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字源基本字义,中华字海叶典字义

拼音ma2

①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布。~衣。~袋。~绳。~纺。

②指“芝麻”:~酱。~油。

③像腿、臂被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脚~了。

④感觉不灵,或丧失感觉,引申为思想不敏锐:~痹。~醉。~木不仁。

⑤面部痘瘢,引申指物体表面粗糙:~子。

⑥带细碎斑点的:~雀。~蝇。

⑦喻纷乱:~乱。~沸。

⑧姓。

异体:,痳

①蔴 𦱍 𦲬 麻 ⿇

异体:,痳

①蔴 𦱍 𦲬 麻 ⿇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マ,バ;あさ

麻字字源已被关注:69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2-16

麻字字源百家诸说,麻字其他典籍字源解说

  • 《說文》枲也。从𣑼。从广。林、人所治也。在屋下。凡麻之屬皆从麻。

  • 《字源》会意 从厂,从𣏟。“厂”字像山石崖岩之形,人可以居住,此处表示剥麻或放麻的处所;“𣏟”字是剥取麻杆之皮的意思。本义是大麻

  • 《漢多》金文從「厂」從「𣏟」,「厂」象岩崖之形,「厂」、「广」、「宀」有時可通用,表示屋宇,「𣏟」象兩手在治理麻,本義是用來織布的麻,是一種植物名。

 略說: 金文從「厂」從「𣏟」,「厂」象岩崖之形,「厂」、「广」、「宀」有時可通用,表示屋宇,「𣏟」象兩手在治理麻(許慎、段玉裁),本義是用來織布的麻,是一種植物名。

78 字

 詳解: 金文從「厂」從「𣏟」,「厂」象岩崖之形,「厂」、「广」、「宀」有時可通用,表示屋宇,「𣏟」象兩手在治理麻(許慎、段玉裁),本義是用來織布的麻,是一種植物名。

  麻的樹皮可用作紡織。《論語.子罕》:「麻冕,禮也。」劉寶楠《正義》:「麻者,枲麻,績其皮以為布。」商、周時期的麻織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可見用麻來紡織很早已出現。

  「麻」的構形初義有幾說,一說象在屋下兩手擘麻(把麻分開),以供紡織(何琳儀)。一說「广」象山崖,「𣏟」象麻,象麻生長在山崖邊(康寶文、潘慧如)。按又可理解為在倉庫(广)裏堆放麻,許慎則認為「麻」是人在屋下所治理、整理的東西。《說文》:「麻,與𣏟同,人所治在屋下。从广、从𣏟。凡麻之屬皆从麻。」段玉裁注:「未治謂之枲,治之謂之麻。以已治之稱加諸未治,則統謂之麻。」即是說已經處理過的稱為「麻」,未經處理的植物稱為「枲」。

  金文用作姓氏,師麻斿叔鼎:「師麻斿弔(叔)乍(作)旅貞(鼎)。」

  古書不乏織麻、擘麻的記載,《詩.陳風.東門之枌》:「不績其麻」,《說文解字義證》:「云績麻者,婦人之事也。」《周禮.考工記》:「治絲麻以成之,謂之婦功。」《鹽鐵論.相刺》:「丈夫治其田疇,女子治其麻枲。」《警世通言》:「走進門時,只見渾家依舊坐在房裏績麻……春兒聽見了,手中擘麻,口裏問道:『文書之事如何?』」

  「麻」本義是植物名,織成麻布,質料粗糙,較為質樸,所以喪服用麻布製成。穿着喪服時,胸部、頸部、腰部繫麻繩,稱「衰絰」。《詩經.曹風.蜉蝣》為悼歌,其中「麻衣如雪」的「麻衣」乃麻織的白色喪服(白川靜)。引申之,表面不平滑也稱「麻」,如臉部長滿痘,俗稱「麻子臉」。「麻」又形容帶細碎班點的事物,如麻雀。「麻」是質料較差的布料,粵語「麻麻地」表示勉強、過得去,就是從此引申而來。753 字相關漢字: 厂,𣏟,广,宀,枲

麻字字源演变,麻字源流

麻字源流

周-金

西周晚期

麻字源流

春秋-金

春秋

麻字源流

秦-簡

睡虎地

麻字源流

漢-簡

張家山

麻字源流

唐-石

開成石經

麻字源流

宋-印

廣韻

麻字源流

宋-印

增韻

麻字源流

宋-篆

汗簡

麻字源流

宋-篆

古文四聲韻

麻字源流

明-印

洪武正韻

麻字源流

清-印

康熙字典

麻字书法,麻字写法,麻字图片

麻字源流

唐-楷

顏真卿

麻字源流

唐-楷

敬客

麻字源流

宋-行

蘇軾

麻字源流

元-草

鄧文原

麻字源流

元-草

趙孟頫

麻字源流

明-行

米漢雯

麻字源流

明-草

宋克

麻字源流

清-篆

吳大澂

麻字源流

清-篆

楊沂孫

麻字源流

近-篆

趙時棡

麻字源流

近-篆

黃葆鉞

麻字字源读音,麻字字源字义及麻字常用词组

  • ma2古代专指大麻,俗称“火麻” 桑科,一年生草本,雌雄异株,茎部韧皮纤维长而坚韧,可供纺织 我国古来即有种植,称其雌株为“苴麻”,称其雄株为“牡麻”

  • ma2麻的茎皮纤维

  • ma2芝麻 也作“脂麻” 古代五谷之一 如:麻油;麻酱

  • ma2丧服,用麻布制成

  • ma2古代丧礼用的麻布带子

  • ma2唐宋时用黄、白麻纸颁诏,故称诏书为麻

  • ma2表面不平,不光滑 如:这种纸一面光,一面麻

  • ma2面部痘瘢,俗称麻子 如:麻脸;面麻

  • ma2带细碎斑点的 如:麻雀;麻蝇

  • ma2麻木,感觉不灵或全部丧失

  • ma2麻味

  • ma2不堪入耳目的言行,使人感到肉麻

  • ma2太鼗,古乐器

  • ma2方言 大(胆),壮(胆)

  • ma2同=痳 如:麻疹;麻痹症痳

  • ma2古地名 1.在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北 2.在今湖北省嘉鱼县境内

  • ma2姓

  • ma1方言 差不多或刚刚 常叠用在形容词“黑”或“亮”前 如:麻麻黑

麻字康熙字典字源

【亥集下】【麻字部】 【唐韻】【集韻】莫遐切【韻會】【正韻】謨加切,𠀤音蟆。

【玉篇】枲屬也。皮績爲布,子可食。

【爾雅·釋草】枲麻。

【疏】麻,一名枲。禹貢靑州云:厥貢岱畎絲枲是也。

【禮·內則】女子執麻枲學女事,以共衣服。

 又大麻有實者名苴,無實者名枲。

【本草】雄者名枲麻,牡麻,雌者爲苴麻,茡麻。

 又蕁麻。蕁本作䕭。見【本草圖經】。

 又【詩·豳風】禾麻菽麥。

【禮·月令】食麻與犬。

【黃帝素問】麻麥稷黍豆,爲五穀。

【正字通】麻,卽油麻。

 又胡麻。

【爾雅翼】胡麻,一名巨勝。

【正字通】言其大而勝,卽今黑芝麻也。

 又疏麻。

【楚辭·九歌】折疏麻兮瑤華。

【註】疏麻,神麻也。

 又升麻、天麻,皆藥名。

 又樂器。鼗鼓名。

【爾雅·釋樂】大鼗謂之麻,小者謂之料。

【註】麻者,音槪而長也。

 又固麻。

【南史·百濟傳】百濟國號王所都城曰固麻,邑曰簷魯,如中國言郡縣也。又【山海經】有壽麻國。

 又地名。

【左傳·成十三年】晉師及秦師戰于麻隧。

【註】秦地。又【後漢·蓋延傳】南伐劉永,進取麻鄕。

【註】麻鄕,縣名。

 又姓。

【風俗通】齊大夫麻嬰之後,漢麻達,註論語。

 又朝廷綸命曰麻。

【翰林志】唐中書,用黃白二麻爲綸命,其後翰林專掌白麻,中書獨用黃麻。

 又【韻補】叶謨婆切。

【詩·齊風】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

 又叶眉波切,音摩。

【潘岳·河陽詩】曲蓬何以直,託身依叢麻。黔黎竟何常,政在成民和。

 【六書正譌】从𣏟,音派,麻片也。从广人在屋下,治麻之意。俗作麻,从木,非。 玉篇(543)

麻字说文解字字源

枲也。[麻與枲互訓。皆兼苴麻、牡麻言之。]从𣑼。从广。[會意。莫遐切。古音在十七部。]林、人所治也。在屋下。[說从广之意。林必於屋下績之。故从广。然則未治謂之枲。治之謂之麻。以巳治之偁加諸未治。則統謂之麻。此條今各本皆奪誤。惟韵會所據小徐本不誤。今從之。]凡麻之屬皆从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