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字源基本字义,中华字海叶典字义

拼音dou4

①双子叶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树”、“黄豆”、“绿豆”、“红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统称豆类植物,亦指这些植物的种子:~科。~子。~荚(豆角儿)。~浆。~绿。煮~燃萁。目光如~。

②形状像豆粒的东西:土~儿。

③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俎~。

④姓。

异体:梪 荳 䇺 𠅉 𣅋 𣅑 𣅣 𤽋 𤽔 𧯚 𧯜 𧯝 ⾖

异体:梪 荳 䇺 𠅉 𣅋 𣅑 𣅣 𤽋 𤽔 𧯚 𧯜 𧯝 ⾖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トウ,ズ,シュウ,シュ;まめ,たかつき

豆字字源已被关注:53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1-19

豆字字源百家诸说,豆字其他典籍字源解说

  • 《說文》古食肉器也。从□。象形。凡豆之屬皆从豆。

  • 《字源》象形 像豆形,豆是古代盛食器之一,上部是盘形浅腹,腹顶有密合之盖,腹下有高柄圈足

  • 《漢多》「豆」在古代指盛醃菜、肉醬的器皿,後假借為豆芽之「豆」。

 略說: 「豆」在古代指盛醃菜、肉醬的器皿,後假借為豆芽之「豆」。

28 字

 詳解: 「豆」在古代原指盛醃菜、肉醬等食品的器皿,本義是高圈足的食器,後假借為豆麥之「豆」。《說文》:「豆,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凡豆之屬皆从豆。𣅣,古文豆。」按「豆」上一橫象蓋,中間象豆體,下象柱足及底座。「豆」出現於商代,盛行於春秋戰國,有陶製,亦有以木、青銅等質料製成。後世或用「豆」作禮器,《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郭璞注:「豆,禮器也。」「豆」所盛放的食物為醃菜和肉醬,《周禮.天官冢宰.醢人》:「朝事之豆,其實韭菹、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麋臡」,指行朝事禮時所進獻的豆,盛的食物是用韭菜做的腌菜、多汁的肉醬等。

  甲金文用作地名,讀作「郖」。《合集》24713:「才(在)豆。」散盤:「豆人虞。」宰甫卣:「王來獸(狩)自豆彔(麓)」,指王自郖地山腳來狩獵。《說文》:「郖,弘農縣庾地。从邑,豆聲。」另金文用作本義,指高圈足的食器,周生豆:「周生乍(作)尊豆。」

  齊陶用作量詞,為古代的重量單位,如《古陶文彙編》3.46:「毫豆。」《左傳.昭三年》:「四升為豆。」

  傳世文獻中「豆」又假借為豆麥之「豆」。《廣雅》:「大豆,茮也;小豆,荅也。」《戰國策.韓策一》:「韓地險惡,山居,五穀所生,非麥而豆」,意指戰國時韓國地理環境惡劣,百姓於山中居住,所出產的糧食,不是麥子就是豆子(王引之《經傳釋詞》:「而,猶則也。」)。後來又為豆麥之「豆」的假借義分化出「荳」字。不過,「豆」在「荳」字出現後仍被普遍用來表示豆麥之「豆」。633 字相關漢字: 郖,荳

豆字字源演变,豆字源流

豆字源流

商-甲骨

歷組

豆字源流

商-甲骨

出組

豆字源流

商-甲骨

何組

豆字源流

商-金

豆字源流

周-金

西周中期

豆字源流

周-金

西周晚期

豆字源流

楚-簡

上博

豆字源流

楚-簡

信陽

豆字源流

楚-簡

望山

豆字源流

楚-簡

郭店

豆字源流

秦-簡

睡虎地

豆字源流

秦-簡

嶽麓書院

豆字源流

東漢-篆

說文解字

豆字源流

唐-石

開成石經

豆字源流

宋-印

廣韻

豆字源流

宋-印

增韻

豆字源流

宋-篆

古文四聲韻

豆字源流

宋-篆

集篆古文韻海

豆字源流

宋-篆

汗簡

豆字源流

明-印

洪武正韻

豆字源流

清-印

康熙字典

豆字书法,豆字写法,豆字图片

豆字源流

漢-隸

豆字源流

隋-篆

豆字源流

唐-楷

歐陽通

豆字源流

宋-行

黃庭堅

豆字源流

元-楷

趙孟頫

豆字源流

元-草

趙孟頫

豆字源流

元-草

鄧文原

豆字源流

明-行

徐渭

豆字源流

明-草

宋克

豆字源流

清-篆

楊沂孫

豆字源流

清-篆

吳大澂

豆字源流

清-隸

何紹基

豆字源流

清-隸

石濤

豆字源流

清-楷

趙之謙

豆字源流

清-行

王鐸

豆字源流

近-行

沈尹默

豆字字源读音,豆字字源字义及豆字常用词组

  • dou4古代食器 形似高足盘,或有盖,用以盛食物 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 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成木制涂漆的 后世也作礼器

  • dou4古代容器 也为容量单位

  • dou4量词 古代重量单位

  • dou4豆类作物

  • dou4病名,天花 也作=痘痘

  • dou4通=斗(dou3) 酒器斗

  • dou4通=羞(xiu1) 美好的食品羞

  • dou4姓

豆字康熙字典字源

【酉集中】【豆字部】

〔古文〕𣅋𤽋𣅣【唐韻】徒𠋫切【集韻】【韻會】【正韻】大透切,𠀤音竇。

【說文】古食肉器也。

【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

【書·武成】執豆籩。

【詩·小雅】爲豆孔庶。

【公羊傳·桓四年】諸侯曷爲必田狩。一曰乾豆。

【註】豆,祭器,狀如鐙。

【禮·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獻豆。

【註】楬,無異物之飾也。獻音娑,疏刻之也。又【禮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又【鄕飮酒義】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爲豆,實三而成觳,崇尺。

【註】崇,高也。豆實四升。

【史記·樂書】簠簋俎豆,禮之器也。

 又【揚子·方言】𨻰、楚、宋、衞謂桮𥯛爲豆籠。

【註】盛桮器籠也。

【集韻】或作梪、䇺。

 又【韻略】穀也。

【博雅】大豆,菽也。小豆,荅也。

【周禮·天官·大宰·三農生九穀註】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爲九穀。

【禮·投壷】壷中實小豆焉,爲其矢之躍而出也。

【干寶·晉書】駑馬戀棧豆。又【博雅】天豆,雲實也。又巴豆、海紅豆,皆藥名,出巴蜀。又相思子一名紅豆。又土芋一名土豆。皆菽豆別一種也。俗作荳,非。

 又【說苑·辨物篇】十六黍爲一豆,六豆爲一銖,二十四銖爲一兩。

 又官名。

【南齊書·魏虜傳】北魏置九豆和官。

 又地名。

【北史·周文帝紀】文帝伐魏,至盤豆,拔之。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隴右道有白豆州。

 又姓。漢光武時,關內侯豆如意,後魏長廣王豆代田。又複姓。北周豆盧寧,本姓慕容氏,歸魏,賜姓豆盧氏。又三字姓。北魏次南有紇豆陵氏。

 又【正韻】當口切,音斗。

【玉篇】量名。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食一豆肉,飮一豆酒。

【註】豆,當爲斗。毛居正曰:豆,古斗字。如《左傳·昭三年》豆、區、釜、鍾之類,當音斗。後人誤讀爲俎豆之豆。斗斛之斗又作㪷,蓋譌倂耳。

 又【字彙補】思留切,讀作羞。

【周禮·天官·腊人】凡祭祀共豆脯。

【註】脯非豆實,豆當爲羞,聲之誤也。

【釋文】豆,音羞。

 又【韻補】叶動五切,音杜。

【柳宗元·牛賦】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縢,或實俎豆。豆叶保,保音補。

 又叶田故切,讀作渡。

【詩·小雅】儐爾籩豆,飮酒之飫。兄弟旣具,和樂且孺。

【音學五書】豆叶孺。

 又山名。

【後漢·郡國志】唐縣有都山。一名豆山。今關中人讀豆爲渡。

【說文】豎、侸、裋皆以豆得聲。樹字从壴,亦以豆得聲。


考證:〔【書·武成】執籩豆。〕 謹照原文改執豆籩。〔【禮·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商玉豆,周獻豆。〕 謹照原文商改殷。〔【詩·小雅】儐爾籩豆飮酒之飫。兄弟旣翕,和樂且孺。〕 謹照原文旣翕改旣具。 說文(121)

豆字说文解字字源

古食肉器也。[考工記曰。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左傳曰。四𦫵爲豆。周禮醢人。掌四豆之食。]从□。[音圍。象器之容也。]象形。[上一象幎也。特牲。籩巾以綌纁裏。士昏。醯醬二豆。菹醢四豆。兼巾之。士喪。籩豆用布巾。是也。下一象?也。祭統注曰。鐙豆下跗。是也。?象骹也。祭統曰。夫人薦豆執校。校者、骹之假借字。注云。豆中央直者。是也。豆柄一而巳。㒳之者、望之則㒳也。畫繪之法也。考工記曰。豆中縣。注。縣繩正豆之柄。是也。豆柄直立。故豎侸豈字皆从豆。徒𠋫切。四部。]凡豆之屬皆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