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网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查字网为您提供包括汉字源流、汉字字源、字形演变等查询,收录词语超过40万条,提供汉语词组解释、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造句等内容。
欢迎您使用查字网汉字字源字典查询汉字流源、字源字义及字源演变,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字源网字典,以便为您提供更好地帮助和服务。
查字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
《說文》主聽者也。象形。凡耳之屬皆从耳。
《字源》象形 像耳朵
《漢多》甲金文象耳朵之形。
略說: 甲金文象耳朵之形。
9 字
詳解: 甲金文象耳朵之形。《說文》:「耳,主聽也,象形。凡耳之屬皆从耳。」卜辭「耳」用為本義,如「疾耳」即耳有疾;又用為人名、方國名。金文用為人名,如亞耳且丁尊:「亞耳乍且丁[阝尊]彝」。耳字多見於早期金文,亦有用於族徽文字,作為氏族的標記,如耳[彳夂大亍]父癸簋。耳作為部首之一,凡從耳之字多與聽覺有關。
先秦典籍中「耳」借為語氣助詞,位於句末,表示限止、決定,肯定或語句的停頓、結束。《論語.陽貨》:「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213 字
商-甲骨
𠂤組
商-甲骨
𠂤賓間
商-甲骨
子組
商-甲骨
午組
商-甲骨
賓組
商-甲骨
無名組
商-金
商
周-金
西周早期
周-金
西周早期或中期
楚-簡
包山
楚-簡
郭店
楚-簡
上博
秦-簡
放馬灘
秦-簡
睡虎地
秦-簡
關沮
漢-簡
張家山
魏-篆
三體石經
唐-石
開成石經
宋-印
廣韻
宋-印
增韻
宋-篆
汗簡
宋-篆
古文四聲韻
宋-篆
集古文韻上聲韻第三
宋-篆
集篆古文韻海
明-印
洪武正韻
清-印
康熙字典
漢-篆
馬王堆帛書
晉-行
郗超
晉-行
王羲之
晉-草
王羲之
晉-草
羊欣
晉-草
桓溫
晉-草
王濛
隋-楷
智永
隋-草
智永
唐-篆
李陽冰(傳)
唐-隸
蔡夫人
唐-楷
懷仁
唐-楷
顏真卿
唐-楷
歐陽詢
唐-楷
柳公權
唐-行
歐陽詢
唐-行
釋懷仁集王羲之
唐-行
陸柬之
唐-行
顏真卿(傳)
唐-草
懷素
唐-草
孫過庭
宋-楷
蘇軾
宋-楷
趙佶
宋-行
趙孟堅
宋-行
蘇軾
宋-草
文天祥
元-篆
吳叡
元-楷
趙孟頫
元-楷
揭傒斯
元-草
趙孟頫
元-草
揭傒斯
元-草
鄧文原
明-楷
祝允明
明-行
文徵明
明-行
周天球
明-草
宋克
清-篆
楊沂孫
清-篆
永瑆
清-篆
吳大澂
清-篆
吳昌碩
清-隸
王澍
清-隸
陳鴻壽
清-隸
金農
清-隸
錢澧
清-行
何紹基
南北朝-楷
er3听觉和平衡的器官 人和哺乳动物的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内耳主管听觉和全身平衡
er3闻;听
er3附在物体两旁便于提举的结构
er3谷物在久雨后所生的芽
er3日晕
er3语气词 1.表示限止,相当于“而已”、“罢了” 2.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 相当于“了”、“啊”、“也”
er3连词 表转折关系,相当于=而而
er3姓
reng2[耳孫]古称从本身下数到八世孙为耳孙 也作“=仍孙”仍
【未集中】【耳字部】 【唐韻】而止切【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𠀤音洱。
【說文】主聽也。
【易·說卦】坎爲耳。
【管子·水地篇】腎發爲耳。
【淮南子·精神訓】肝主耳。
【白虎通】耳者,腎之𠋫也。
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
【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
【註】耳食,不能知味也。
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
【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
【後漢·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幘顏短耳長。
又【韻會】助語辭。
【論語】女得人焉耳乎。
【禮·祭統】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又【正韻】語決辭。
【史記·高祖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又【詩·魯頌】六轡耳耳。
【傳】耳耳然至盛也。
【朱註】耳耳,柔從也。
又爵名。
【左傳·昭七年】燕人歸燕姬,賂以瑤罋玉櫝斝耳。
【註】斝耳,玉爵。
【疏】斝,爵名,以玉爲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又姓。
【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又人名。老子名李耳。
又地名。
【前漢·武帝紀】罷儋耳眞番郡。
【註】師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眞番,本朝鮮地,皆武帝所置也。
【後漢·明帝紀】西南哀牢,儋耳,僬僥諸種,前後貢獻。
【註】楊浮異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則鏤其頰皮,連耳匡分爲數枝,狀如雞腸,纍纍下垂至肩。
又山名。
【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
【疏】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
【荆州記】順陽益陽二縣,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峯,如熊耳狀,因以爲名。
【齊語】踰大行與辟耳之谿。
【註】辟耳,山名。
【史記·封禪書】束馬懸車,上𤰞耳之山。
【註】𤰞耳,山名在河南太陽。
又草名。
【詩·周南】采采卷耳。
【傳】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
【疏】生子如婦人耳中璫,或謂之耳璫,幽州人謂之爵耳。
【博雅】𠭿耳,馬莧也。
又獸名。
【博雅】李耳,虎也。又綠耳,周穆王駿馬名,俗作騄駬。魏時西𤰞獻千里馬,色白,兩耳黃,名黃耳。
【山海經】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註】卽鼯鼠,飛生鳥也。
【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黃耳。
又蟲名。
【爾雅·釋蟲】螾𧊔入耳。
【疏】今蚰蜒,喜入耳者。
【揚子·方言】蚰𧎘,自關而東謂之螾𧎘,或謂之入耳。
又曾孫之孫曰耳孫。
【前漢·惠帝紀】內外公孫耳孫。
【註】應劭曰:耳孫者,𤣥孫之孫也。去曾高遠,但耳聞之。
又【集韻】【韻會】𠀤如蒸切,音仍。
【前漢·惠帝紀】耳孫。
【註】晉灼曰:耳孫,𤣥孫之曾孫也。師古曰:爾雅,仍孫從己而數,是爲八葉。與晉說相同。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又【諸侯王表】𤣥孫之子耳孫。
【註】耳音仍。
又【集韻】仍拯切,仍上聲。關中河東讀耳作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