謂自曰若稽古咎繇、至帝拜曰往欽哉一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