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网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查字网为您提供包括汉字源流、汉字字源、字形演变等查询,收录词语超过40万条,提供汉语词组解释、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造句等内容。
欢迎您使用查字网汉字字源字典查询汉字流源、字源字义及字源演变,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字源网字典,以便为您提供更好地帮助和服务。
查字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
以
拼音yi3
①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②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③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④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⑤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⑥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⑦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⑧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
⑨古同【已】字,已经。
⑩太,甚:不~急乎?
⑾及,连及:富~其邻。
异体:㕥 㠯 𠙋
异体:㕥 㠯 𠙋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イ,シ,ジ;おもう,すでに,はなはだ,ひきいる,もちいる,もって,ゆえに
以字字源已被关注:45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4-03
《字源》象形 像人提携一物,后省人形……有提携、致送、使用义……又虚化为介词。由使、用义虚化为对事物的处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把”“拿”
《漢多》甲骨文會人以手提起一物,本義是持攜、提挈,後多用作虛詞。
略說: 甲骨文會人以手提起一物,本義是持攜、提挈,後多用作虛詞。
28 字
詳解: 甲骨文從「人」從「㠯」,象人以手提攜一物之形,初義為持攜、提(張世超、季旭昇)。亦可省去人旁,簡化為所提攜之物之形「㠯」。金文多用「㠯」,牧簋「㠯」旁增「人」形,上承甲骨文,是今日楷書「以」字字形的根據。
甲骨文表示率領,《合集》10:「王往以眾黍于囧。」即商王去率領群眾。又表示致送,如《合集》14454:「追弗其以牛。」
「以」是古書的常用字。「以」可表示用、使用。《說文》:「㠯,用也。」《玉篇.人部》:「以,用也。」如《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楚辭.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王逸注:「以,亦用也。」
「以」表示率領、帶領。如《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國語.周語》:「(富辰)乃以其屬死之。」韋昭注:「帥其徒屬,以死狄師。」
「以」表示憑借、憑藉。如《韓非子.五蠹》:「富國以農,距敵恃卒。」《論衡.卜筮》:「天與人同道,欲知天,以人事。」
「以」表示認為、以為。如《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果自言,公以告臧孫,臧孫以難。」《墨子.公輸》:「臣以三事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以」也表示原因、緣故。如《詩.邶風.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列子.周穆王》:「華子既悟,迺大怒,黜妻罰子,操戈逐儒生。宋人執而問其以。」
「以」表示有。如《管子.治國》:「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夫以䰞子者,上無術以均之也。」《戰國策.楚策四》:「今楚國雖小,絕長續短,猶以數千里,豈特百里哉?」
「以」可作介詞,引出憑借的工具、方法、手段等。如《周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韓非子.難一》:「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又可引出動作的時間、處所等。如《論衡.偶會》:「夫物以春生夏長,秋而熟老,適自枯死,陰氣適盛,與之會遇。」
「以」作連詞,表示並列關係。如《周易.鼎》:「得妾以其子,無咎。」 王引之《經傳釋詞》:「言得妾與其子也。」又可表示轉折。如《淮南子.氾論》:「堯無百戶之郭,舜無植錐之地,以有天下。」
「以」還可作副詞,表示程度深,如《孟子.滕文公下》:「三月無君則弔,不以急乎?」又表示範圍,相當於「惟」、「只」。如《戰國策.齊策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933 字相關漢字: 人,㠯,惟,只
商-甲骨
𠂤組
商-甲骨
賓組
商-甲骨
出組
漢-簡
張家山
漢-石
熹平石經
魏-石
三體石經
唐-石
開成石經
唐-篆
唐代石刻篆文
宋-印
廣韻
宋-印
增韻
宋-篆
古文四聲韻
宋-篆
集古文韻上聲韻第三
宋-篆
集篆古文韻海
明-印
洪武正韻
清-印
康熙字典
秦-篆
李斯
秦-隸
睡虎地簡牘
漢-篆
漢-隸
漢-行
崔瑗(傳)
三國-隸
三國-楷
鐘繇
晉-隸
晉-行
索靖(傳)
晉-行
王羲之
晉-草
王羲之
北齊-隸
隋-隸
隋-楷
智永
隋-行
智永
隋-草
智永
唐-篆
瞿令問
唐-篆
唐-篆
李陽冰
唐-隸
韓擇木
唐-楷
褚遂良(傳)
唐-楷
歐陽通
唐-楷
顏真卿
唐-楷
張旭
唐-楷
虞世南
唐-楷
柳公權
唐-楷
敬客
唐-楷
褚遂良
唐-楷
張旭(傳)
唐-楷
歐陽詢
唐-行
孫過庭
唐-行
張從申
唐-行
褚遂良
唐-行
李邕
唐-行
釋懷仁集王羲之
唐-行
顏真卿
唐-行
李世民
唐-行
虞世南
唐-行
歐陽詢
唐-草
張旭
唐-草
懷素
唐-草
杜牧
唐-草
孫過庭
唐-草
李世民
宋-篆
章友直
宋-楷
蘇軾
宋-楷
蔡襄
宋-行
蘇軾
宋-行
文彥博
宋-行
黃庭堅
宋-行
趙構
宋-行
蔡襄
宋-行
吳琚
宋-行
米芾
宋-草
陸游
宋-草
黃庭堅
宋-草
蔡襄
宋-草
趙佶
元-隸
吳叡
元-隸
趙孟頫
元-楷
趙孟頫
元-行
鮮于樞
元-行
趙孟頫
元-草
康里巎巎
元-草
趙孟頫
元-草
鮮于樞
明-行
文徵明
明-行
黃道周
明-草
祝允明
明-草
文徵明
清-篆
趙之謙
清-篆
莫友芝
清-篆
戴震
清-篆
鄧琰
清-篆
何紹基
清-篆
洪亮吉
清-篆
吳讓之
清-隸
董邦達
清-隸
陳鴻壽
清-隸
何紹基
清-隸
黃易
清-隸
桂馥
清-隸
金農
清-行
何紹基
近-楷
沈尹默
近-行
于右任
南北朝-楷
鄭述祖
南北朝-楷
南北朝-楷
鄭道昭
吳-行
皇象(傳)
yi3用;使用
yi3使;令
yi3凭借;仗恃
yi3认为;以为
yi3为(wei4),为了
yi3做,从事
yi3及;连及
yi3率领;带领
yi3原由;缘故
yi3有
yi3可以;能够
yi3指无固定职业的人
yi3代词 1.相当于“其” 2.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 3.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哪里”、“什么”
yi3副词 1.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太”、“甚” 2.表示同样,相当于“亦”、“也” 3.表示范围,相当于“惟”、“只” 4.表示情态方式,相当于“如此”、“这么”
yi3介词 1.表示对事物的处置,相当于“用”、“拿”、“把” 2.表示方式、依凭,相当于“依”、“按”、“凭” 3.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范围,相当于“在”、“于” 4.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相当于“从”、“自”、“由” 5.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 6.表示论事的对象、依据及标准,相当于“以……而论”、“就……而论” 7.表示比较,相当于“算是”、“要数” 8.表示行动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与”、“同”
yi3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而” 2.表示顺承关系,用于两个动作之间,前者为后者的方式,后者为前者的目的或结果,相当于“而” 3.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则”、“那么” 4.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 5.表示目的,相当于“去”、“用来”等 6.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yi3助词 1.用在单纯方位词与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2.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3.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4.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 如:可以;能以;得以 5.相当于“所”
yi3通=已 1.完结;停止 2.副词 表示完成,相当于“既”、“已经”已
yi3以色列的简称
yi3姓
si4通=似似
【子集中】【人字部】
〔古文〕㠯【韻會】【正韻】𠀤養里切,怡上聲。爲也。
【論語】視其所以。
又因也。
【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
【註】以魯故也。
【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
又用也。
【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
【易·師卦】能以衆正。又【詩·周頌】侯彊侯以。
【註】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
又同已。
【孟子】無以,則王乎。
又古以與聲相通。
【禮·燕禮】君曰:以我安。
【註】猶與也。
【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
【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
【註】韓文與多作以。
又【集韻】與似同。
【易·明夷】箕子以之。鄭氏,荀氏皆作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