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字源基本字义,中华字海叶典字义

拼音fu3

①古代的一种锅:~底抽薪。破~沉舟。

②中国春秋战国时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标准不一。

异体:釡 鬴 𨥏

异体:釡 鬴 𨥏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フ;かま

釜字字源已被关注:101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3-31

釜字字源百家诸说,釜字其他典籍字源解说

  • 《說文》鬴或从金。父聲。

 略說: 金文從「缶」,「父」聲,戰國竹簡從「金」,「父」聲,本義是一種古代炊器,這種炊器有陶製的,故從「缶」,有金屬製的,故從「金」。

63 字

 詳解: 金文從「缶」,「父」聲,戰國竹簡從「金」,「父」聲,「缶」是陶製器皿,「金」表示金屬製的。「釜」原為古炊器,戰國時被用作量器。「釜」作為炊器,斂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如鬲,置於灶口,上置甑以蒸煮。盛行於漢代。有鐵製的,也有銅和陶製的。「釜」作為量器,春秋、戰國時代流行於齊國,現存有戰國時的子禾子釜和陳純釜,都作壇形,小口大腹,有兩耳。子禾子釜的容積爲20.46公升,陳純釜的容積爲20.58公升。與商鞅量、新莽嘉量的容積已很接近(《漢語大詞典》)。金文表示量器,子禾子釜:「左關釜節于稟釜」,「左關」是地名,意謂左關釜的量值應受節于官方倉稟之釜,即以稟釜作為左關釜的量值標準(馬承源)。

  戰國竹簡通假為「斧」,《上博竹書七.吳命》簡5:「釜(斧)戉(鉞)之威」。

  「釜」字小篆作「鬴」,「甫」是聲符,「鬲」是義符,因為作為炊器的「釜」與鬲同為蒸煮器。《說文》:「鬴,鍑屬。从鬲,甫聲。𨥏(釜),鬴或从金,父聲。」段玉裁注:「今經典多作釜,惟《周禮》作鬴。」《詩.召南.采蘋》:「于以湘之,維錡及釜。」毛亨傳:「湘,亨也。錡,釜屬,有足曰錡,無足曰釜。」意謂用甚麼來烹煮,用錡和釜。494 字相關漢字: 缶,父,金,斧,鬴,甫,鬲

釜字字源演变,釜字源流

釜字源流

唐-石

開成石經

釜字源流

宋-印

廣韻

釜字源流

宋-印

增韻

釜字源流

宋-篆

集篆古文韻海

釜字源流

明-印

洪武正韻

釜字源流

清-印

康熙字典

釜字书法,釜字写法,釜字图片

釜字源流

三國-草

皇象(傳)

釜字源流

元-楷

趙孟頫

釜字源流

元-草

趙孟頫

釜字源流

明-草

宋克

釜字字源读音,釜字字源字义及釜字常用词组

  • fu3古炊器 也叫=鬴 敛口圜底,或有二耳 其用如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 盛行于汉代 有铁制的,也有铜或陶制的鬴

  • fu3古量器名

  • fu3水名

釜字康熙字典字源

【戌集上】【金字部】 【廣韻】扶雨切【集韻】奉甫切,𠀤音父。

【說文】鬴,或作𨥏。俗省作釜。

【古史考】黃帝始作釜。

【易·說卦傳】坤爲釜。

【疏】取其化生成熟也。

【詩·召南】維錡及釜。

【註】有足曰錡,無足曰釜。

【釋文】釜,符甫反。

 又量名。

【論語】與之釜。

【左傳·昭二年】豆區釜鍾,四升爲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則鍾。

【註】釜,六斗四升,鍾,六斛四斗。

 又山名。

【史記·封禪書】黃帝合符釜山。

【括地志】釜山,在嬀州懷戎縣北。

 又【水經注】西海鹽池北,西王母有石室石釜。

 又【韻補】叶府九切,音缶。

【蘇轍·土牛詩】土牛適成象,逡巡見屠剖。田家挽雙角,歸理鏁絲釜。 說文(121)

釜字说文解字字源

鬴或从金。父聲。[今經典多作釜。惟周禮作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