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字源基本字义,中华字海叶典字义

拼音tan2

①水深之处:深~。泥~。水~。

②深:~渊。~~(宽深,宽大)。~思(深思。亦作“覃思”)。

异体:𤁎 𤅦

异体:𤁎 𤅦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タン,シン,イン,ジン;ふかい,ふち

潭字字源已被关注:25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2-16

潭字字源百家诸说,潭字其他典籍字源解说

  • 《說文》潭水。出武陵鐔成王山。東入鬱林。从水。𪉷聲。

  • 《字源》形声

 略說: 從「水」,「覃」聲。「潭」是水名,即今柳江,後泛指深水、深淵。

31 字

 詳解: 從「水」,「覃」聲。「潭」是水名,即今柳江,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說文》:「潭,水,出武陵鐔成玉山,東入鬱林。从水,覃聲。」如《漢書.地理志》:「玉山,潭水所出,東至阿林入鬱,過郡二,行七百二十里。」

  「潭」表示深水、深淵。《廣雅.釋水》:「潭,淵也。」如《楚辭.九章.抽思》:「長瀨湍流,泝江潭兮。」王逸注:「潭,淵也。楚人名淵曰潭。」唐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潭」引申表示深、深邃。如《管子.侈靡》:「潭根之毋伐,固事之毋入。」尹知章注:「潭,深也。」唐代韓愈〈符讀書城南〉:「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潭潭」表示深邃貌。

  「潭」通作「潯」,表示水邊。如《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南朝宋鮑照〈贈傅都曹別〉:「輕鴻戲江潭,孤雁集洲沚。」359 字相關漢字: 水,覃,潯

潭字字源演变,潭字源流

潭字源流

商-甲骨

賓組

潭字源流

唐-石

開成石經

潭字源流

宋-印

廣韻

潭字源流

宋-印

增韻

潭字源流

宋-篆

集篆古文韻海

潭字源流

明-印

洪武正韻

潭字源流

清-印

康熙字典

潭字书法,潭字写法,潭字图片

潭字源流

唐-篆

潭字源流

宋-行

米芾

潭字源流

宋-草

黃庭堅

潭字源流

元-行

鮮于樞

潭字源流

明-行

文徵明

潭字源流

明-草

文徵明

潭字源流

明-草

祝允明

潭字源流

清-篆

鄧琰

潭字源流

清-篆

吳大澂

潭字源流

清-行

康有為

潭字源流

南北朝-楷

李仲璇

潭字字源读音,潭字字源字义及潭字常用词组

  • tan2水名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即今柳江

  • tan2深渊

  • tan2方言 坑

  • tan2深;深邃

  • tan2古州名 治所在今湖南省长沙市

  • tan2姓

  • xun2同=潯 水边;水边深处潯

  • yin3[潭濼]水动摇貌

  • dan4击水声

潭字康熙字典字源

【巳集上】【水字部】 【唐韻】【正韻】徒含切【集韻】【韻會】徒南切,𠀤音覃。水名。

【說文】水出武陵鐔成玉山。

 又深也。

【前漢·揚雄傳】潭思渾天。

 又州名。

【廣輿記】長沙府,隋唐曰潭州。

 又【集韻】【正韻】𠀤徐心切,音尋。旁深也。與潯同。

【揚雄·解嘲】或橫江潭而漁。

 又【集韻】【正韻】𠀤夷針切,音淫。浸潭,與浸淫同。

【司馬相如·上林賦】浸潭促節。

【漢書】作浸淫。

 又【廣韻】【集韻】𠀤以荏切,音𣔸。潭濼,水動搖貌。或作藫𤄶。

 又【集韻】忍甚切,音荏。義同。


考證:〔【說文】水出武陵潭成玉山。〕 謹照原文潭改鐔。 說文(121)

潭字说文解字字源

潭水。出武陵鐔成王山。東入鬱林。[林字賸。當刪。俗人不知鬱爲水名。漢志洭水入鬱、離水入鬱、亦皆沾林矣。王、集韵引作玉。韵會引作五。漢志作玉。未審當何從。武陵郡鐔成、二志同。前志鐔成下曰。玉山、潭水所出。東至阿林入鬱。過郡二。行七百二十里。過郡二者、武陵鬱林也。今廣西潯州府阿林廢縣、漢縣也。鬱林郡廣鬱下曰。鬱水首受夜郞豚水。東至番禺郡四會入海。過郡四。行四千三十里。過郡四者、牂柯蒼梧鬱林南海也。潭水卽今福祿江。源出苗地。東南至今貴州黎平府西爲古州江。東至永從縣南。合彩江爲福祿江。入廣西畍。至桺城縣爲桺江。又東南經象州。至潯州府城北曰潯江。此爲廣西之右江。亦曰北江。合廣西左江。亦曰南江。卽所謂入鬱也。唐始置潯州。以北潯江爲名。潯江卽古潭水。古二字同音。因改其字耳。今人上流爲桺江。下流爲潯江。漢人統曰潭。下流亦曰澑。潭與澑實一水也。按鬱水、今嶺外之盤江。由雲南貴州廣西至廣東爲西江、入海者也。淮南書曰。始皇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爲五軍。一軍守鐔成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寨。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埜之畍。一軍結餘干之水。皆謂今之嶺也。漢鐔成縣故城、在唐之朗溪縣、今之湖南沅州府黔陽縣。王山葢在嶺。故潭水流嶺外東入鬱也。嶺北之水多入沅。]从水。𪉷聲。[徒含切。應劭音淫。七部。按今義訓爲深。取從覃之意也。或訓水側。與潯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