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字源基本字义,中华字海叶典字义

㈠拼音kuang1

①纠正;~正。~谬。

②救:~救。~复。~时济世。

③辅助,帮助:~助。~扶。~我不逮(帮助我所做不到的)。

④粗略计算,估计,预料:~算。~计。

⑤古同【筐】。

⑥姓。

㈡【筐】、【框】、【眶】、【诓】和【哐】的二简字。

异体:匩 𬻻

异体:匩 𬻻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キョウ,コウ,オウ;すくう,ただす

匡字字源已被关注:91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2-20

匡字字源百家诸说,匡字其他典籍字源解说

  • 《說文》飯器。筥也。从匚。㞷聲。

  • 《字源》形声

  • 《漢多》金文從「匚」,「㞷」聲,「匚」象方形的器皿,「匚」、「匡」是「筐」的初文,本義是方形的筐子,多為竹編成的盛物器具。引申為方正、扶正、糾正。

 略說: 金文從「匚」,「㞷」聲,「匚」象方形的器皿,「匚」、「匡」是「筐」的初文,本義是方形的筐子,多為竹編成的盛物器具。引申為方正、扶正、糾正。

69 字

 詳解: 金文寫作「匩」,從「匚」,「㞷」聲,「匚」象方形的器皿,「匚」、「匡」是「筐」的初文,本義是方形的筐子,多為竹編成的盛物器具。《詩.采蘋》:「維筐及筥」,毛亨傳:「方曰筐,圓曰筥」。《淮南.時則》高誘注:「方底曰筐」。古書記載,「筐」多用來盛黍稷、米飯。《說文》:「𠥆,飲器,筥也。從匚㞷聲。筐,𠥆或從竹。」《詩.良耜》「載筐及筥」,毛亨傳:「筐、筥,所以盛黍也。」後來也用來盛載和收藏其他物品,如書籍、衣物等。如《望山楚簡》2號墓簡48:「一匡(筐)□枕」,意謂一個竹筐,裏面盛載着枕頭。

  金文除用為人名外,多表示方形器皿,如尹氏賈良簠:「尹氏賈良乍(作)旅𠥆」,意謂尹氏賈良鑄造了隨行用的方形器皿。又表示方形,如陳公子仲慶䀇:「自乍(作)𠥆𠤳」,「𠤳」是一種器皿的名稱,意謂親自鑄造了方形的器皿。

  「匡」是方形器具,故引申有方正、扶正、糾正等義。後來「匡」多用來表示正,竹編器具之義便由增加意符「竹」的「筐」字來表示。《爾雅.釋言》:「匡,正也。」《王篇.匚部》:「匡,方正也。」《左傳.成公十八年》:「匡困乏,救災患。」杜預注:「匡亦救也。」

  「匡山古社」是晉朝惠遠等人在廬山東林寺結社,名為「白蓮社」。「廬山」又稱「匡山」,故稱「白蓮社」為「匡山古社」。權德輿〈惠上人房宴別〉:「逸民羽客期皆至,疎竹靑苔景半斜。究竟相依何處好,匡山古社足煙霞。」意謂隱逸高雅的客人應約而至,疏落的竹樹,油油的青苔,樹影傾斜了一半(形容日暮時分),究竟哪裏是互相依靠的好地方?匡山的古社充滿了煙霧雲霞。

  古時「匡」還有虧損、虛損之意,《馬王堆漢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兵容》第119行:「亓(其)國家以危,社禝(稷)以匡,事无成功。」意謂國家危亡,社稷虧損,國家大事(如祭祀、盟會、戰爭等)不會成功。《馬王堆漢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國次》第9行:「國失亓(其)次,則社禝(稷)大匡。」意謂國家失去秩序,社稷便會虛損。

  「匡」又用作姓氏,如「匡衡」,他是西漢經學家,年少時家貧,鑿通牆壁,借着鄰家的燈光讀書,這就是成語「鑿壁偷光」的故事。《西京雜記》:「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隣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916 字相關漢字: 匚,㞷,筐,匩,𠤳,竹

匡字字源演变,匡字源流

匡字源流

唐-石

開成石經

匡字源流

宋-印

廣韻

匡字源流

宋-印

增韻

匡字源流

明-印

洪武正韻

匡字源流

清-印

康熙字典

匡字书法,匡字写法,匡字图片

匡字源流

漢-篆

馬王堆帛書

匡字源流

漢-隸

匡字源流

隋-楷

匡字源流

隋-草

智永

匡字源流

唐-篆

李陽冰(傳)

匡字源流

唐-楷

歐陽詢

匡字源流

唐-草

懷素

匡字源流

宋-草

趙構

匡字源流

元-隸

趙孟頫

匡字源流

元-楷

揭傒斯

匡字源流

元-行

趙孟頫

匡字源流

元-草

鮮于樞

匡字源流

元-草

揭傒斯

匡字源流

元-草

趙孟頫

匡字源流

明-行

朱耷

匡字源流

清-篆

吳大澂

匡字源流

清-楷

張裕釗

匡字源流

近-楷

于右任

匡字源流

南北朝-楷

鄭道昭

匡字源流

南北朝-楷

匡字字源读音,匡字字源字义及匡字常用词组

  • kuang1古代盛饭用具 后作=筐筐

  • kuang1方正;端正

  • kuang1扶正;纠正

  • kuang1救助;辅助

  • kuang1匡床

  • kuang1框廓 后作=框框

  • kuang1眼眶 后作=眶眶

  • kuang1(器物因久用)歪斜损坏;亏损

  • kuang1春秋时齐国简册名

  • kuang1螃蟹的背壳

  • kuang1恐惧

  • kuang1料想

  • kuang1古地名 1.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2.春秋时郑地 在今河南省扶沟县

  • kuang1山名 即江西省庐山

  • kuang1姓

  • wang1通=尪 胫骨弯曲残疾的人尪

匡字康熙字典字源

【子集下】【匚字部】 【唐韻】去王切【集韻】【韻會】【正韻】曲王切,𠀤音劻。

【說文】飯器也,筥也。一曰正也。

【論語】一匡天下。

【前漢·揚雄傳】匡雅頌。又【玉篇】方正也。

【爾雅·釋詁】匡,方也。

【詩·小雅】旣匡旣敕。又救也。

【書·盤庚】不能胥匡以生。

【孝經·事君章】匡救其惡。又斜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雖敝,不匡。又【廣韻】輔助也。

【前漢·宣帝紀】以匡朕之不逮。又地名。

【韻會】𨻰留有匡城。又姓。

【風俗通】匡,魯邑也。句須爲之宰,其後氏焉。漢有匡衡。又與恇同。恐也。

【禮·禮器】年雖大,殺衆不匡懼。又與眶同。目匡也。

【史記·淮南王安傳】涕滿匡而橫流。又烏光切,音汪。與尩通。廢疾也。

【荀子·正論篇】傴巫跂匡大。跂原字从攴作。


考證:〔【禮·禮器】年雖大,殺衆不匡。〕 謹照原文匡下增懼字。 說文(121)

匡字说文解字字源

飯器。[句。小徐有也字。]筥也。[謂卽筥也。竹部曰。筥、䈰也。䈰一曰飯器。容五升。䈰有三義。而筥匡取此一義耳。匡不專於盛飯。故詩采卷耳以頃匡、求桑以懿匡。匡之引申叚借爲匡正。小雅。王于出征。以匡王國。傳曰。匡、正也。葢正其不正爲匡。凡小不平曰匡剌。革其匡剌亦曰匡也。詩有頃匡。謂匡之半淺半深不平者。故謂之頃。所謂匡剌也。匡剌見攷工記注。]从匚。㞷聲。[去王切。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