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字源基本字义,中华字海叶典字义

拼音xia4

①一年的第二季:~季。~天。~令。~播。~熟。~粮。

②中国朝代名:~代。~历。

③指中国:华~。

④姓。

异体:夓 𠀼 𠌘 𠍺 𡔰 𡕭 𡕻 𡕾 𡖃 𣋗 𤴞 𨂮 𩖳 𭼂 ...更多

异体:夓 𠀼 𠌘 𠍺 𡔰 𡕭 𡕻 𡕾 𡖃 𣋗 𤴞 𨂮 𩖳 𭼂 ...更多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カ,ゲ;なつ

夏字字源已被关注:1次,词条更新时间:2024-11-23

夏字字源百家诸说,夏字其他典籍字源解说

  • 《說文》中國之人也。从夊。从頁。从臼。臼、㒳手。夊、㒳足也。

  • 《字源》象形 《说文》:“夏,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頁、从𦥑”……此字在西周文字中已发生形变,字从日旁,“頁”下端的“人”已变成加“女”形……(未解说字源字理)

  • 《漢多》甲骨文及金文均從日從頁,「頁」象人形而突出頭部,象一人在日下,舉頭見日之形。表示天氣酷熱,本義是炎熱的夏日。

 略說: 甲金文「夏」表示人在太陽底下,舉頭見日,天氣酷熱,本義是炎夏。

31 字

 詳解: 甲骨文及金文均從日從頁,「頁」象人形而突出頭部,象一人在日下,舉頭見日之形。表示天氣酷熱,本義是炎熱的夏日。

  「夏」字於甲骨卜辭中用作貞人名。金文字形多變。首先,商代金文與甲骨文同,上從日下從頁,用作人名。西周晚期從日從頁從女,「頁」象人形而突出頭部,女乃「止」的訛變,金文人形下部常有添加「止」,象腳趾之形。而「日」形又有省去中間一點,呈一圓形,隸定後訛作「口」。春秋早期秦公簋、秦公鐘「夏」字省去日形,加左右「爪」形,隸作「𦥑」,象兩手。春秋晚期「頁」下的「止」形移至「日」形或「口」之下,以使字形左右平衡,從足從頁,與戰國璽印及《汗簡》古文相同。《說文》古文作「𠍺」,與戰國燕系璽印文字字形近,足字上部從人從一從目,應是「頁」的訛變。參見「頁」。

  「夏」是朝代名,夏代文明影響中國深遠,於是相沿為中國人的代稱。《說文》:「夏,中國之人也。从夊从頁从𦥑。𦥑,兩手;夊,兩足也。」小篆「夏」省去日形,從頁從夊從𦥑,夊是「止」之訛變,與金文中秦國文字字形相同。學者或據秦公簋字形以為象舞者手容及足容,與「雩」同字(戴君仁);此乃據「夏」的省形立說,不盡可信。(參湯餘惠)

  金文用為人名,又表示華夏,指中原國家、中原之人。秦公簋:「虩事蠻夏」。《書.堯典》:「蠻夷猾夏」孔傳:「夏,華夏。」又表示中原地區之音樂,典藉作「雅」,甚六鐘:「台(以)夏台(以)南,仲鳴媞好。」鐘銘「夏」指中原之樂,「南」則指南國之樂。《詩.小雅.鼓鐘》:「以雅以南,以籥不僭。」「夏」即是「雅」,在此指周樂。又是古水名,噩君啟舟節:「逾夏」,指經過夏水。《楚辭.九章.哀郢》:「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王逸注:「江、夏,水名也。」據說冬天枯涸夏天流動,所以名為夏水。此外還用作朝代名、楚曆月名、地名等。

  一說「夏」最初為中原古部落名,沿用為中國人的稱呼,也泛指中國;故黃河和長江流域的民族稱為「諸夏」,以別於四方「蠻」、「夷」、「戎」、「狄」。徐灝:「夏時夷、狄始入中國,因謂中國人為夏人,沿舊稱也。」(參漢語大字典)

  又「夏」字在馬王堆帛書中有借作「憂」,表示憂慮。《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不利於國,且我夏(憂)之。」參見「憂」。910 字相關漢字: 頁,止,日,口,爪,𦥑,𠍺,雩,雅,南,蠻,夷,戎,狄,憂

夏字字源演变,夏字源流

夏字源流

商-甲骨

何組

夏字源流

商-金

夏字源流

周-金

西周晚期

夏字源流

春秋-金

春秋早期

夏字源流

春秋-金

春秋中期

夏字源流

春秋-金

春秋晚期

夏字源流

春秋-金

春秋

夏字源流

戰國-金

戰國早期

夏字源流

戰國-金

戰國

夏字源流

秦-簡

睡虎地

夏字源流

秦-簡

嶽麓書院

夏字源流

漢-簡

張家山

夏字源流

漢-石

熹平石經

夏字源流

魏-石

三體石經

夏字源流

唐-石

開成石經

夏字源流

宋-印

廣韻

夏字源流

宋-印

增韻

夏字源流

宋-篆

汗簡

夏字源流

宋-篆

古文四聲韻

夏字源流

宋-篆

集古文韻上聲韻第三

夏字源流

宋-篆

集篆古文韻海

夏字源流

宋-楷

古文四聲韻

夏字源流

宋-楷

集古文韻上聲韻第三

夏字源流

明-印

洪武正韻

夏字源流

清-印

康熙字典

夏字书法,夏字写法,夏字图片

夏字源流

漢-篆

夏字源流

漢-隸

夏字源流

三國-隸

夏字源流

三國-草

皇象(傳)

夏字源流

晉-行

王羲之(傳)

夏字源流

晉-草

王羲之

夏字源流

北周-隸

夏字源流

隋-楷

智永

夏字源流

隋-草

智永

夏字源流

唐-隸

韓擇木

夏字源流

唐-楷

虞世南

夏字源流

唐-楷

柳公權

夏字源流

唐-楷

顏真卿

夏字源流

唐-楷

歐陽詢

夏字源流

唐-行

張從申

夏字源流

唐-行

李世民

夏字源流

唐-草

孫過庭

夏字源流

唐-草

歐陽詢

夏字源流

唐-草

月儀帖

夏字源流

唐-草

懷素

夏字源流

宋-楷

蘇軾

夏字源流

宋-行

米芾

夏字源流

宋-草

趙構

夏字源流

宋-草

趙佶

夏字源流

宋-草

蔡襄

夏字源流

元-隸

吳叡

夏字源流

元-隸

趙孟頫

夏字源流

元-楷

趙孟頫

夏字源流

元-草

鮮于樞

夏字源流

元-草

趙雍

夏字源流

元-草

趙孟頫

夏字源流

明-行

吳寬

夏字源流

明-草

宋克

夏字源流

明-草

王寵

夏字源流

清-隸

趙之謙

夏字源流

清-隸

萬經

夏字源流

清-隸

金農

夏字源流

清-隸

王澍

夏字源流

清-行

鄭燮

夏字源流

清-草

歸莊

夏字源流

近-草

章士釗

夏字源流

近-草

于右任

夏字源流

南北朝-楷

鄭述祖

夏字源流

南北朝-楷

夏字字源读音,夏字字源字义及夏字常用词组

  • xia4最初为中原古部族名,相沿用为中国人的称呼,也泛指中国

  • xia4大

  • xia4大屋 后作=廈廈

  • xia4华彩

  • xia4乐歌名

  • xia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夏后氏部落领袖禹之子启所建立的奴隶制国家 君为世袭制也由启开始 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等地 传到桀,为商汤所灭 约当公元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左右

  • xia4我国历史上所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名 1.东晋末,匈奴贵族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建立夏国,都统万城(今陕西省横山县),据有今陕西省大部分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公元431年为吐谷浑所灭 2.北宋初期,党项贵族赵元昊于公元1032年建立夏国,史称西夏,都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据有今宁夏、甘肃地区 公元1237年为蒙古所灭 3.元末徐寿辉红巾军部将明玉珍于公元1362年建立夏国,都重庆,据巴蜀地区 公元1371年,为明太祖所灭

  • xia4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名 碎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于公元618年建立夏国,都乐寿(今河北省永年县东),据有河北省大部分郡县 公元621年为唐朝所灭

  • xia4古水名 故道从湖北省荆州市东南分长江水东出,流过今监利县北,折而东北至仙桃市治附近流入汉水 据说冬涸夏流,所以称夏水

  • xia4春秋时楚地名

  • xia4古州名 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夏州,以原统万城为治所,改名岩绿(今陕西省靖边县北白城子) 唐夏州属于、关内道,改岩绿名朔方 辖境包括今陕西省大理河以北的北柳河流域及长城迤北一带 元废

  • xia4县名 北魏改北安邑县置,在山西省西南部

  • xia4通=暇 闲暇;空闲暇

  • xia4通=假(jia3) 宽假,宽容假

  • xia4通=雅(ya3)雅

  • xia4姓

  • xia4一年四季的第二季,农历四月至六月

  • jia3[陽夏]古县名 秦置 治所在今河南省太康县 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改名太康

  • jia3通=檟檟

夏字康熙字典字源

【丑集下】【夊字部】

〔古文〕𡔰𠍺昰𡕾【唐韻】【正韻】胡駕切【集韻】【韻會】亥駕切,𠀤音暇。四時,二曰夏。

【釋名】假也。寬假萬物,使生長也。

【前漢·魏相傳】南方之神炎帝,秉禮,執衡,司夏。

 又【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𠀤音下。中國曰華夏。

【書·康誥】用肇造我區夏。

【詩·周頌】肆于時夏。

 又國號。禹受舜禪,易虞爲夏。

 又國名。

【史記·大宛傳】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

【晉史】赫連勃勃。

【宋史】李元昊,𠀤僭國號曰夏,屬今寧夏。

 又澤名。

【書·禹貢】雷夏旣澤。

 又大夏,禹樂名。

【周禮·春官】大司樂舞大夏,以祭山川。鍾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

【杜子春曰】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賔客至奏納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齊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裓夏,公出入奏驁夏。齊音齋,裓音陔,驁音遨。○按九夏,有聲無辭,註疏以《雅》《頌》諸篇强分配之,非。

 又大屋曰夏。

【宋玉·招魂】冬有穾夏。

 又大俎曰夏。

【詩·秦風】於我乎,夏屋渠渠。

【禮·檀弓】見若覆夏屋者矣。

【註】大俎,一名大房,半體之俎,足下有跗,如堂房也。

 又五色曰夏。

【書·禹貢】羽畎夏翟。

【註】羽畎,羽山之谷。夏翟,雉具五色中旌旄之飾。

【周禮·春官·𣑱人之職】秋𣑱夏。服車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縵,蓋取諸此。

 又【集韻】舉下切,音賈。地名。負夏,衞地。

【禮·檀弓】曾子弔于負夏。又陽夏,在開封。

【史記·高祖紀】追項王至陽夏。

 又木名。

【禮·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註】夏,榎也。楚,荆也。

【詩·大雅】不長夏以革。

【王博士云】夏用木,革用皮,皆鞭扑之𠛬。

 又,胡可切,音荷。

【𨻰琳·瑪瑙勒賦】四賔之筵,播以淳夏。色奪丹烏,明照烈火。

 又叶創舉切,音楚。

【揚雄·城門校尉箴】昔在先世,有殷有夏。癸辛不德,而設夫險阻。又叶胡故切,音互。

【賈誼·鵩賦】單閼之歲,四月維夏。庚子日斜,鵩集余舍。

 【春秋釋例】除春夏之夏,餘皆戸雅切。

【正字通】按古先有四時之夏,餘義皆假借。○按《正字通》此字下有畟字,重田部,今刪。 唐韻(751)

夏字说文解字字源

中國之人也。[以別於北方狄、東北貉、南方蠻閩、西方羌、西南焦僥、東方夷也。夏、引伸之義爲大也。]从夊。从頁。从臼。臼、㒳手。夊、㒳足也。[胡雅切。古音在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