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字源基本字义,中华字海叶典字义

【捍】的简化草案,见《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5)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カン,ガン;ふせぐ

扞字字源已被关注:26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2-23

扞字字源百家诸说,扞字其他典籍字源解说

  • 《說文》忮也。从手。干聲。

 略說: 從「手」,「干」聲。「扞」是「干」的分化字,表示抵抗、抵擋,後又寫作「捍」。

38 字

 詳解: 從「手」,「干」聲。「扞」是「干」的分化字,表示抵抗、抵擋,後又寫作「捍」。《說文》:「扞,忮也。从手,干聲。」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其懷柔天下也,猶懼有外侮;扞禦侮者,莫如親親,故以親屏周。」《禮記.學記》:「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鄭玄注:「扞,堅不可入之貌。」

  「扞」也表示捍衛、保衛。《廣韻.翰韻》:「扞,以手扞,又衛也。」如《尚書.文侯之命》:「汝多修,扞我于艱。」孔傳:「扞我於艱難,謂救周誅犬戎。」《墨子.號令》:「扞士受賞賜者,守必身自致之其親之所,令其見守之任。」

  「扞」表示觸犯、違反。如《荀子.彊國》:「白刃扞乎胸,則目不見流矢。」《史記.游俠列傳》:「雖時扞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司馬貞索隱:「扞,即捍也。違扞當代之法網,謂犯於法禁也。」

  「扞」表示拉開。如《呂氏春秋.貴卒》:「管仲扞弓射公子小白,中鉤。」《淮南子.原道》:「射者扞烏號之弓,彎綦衛之箭,重之以羿、逢蒙子之巧,以要飛鳥,猶不能與羅者競多。」

  「扞」還表示古代射者穿著的皮袖套。如《韓非子.說林下》:「羿執決持扞,操弓關機,越人爭為持旳」《漢書.酷吏傳》:「雜舉長安中輕薄少年惡子,無市籍商販作務,而鮮衣凶服鎧扞持刀兵者,悉籍記之,得數百人。」531 字相關漢字: 手,干,捍

扞字字源读音,扞字字源字义及扞字常用词组

  • han4捍卫;护卫 后作=捍捍

  • han4抵御;抵挡 后作=捍捍

  • han4抵制;抗拒

  • han4触犯;违犯

  • han4阻止

  • han4遮蔽

  • han4古代射者所著的一种皮袖套,即臂衣

  • han4同=銲(釬) 戈矛柄下端圆锥形的金属套,可以插入地中銲

  • han4勇猛;骠悍 后作=悍悍

  • gan3同=擀 辗轧擀

扞字康熙字典字源

【卯集中】【手字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侯幹切,音翰。以手扞也。又衞也。

【左傳·文六年】親帥扞之,送致諸竟。

【前漢·𠛬法志】手足之扞頭目。

【註】扞,禦難也。

 又【說文】忮也。

【增韻】抵也。

【禮·學記】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

【註】扞,堅不可入之貌。

 又【史記·楚世家】蜀伐楚,於是楚爲扞關以距之。

【後漢·郡國志】巴郡魚復扞水,有扞關。

 又與𤿧通。臂衣也。

【前漢·尹賞傳】被鎧扞,持刀兵。

 又與銲通。

【戰國策】豫讓刃其扞。

【註】矛鐏謂之銲,施刃其端。

 又【集韻】古旱切,干上聲。與擀同。

【集韻】或作捍。別作㪋。 說文(121)

扞字说文解字字源

忮也。[忮當作枝。枝持字古書用枝、亦用支。許之字例則當作榰。許之榰柱、他書之搘拄也。攴部?下云。止也。扞義當略同。忮訓很、非其義。周南干城傳曰。干、扞也。左傳亦以扞城其民釋干城。孫炎以自蔽扞釋爾雅扞字。許盾下云。所以扞身蔽目。然則扞字之訓可定矣。廣韵扞下曰。以手扞。又衞也。玉篇亦曰。扞、衞也。字亦作捍。祭法。能禦大災。能捍大患。則祀之。魯語作扞。]从手。干聲。[矦旰切。十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