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字源基本字义,中华字海叶典字义

拼音er3

①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背。~垂。~鬓厮磨。~穴。~聪目明。~濡目染。

②像耳朵的东西:木~。银~。

③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房。鼎~。

④听说:~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⑤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

⑥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

异体:⽿

异体:⽿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ジ,ニ,ジョウ,ニョウ;みみ,のみ

耳字字源已被关注:2次,词条更新时间:2024-11-26

耳字字源百家诸说,耳字其他典籍字源解说

  • 《說文》主聽者也。象形。凡耳之屬皆从耳。

  • 《字源》象形 像耳朵

  • 《漢多》甲金文象耳朵之形。

 略說: 甲金文象耳朵之形。

9 字

 詳解: 甲金文象耳朵之形。《說文》:「耳,主聽也,象形。凡耳之屬皆从耳。」卜辭「耳」用為本義,如「疾耳」即耳有疾;又用為人名、方國名。金文用為人名,如亞耳且丁尊:「亞耳乍且丁[阝尊]彝」。耳字多見於早期金文,亦有用於族徽文字,作為氏族的標記,如耳[彳夂大亍]父癸簋。耳作為部首之一,凡從耳之字多與聽覺有關。

  先秦典籍中「耳」借為語氣助詞,位於句末,表示限止、決定,肯定或語句的停頓、結束。《論語.陽貨》:「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213 字

耳字字源演变,耳字源流

耳字源流

商-甲骨

𠂤組

耳字源流

商-甲骨

𠂤賓間

耳字源流

商-甲骨

子組

耳字源流

商-甲骨

午組

耳字源流

商-甲骨

賓組

耳字源流

商-甲骨

無名組

耳字源流

商-金

耳字源流

周-金

西周早期

耳字源流

周-金

西周早期或中期

耳字源流

楚-簡

包山

耳字源流

楚-簡

郭店

耳字源流

楚-簡

上博

耳字源流

秦-簡

放馬灘

耳字源流

秦-簡

睡虎地

耳字源流

秦-簡

關沮

耳字源流

漢-簡

張家山

耳字源流

魏-篆

三體石經

耳字源流

唐-石

開成石經

耳字源流

宋-印

廣韻

耳字源流

宋-印

增韻

耳字源流

宋-篆

汗簡

耳字源流

宋-篆

古文四聲韻

耳字源流

宋-篆

集古文韻上聲韻第三

耳字源流

宋-篆

集篆古文韻海

耳字源流

明-印

洪武正韻

耳字源流

清-印

康熙字典

耳字书法,耳字写法,耳字图片

耳字源流

漢-篆

馬王堆帛書

耳字源流

晉-行

郗超

耳字源流

晉-行

王羲之

耳字源流

晉-草

王羲之

耳字源流

晉-草

羊欣

耳字源流

晉-草

桓溫

耳字源流

晉-草

王濛

耳字源流

隋-楷

智永

耳字源流

隋-草

智永

耳字源流

唐-篆

李陽冰(傳)

耳字源流

唐-隸

蔡夫人

耳字源流

唐-楷

懷仁

耳字源流

唐-楷

顏真卿

耳字源流

唐-楷

歐陽詢

耳字源流

唐-楷

柳公權

耳字源流

唐-行

歐陽詢

耳字源流

唐-行

釋懷仁集王羲之

耳字源流

唐-行

陸柬之

耳字源流

唐-行

顏真卿(傳)

耳字源流

唐-草

懷素

耳字源流

唐-草

孫過庭

耳字源流

宋-楷

蘇軾

耳字源流

宋-楷

趙佶

耳字源流

宋-行

趙孟堅

耳字源流

宋-行

蘇軾

耳字源流

宋-草

文天祥

耳字源流

元-篆

吳叡

耳字源流

元-楷

趙孟頫

耳字源流

元-楷

揭傒斯

耳字源流

元-草

趙孟頫

耳字源流

元-草

揭傒斯

耳字源流

元-草

鄧文原

耳字源流

明-楷

祝允明

耳字源流

明-行

文徵明

耳字源流

明-行

周天球

耳字源流

明-草

宋克

耳字源流

清-篆

楊沂孫

耳字源流

清-篆

永瑆

耳字源流

清-篆

吳大澂

耳字源流

清-篆

吳昌碩

耳字源流

清-隸

王澍

耳字源流

清-隸

陳鴻壽

耳字源流

清-隸

金農

耳字源流

清-隸

錢澧

耳字源流

清-行

何紹基

耳字源流

南北朝-楷

耳字字源读音,耳字字源字义及耳字常用词组

  • er3听觉和平衡的器官 人和哺乳动物的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内耳主管听觉和全身平衡

  • er3闻;听

  • er3附在物体两旁便于提举的结构

  • er3谷物在久雨后所生的芽

  • er3日晕

  • er3语气词 1.表示限止,相当于“而已”、“罢了” 2.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 相当于“了”、“啊”、“也”

  • er3连词 表转折关系,相当于=而而

  • er3姓

  • reng2[耳孫]古称从本身下数到八世孙为耳孙 也作“=仍孙”仍

耳字康熙字典字源

【未集中】【耳字部】 【唐韻】而止切【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𠀤音洱。

【說文】主聽也。

【易·說卦】坎爲耳。

【管子·水地篇】腎發爲耳。

【淮南子·精神訓】肝主耳。

【白虎通】耳者,腎之𠋫也。

 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

【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

【註】耳食,不能知味也。

 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

【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

【後漢·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幘顏短耳長。

 又【韻會】助語辭。

【論語】女得人焉耳乎。

【禮·祭統】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又【正韻】語決辭。

【史記·高祖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又【詩·魯頌】六轡耳耳。

【傳】耳耳然至盛也。

【朱註】耳耳,柔從也。

 又爵名。

【左傳·昭七年】燕人歸燕姬,賂以瑤罋玉櫝斝耳。

【註】斝耳,玉爵。

【疏】斝,爵名,以玉爲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又姓。

【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又人名。老子名李耳。

 又地名。

【前漢·武帝紀】罷儋耳眞番郡。

【註】師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眞番,本朝鮮地,皆武帝所置也。

【後漢·明帝紀】西南哀牢,儋耳,僬僥諸種,前後貢獻。

【註】楊浮異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則鏤其頰皮,連耳匡分爲數枝,狀如雞腸,纍纍下垂至肩。

 又山名。

【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

【疏】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

【荆州記】順陽益陽二縣,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峯,如熊耳狀,因以爲名。

【齊語】踰大行與辟耳之谿。

【註】辟耳,山名。

【史記·封禪書】束馬懸車,上𤰞耳之山。

【註】𤰞耳,山名在河南太陽。

 又草名。

【詩·周南】采采卷耳。

【傳】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

【疏】生子如婦人耳中璫,或謂之耳璫,幽州人謂之爵耳。

【博雅】𠭿耳,馬莧也。

 又獸名。

【博雅】李耳,虎也。又綠耳,周穆王駿馬名,俗作騄駬。魏時西𤰞獻千里馬,色白,兩耳黃,名黃耳。

【山海經】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註】卽鼯鼠,飛生鳥也。

【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黃耳。

 又蟲名。

【爾雅·釋蟲】螾𧊔入耳。

【疏】今蚰蜒,喜入耳者。

【揚子·方言】蚰𧎘,自關而東謂之螾𧎘,或謂之入耳。

 又曾孫之孫曰耳孫。

【前漢·惠帝紀】內外公孫耳孫。

【註】應劭曰:耳孫者,𤣥孫之孫也。去曾高遠,但耳聞之。

 又【集韻】【韻會】𠀤如蒸切,音仍。

【前漢·惠帝紀】耳孫。

【註】晉灼曰:耳孫,𤣥孫之曾孫也。師古曰:爾雅,仍孫從己而數,是爲八葉。與晉說相同。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又【諸侯王表】𤣥孫之子耳孫。

【註】耳音仍。

 又【集韻】仍拯切,仍上聲。關中河東讀耳作此音。


考證:〔【博雅】耳,馬莧也。〕 謹按原文作𠭿耳馬莧也,謹於耳上增𠭿字。 說文(121)

耳字说文解字字源

主聽者也。[者字今補。凡語云而已者、急言之曰耳。在古音一部。凡云如此者、急言之曰爾。在古音十五部。如世說云聊復爾耳。謂且如此而已是也。二字音義。絶不容相混。而唐人至今譌亂至不可言。於古經傳亦任意塡寫。致多難讀。卽如論語一經。言云爾者、謂如此也。言謹爾、率爾、鏗爾者、爾猶然也。言無隱乎爾、一日長乎爾、爾猶汝也。言汝得人焉爾乎、言得人於此否也。公羊傳三年問焉爾、皆訓於此也。全經惟有前言戲之耳、乃而已之訓。今俗刻作汝得人焉耳乎。乃極爲可笑。曹操曰。俗語云生女耳。耳是不足之詞。此古說之存者也。音轉讀爲仍。如耳孫亦曰仍孫是也。]象形。[而止切。一部。]凡耳之屬皆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