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网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查字网为您提供包括汉字源流、汉字字源、字形演变等查询,收录词语超过40万条,提供汉语词组解释、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造句等内容。
欢迎您使用查字网汉字字源字典查询汉字流源、字源字义及字源演变,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字源网字典,以便为您提供更好地帮助和服务。
查字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
《說文》?土器。一曰笭也。从竹。龍聲。
《字源》形声
略說: >從「竹」,「龍」聲。本義是竹製的盛土器具,後來泛指其他盛物的器具、箱籠,亦指盛養鳥蟲的籠子。
47 字
詳解: 從「竹」,「龍」聲。本義是竹製的盛土器具。《說文》:「籠,舉土器也。」如《淮南子.說山》:「貂裘而負籠,甚可怪也。」高誘注:「籠,土籠也。」《漢書.王莽傳上》:「父子兄弟負籠荷鍤,馳之南陽,豬崇宮室,令如古制。」顏師古注:「籠,所以盛土也。」
「籠」後來泛指其他盛物的器具、箱籠。《玉篇.竹部》:「籠,竹籠也。」如《周禮.夏官.司弓矢》「田弋,充籠箙矢,共矰矢。」賈公彥疏:「籠、箙皆盛矢物。」《宋書.王鎮惡列傳》:「既至,乃以竹籠盛石,堙塞水道。」
「籠」亦指盛養鳥蟲的籠子。如《莊子.庚桑楚》:「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文選.禰正平〈鸚鵡賦〉》:「閉以雕籠,翦其翅羽。」
「籠」是竹名,又稱「籠蔥竹」。如《文選.馬季長〈長笛賦〉》:「惟籦籠之奇生兮,于終南之陰崖。」唐代杜甫〈堂成〉:「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
「籠」作動詞表示包羅、囊括。《字彙.竹部》:「籠,包舉。」如《史記.平準書》:「大農之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文選.陸士衡〈文賦〉》:「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
「籠」表示掩蓋、籠罩。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脯腊》:「脯成,置虛靜庫中,紙袋籠而懸之。」 唐代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籠」還表示把手或東西藏在袖筒裡。如《西游記》第47回:「旁邊小的道:『這位老爺忒沒算計,不籠饅頭,怎的把飯籠了,卻不污了衣服?』」梁啟超〈無業游民與有業平民〉:「籠著手吃飯的人,吃的不是飯,是別人家的血,是別人家的汗。」
「籠」表示生火。如明代徐元《八義記.周堅沽酒》:「小廝籠下火,盪下酒。」《老殘游記》第6回:「那雪便紛紛亂下,回旋穿插,越下越緊。趕急走回店中,叫店家籠了一盆火來。」731 字相關漢字: 竹,龍
唐-石
開成石經
宋-印
廣韻
宋-印
增韻
宋-篆
汗簡
宋-篆
古文四聲韻
宋-篆
集篆古文韻海
明-印
洪武正韻
清-印
康熙字典
唐-石
開成石經
宋-印
廣韻
宋-印
增韻
宋-篆
汗簡
宋-篆
古文四聲韻
宋-篆
集篆古文韻海
明-印
洪武正韻
清-印
康熙字典
漢-隸
唐-楷
吳彩鸞(傳)
唐-楷
陸柬之(傳)
唐-楷
歐陽通
唐-行
褚遂良
唐-行
陸柬之
唐-行
李邕(傳)
唐-行
高正臣
唐-草
武則天
宋-行
蘇軾
宋-行
李建中
元-行
張雨
元-草
趙孟頫
元-草
陳繹曾
明-楷
沈度
明-行
董其昌
明-行
唐寅
明-草
文徵明
明-草
王寵
漢-隸
唐-楷
吳彩鸞(傳)
唐-楷
陸柬之(傳)
唐-楷
歐陽通
唐-行
褚遂良
唐-行
陸柬之
唐-行
李邕(傳)
唐-行
高正臣
唐-草
武則天
宋-行
蘇軾
宋-行
李建中
元-行
張雨
元-草
趙孟頫
元-草
陳繹曾
明-楷
沈度
明-行
董其昌
明-行
唐寅
明-草
文徵明
明-草
王寵
long2盛土器
long2古代装箭用的竹器
long2鸟笼;也泛指畜养牲畜及昆虫的编竹器 如:鸡笼;兔笼;蝈蝈笼
long2竹制的盛物器或罩物器 如:灯笼;蒸笼
long2一种有孔的薄片
long2竹的一种 又名慈竹、罗浮竹
long3统;包罗
long3笼罩
long3藏,把手放在袖筒里
long3生火
long3竹箱
【未集上】【竹字部】 【廣韻】盧紅切【集韻】【韻會】盧東切,𠀤音櫳。
【說文】舉土器。一曰笭也。
【西京雜記】漢制,天子以象牙爲火籠。
又鳥檻曰籠。
【莊子·庚桑楚】以天下爲之籠,則雀無所逃。
又包舉也。
【前漢·食貨志】籠貨物,籠鹽鐵。
又盛矢器。以竹爲之。
【周禮·夏官】田弋充籠箙矢。
【註】籠,竹箙也。
又地名。
【史記·匈奴傳】五月大會籠城。
【韻會補】廣南化外,古南越地,唐置籠州。
又【廣韻】【集韻】力鐘切【正韻】盧容切,𠀤音龍。竹名。
【張衡·南都賦】其竹則籦籠䈽篾。
又𥳎籠,竹車軬。
【揚子·方言】車枸簍,宋、魏閒謂之𥳎籠。
【史記·田單傳】令其宗人盡斷其車軸末而傅鐵籠。
【註】《方言》:車轊,齊謂之籠。
又草名。
【管子·地員篇】有籠與斥。
又【廣韻】【正韻】力董切【集韻】【韻會】魯孔切,𠀤音攏。箱籠。又竹器。
【周禮·地官·遂人】道野役及窆,抱磨,共丘籠。又與瀧同。
【荀子·議兵篇】東籠而退。
【註】與涷瀧同,沾濕貌。 說文(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