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网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查字网为您提供包括汉字源流、汉字字源、字形演变等查询,收录词语超过40万条,提供汉语词组解释、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造句等内容。
欢迎您使用查字网汉字字源字典查询汉字流源、字源字义及字源演变,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字源网字典,以便为您提供更好地帮助和服务。
查字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
《說文》人之足也。在體下。从口止。凡足之屬皆从足。
《字源》象形 甲骨文像连腿带脚的整个下肢
《漢多》甲骨文從「止」,象臂部至腳底之形,本義是腳,為「疋」之分化字(季旭昇)。參見「疋」。
略說: 甲骨文從「止」,象臂部至腳底之形,本義是腳,為「疋」之分化字(季旭昇)。參見「疋」。
42 字
詳解: 甲骨文從「止」,象臂部至腳底之形,本義是腳,為「疋」之分化字(季旭昇)。參見「疋」。
西周金文把臂脛至小腿之形簡化為○形。由於甲骨文中「正」字從「囗」從「止」,與從○從「止」的「足」字形近,因此不少學者把「正」字甲骨文釋為「足」。參見「正」。戰國文字「足」承金文變作從「口」從「止」,與「疋」字逐漸分化。《說文》:「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凡足之屬皆从足。」另許慎於「疋」下提到:「古文以為《詩》大疋字。亦以為足字。」這說明了戰國時期「足」、「疋」偶有相混的現象,唯當時二字形體已有所不同。
甲骨文用作本義,指足部,另又用作人名。金文讀作「胥」,表示輔助。用例可參見「疋」。
戰國文字「足」用作本義,指足部。《郭店楚簡.五行》簡45:「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又「足」指足夠,《上博竹書一.緇衣》簡11:「大臣之不親也,則忠敬不足」,指大臣若沒有君主親近,那麼他們的忠誠尊敬就會不足夠。407 字相關漢字: 止,疋,正,囗,口,胥
商-金
商
周-金
西周中期
周-金
西周晚期
春秋-金
春秋
楚-簡
郭店
楚-簡
包山
楚-簡
信陽
楚-簡
望山
楚-簡
新蔡葛陵
楚-簡
上博
秦-簡
睡虎地
秦-簡
嶽麓書院
秦-簡
關沮
漢-簡
張家山
漢-石
熹平石經
唐-石
開成石經
宋-印
廣韻
宋-印
增韻
宋-篆
集篆古文韻海
宋-篆
汗簡
宋-篆
古文四聲韻
明-印
洪武正韻
清-印
康熙字典
秦-隸
睡虎地簡牘
漢-篆
馬王堆帛書
漢-隸
漢-草
張芝
漢-草
張芝(傳)
三國-隸
晉-行
王羲之
晉-行
王羲之(傳)
晉-草
王羲之
晉-草
王導
晉-草
索靖(傳)
北齊-隸
隋-楷
智永
隋-楷
隋-行
智永
隋-草
智永
唐-篆
李陽冰(傳)
唐-篆
李陽冰
唐-楷
柳公權
唐-楷
歐陽詢
唐-楷
蔣善進
唐-行
宋儋
唐-行
李邕
唐-草
蔣善進
唐-草
孫過庭
唐-草
懷素
宋-行
蘇軾
宋-行
蔡卞
元-篆
吳叡
元-隸
趙孟頫
元-楷
趙孟頫
元-行
趙孟頫
明-楷
祝允明
明-行
聶大年
清-篆
黃士陵
清-篆
俞樾
清-篆
徐三庚
清-篆
趙之謙
清-篆
吳大澂
清-篆
楊沂孫
清-隸
陳鴻壽
清-隸
卞永譽
清-隸
鄭簠
清-隸
唐英
清-隸
王澍
清-隸
石濤
清-隸
錢澧
清-隸
金農
清-楷
張裕釗
清-行
何紹基
梁-行
蕭思話
梁-草
王慈
zu2人体下肢的总称 又专指踝骨以下的部分,今叫“脚”
zu2动物用以行走或奔跑的器官
zu2植物的根茎
zu2支撑器物的脚
zu2事物的基部
zu2踏
zu2行,走
zu2充实;完备;足够
zu2富裕
zu2多
zu2满足;使满足
zu2重视
zu2已,止
zu2完成
zu2善;会
zu2可以;能够
zu2值得
zu2难 常与“不”连用
zu2姓
ju4过,过分
ju4拥;培
ju4增补;接连
【酉集中】【足字部】
〔古文〕疋𤴕【唐韻】卽玉切【集韻】【韻會】【正韻】縱玉切,𠀤音哫。
【說文】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註】徐鍇曰:口象股脛之形。
【釋名】足,續也,言續脛也。
【易·說卦】震爲足。
【疏】足能動用,故爲足也。
【禮·玉藻】足容重。
【註】舉欲遲也。
又【廣韻】滿也,止也。
【書·仲虺之誥】矧予之德,言足聽聞。
【詩·小雅】旣霑旣足。
【禮·學記】學然後知不足。
【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
又不可曰不我足。
【吳語】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虃,百足。
【註】音纖。
又姓。
【戰國策】足强。
【註】韓人。
又【廣韻】子句切【集韻】遵遇切【韻會】子遇切【正韻】將豫切,𠀤音沮。
【論語】巧言令色足恭。
【疏】足,成也。謂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
【朱傳】過也。
【揚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又【管子·五行篇】春辟勿時,苗足本。
【註】足,猶擁也。
又【廣韻】添物也。
【類篇】益也。
【前漢·五行志】不待臣音,復讇而足。
又【韻補】叶子悉切。
【易林】欲飛無翼,鼎重折足。失其福利,包羞爲賊。 說文(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