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网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查字网为您提供包括汉字源流、汉字字源、字形演变等查询,收录词语超过40万条,提供汉语词组解释、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造句等内容。
欢迎您使用查字网汉字字源字典查询汉字流源、字源字义及字源演变,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字源网字典,以便为您提供更好地帮助和服务。
查字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
《說文》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聲。
《字源》形声
略說: 從「言」,「戠」聲。本義是記識、記得。
19 字
詳解: 從「言」,「戠」聲。本義是記識、記得。《說文》:「識,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聲。」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釋識》:「按識訓常,許君蓋以為後世之旗幟字,然與从言之義不合,當以訓知者為正義。今語通言知識,指人之學問經驗為言,然知識之具,實由於記識。……識字依事之先後分三義,最先為記識,一也;認識次之,二也;最後為知識,三也。」如《周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孔穎達疏:「故多記識前代之言,往賢之行,使多聞多見,以畜積己德。」《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朱熹集注:「識,記也;默識,不言而存諸心也。」
「識」也表示知道、認識。《玉篇.言部》:「識,認識也。」如《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史記.刺客列傳》:「居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
「識」表示知識。如《文選.張平子〈東京賦〉》:「鄙夫寡識,而今而後,乃知大漢之德馨,咸在於此。」《文心雕龍.才略》:「王逸博識有功,而絢綵無力。」
「識」引申為意識、知覺。如《文選.顏延年〈五君詠.阮步兵〉》:「阮公雖淪迹,識密鑒亦洞。」李善注:「識,心之別名,湛然不動謂之心,分別是非謂之識。」南朝梁武帝蕭衍〈淨業賦〉:「觀耳識之愛聲,亦如飛鳥之歸林。」
「識」也表示旗幟,同「幟」。《釋名.釋言語》:「識,幟也,有章識可按視也。」如《漢書.王莽傳下》:「初,京師聞青、徐賊眾數十萬人,訖無文號旌旗表識,咸怪異之。」又表示標誌、標記。如三國魏曹植〈寶刀賦〉:「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寶刀五枚,三年乃就,以龍、虎、熊、馬、雀為識。」
「識」還表示認識的人、朋友。如唐代錢起〈春夜宴任六昆季宅〉:「向隅逢故識,茲夕願披襟。」劉禹錫〈元日感懷〉:「異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764 字相關漢字: 言,戠,幟
漢-隸
晉-隸
晉-草
索靖(傳)
晉-草
王羲之
唐-篆
李陽冰
唐-隸
唐-楷
薛稷
唐-楷
褚遂良
唐-楷
歐陽通
唐-行
陸柬之
唐-行
張旭
唐-行
釋懷仁集王羲之
唐-行
李邕
唐-草
李懷琳
唐-草
孫過庭(傳)
宋-楷
黃庭堅
宋-行
蘇軾
宋-行
黃庭堅
宋-草
黃庭堅
元-行
鮮于樞
元-行
趙孟頫
元-草
康里巎巎
元-草
陸居仁
明-楷
豐坊
明-行
文徵明
明-行
吳寬
明-行
劉基
明-草
文彭
明-草
韓道亨
明-草
張瑞圖
明-草
祝允明
明-草
陳淳
清-篆
吳讓之
清-篆
吳大澂
清-篆
趙之謙
清-篆
徐三庚
清-篆
黃士陵
清-隸
任淇
清-隸
金農
清-隸
石濤
清-隸
徐三庚
清-行
翁方綱
清-行
何紹基
近-行
沈尹默
南北朝-楷
鄭道昭
南北朝-楷
zhi4旗帜 后作=幟幟
zhi4加上标记 后作=誌誌
zhi4记住
zhi4记述;记载
zhi4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zhi4草名 一种茄科植物 也作=蘵蘵
zhi4通=職(zhi2) 主管職
shi2知道
shi2认识
shi2相知的朋友
shi2知识;见解
shi2思想或意识
shi2佛教用语 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shi2通=適(shi4) 副词 刚才,刚刚適
shi2姓
【酉集上】【言字部】
〔古文〕𧨺【唐韻】賞職切【集韻】【韻會】設職切,𠀤音式。
【說文】常也。一曰知也。
【長箋】訓常無意義。
【玉篇】識,認也。
【增韻】能別識也。又見識也。
【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
【老子·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
【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
又草名。
【大戴禮·夏小正】三月采識。識,草也。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
又姓。見【姓纂】。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職吏切,音志。與誌同。記也。
【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書·益稷】書用識哉。
【論語】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
又【韻會】器之款鏤爲識。
【史記·孝武紀】鼎文鏤無款識。
【註】韋昭曰:款,刻也。師古曰:識,記也。楊愼曰:三代鐘鼎文,隱起而凸曰款,以象陽,中陷而凹曰識,以象隂。
又【韻會】通作志。
【周禮·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
【鄭註】志,古文識字,記也。
又【讀書通】通作幟。
【後漢·虞詡傳】以采綖縫賊裾爲幟。
【註】幟,記也。
又【集韻】【韻會】𠀤式吏切,音試。義同。又【韻會】表識,謂有所標表,令異日可識知也。
【左傳·宣十二年杜註】楚以茅爲旌識,謂以旌旗爲表也。
【前漢·劉向傳】不可不識也。
【師古註】墓須表識。俱音試。
又【集韻】【類篇】𠀤昌志切,音熾。義同。又【釋名】識,幟也。有章幟可按視也。
【前漢·王莽傳】旌旗表識。
【師古註】識讀與幟同。
又叶式列切,音刷。
【崔駰·達旨】傳序歷數,三代興滅。大庭尚矣,赫胥罔識。
又叶施灼切,音爍。
【蘇軾·毛長官詩】宦遊逢此歲年惡,飛蝗來時半天黑。羨君封境稻如雲,蝗自識人人不識。
【集韻】或書作𧬣。 說文(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