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字源基本字义,中华字海叶典字义

㈠拼音kuo4。

①扎,束:~发(束起头发)。~约肌。

②包容:包~。概~。总~。囊~。

㈡拼音gua1。榨取,搜求:搜~(亦作“搜刮”)。

异体:𢬸 𬛺

异体:𢬸 𬛺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カツ,カチ;くくる

括字字源已被关注:69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2-22

括字字源百家诸说,括字其他典籍字源解说

  • 《說文》絜也。从手。𠯑聲。

  • 《字源》形声

 略說: 同「𢬸」,從「手」,「𠯑」聲,表示結扎、捆束。

23 字

 詳解: 同「𢬸」,從「手」,「𠯑」聲,表示結扎、捆束。《說文》:「絜也。从手,𠯑聲。」《莊子‧寓言》:「向也括,而今也被髮。」成玄英疏:「括,撮束髮也。」

  「括」可引申指約束。《孔叢子‧執節》:「以禮括其君,使入於善也。」

  「括」還表示阻滯、閉塞。《易‧繫辭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朱熹本義:「括,結礙也。」

  「括」亦表示包容、包括。晉陸機《辯亡論上》:「東包百越之地,南括群蠻之表。」

  「括」可指搜集、搜括。晉葛洪《抱樸子‧嘉遁》:「玩圖籍於絕跡之藪,括藻麗乎鳥獸之群。」

  「括」也表示查驗、登記。《新唐書‧蘇瑰傳》:「時十道使括天下亡戶,初不立籍,人自搜括,即流入比縣旁州,更相廋蔽。」

  「括」也指法則。《逸周書‧五權》:「不遵奉括食不宣,不宣授臣,極賞則淈,淈得不食。」朱右曾校釋:「括,法也。官不奉法,以奪其祿。」390 字相關漢字: 𢬸,手,𠯑

括字字源演变,括字源流

括字源流

唐-石

開成石經

括字源流

宋-印

廣韻

括字源流

宋-印

增韻

括字源流

宋-篆

集篆古文韻海

括字源流

明-印

洪武正韻

括字源流

清-印

康熙字典

括字书法,括字写法,括字图片

括字源流

唐-楷

柳公權

括字源流

唐-楷

顏真卿

括字源流

唐-楷

歐陽詢

括字源流

唐-楷

虞世南

括字源流

唐-楷

王知敬

括字源流

唐-草

孫過庭

括字源流

南北朝-楷

鄭道昭

括字字源读音,括字字源字义及括字常用词组

  • kuo4结扎;捆束

  • kuo4滞碍;阻塞

  • kuo4包容;包括 如:总括;概括

  • kuo4搜求;搜刮

  • kuo4查检;清查

  • kuo4到来;会合 也作=佸佸

  • kuo4法则;规则

  • kuo4通=栝 箭的末端,和弓弦接触的部分栝

  • kuo4通=廥(kuai4) 仓房廥

  • kuo4古州名 隋置,唐改名处州,故城在今浙江省丽水市东南

括字康熙字典字源

【卯集中】【手字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活切,音聒。

【說文】本作𢬸。絜也。

【廣韻】結也。

【增韻】包括也。

【易·坤卦】括囊无咎无譽。又【繫辭】動而不括。

【疏】括結而有礙也。

【前漢·𨻰項傳贊】包舉宇內,囊括四海。

【揚子·方言】括關閉也。

 又【廣韻】至也。

【詩·王風】日之夕矣,牛羊下括。

 又檢也。根刷也。

【唐書·選舉志】明經者但記帖括。又【食貨志】鑄錢括苗。

 又與筈通。

【釋名】矢末曰括。謂與弦相會也。

【書·太甲】若虞機張,往省括于度,則釋。

 又與髻通。絜髮也。

【禮·檀弓】袒括髮。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戸栝切,音活。會也。與佸同。

【詩·小雅】德音來括。

【箋】會合離散之人。

 又【集韻】苦活切,音闊。亦與筈同。 說文(121)

括字说文解字字源

絜也。[絜者、麻一耑也。引申爲絜束之絜。凡物圍度之曰絜。賈子度長絜大是也。束之亦曰絜。凡經言?髮者、皆謂束髮也。髟部曰。䯺者、絜髮也。然則束髮曰䯺。?爲凡物緫會之偁。毛詩傳曰。?、至也。其引申之義也。易?囊、借爲𠯑字也。]从手。𠯑聲。[古?切。十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