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字源基本字义,中华字海叶典字义

拼音ge2

①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子纸。方~儿布。

②法式,标准:~局。~律。~式。~言。合~。资~。

③表现出来的品质:~调。风~。人~。国~。性~。

④阻碍,隔阂:~~不入。

⑤击,打:~斗。~杀。

⑥推究:~致。

⑦树的长枝。

⑧至,来:~于上下。

⑨感通:~于皇天。

⑩变革,纠正:~非。

⑾某些语言中的语法范畴。

异体:

⑤挌 𠲱 𥰋

异体:

⑤挌 𠲱 𥰋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カク,コウ,キャク,ラク;いたる,ただす

格字字源已被关注:28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2-22

格字字源百家诸说,格字其他典籍字源解说

  • 《說文》木長皃。從木。各聲。

  • 《字源》形声

 略說: 金文從「木」,「各」聲。「木」是意符,「各」是聲符。本義是樹木高長。

34 字

 詳解: 「格」字從「木」,「各」聲,本義是高高的樹木,《說文.木部》:「格,木長皃(貌)。从木,各聲。」「長」字古有「高」義,現代湘方言仍然把高個兒的男人叫「長子」,高個兒的女人叫「長婆」;古書中的「長亭」、「短亭」即高亭、矮亭(孫雍長〈長亭短亭考〉,《語言研究》)。過去認為《說文》「木長」是樹枝長,未必正確,如徐鍇《繫傳》:「亦謂樹高長枝為格。」王筠《句讀》:「蓋謂枝條長也。」庾信〈小園賦〉:「草樹混淆,枝格相交。」白川靜認為樹枝的形狀像骨架,故有骨格、骨骼一類的詞匯。引申之,放置、支撑物件的架子也稱為「格」,《周禮.地官.牛人》:「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漢鄭玄注:「互,若今屠家縣肉格。」

  方形的框子名為「格」。「格」有正義,《方言》:「格,正也。」引申表示標準、法則。根據標準糾正錯失,亦稱「格」,吳善述《說文廣義校訂》:「制器者以木為法,所以正不正者曰格。」《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孔穎達疏:「心有妄作則格正之。」《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耻且格。」

  金文用作國名和姓氏,格伯簋:「格白(伯)受(授)良馬乘于朋生。」表示格伯將四匹良馬交給朋生。

  戰國竹簡「格」寫作從「丯」聲,《郭店楚簡.緇衣》簡37-38:「君子言又(有)勿(物),行又(有)[辶丯]。」[辶丯]今本《禮記》作「格」。《禮記.緇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鄭玄注:「格,舊法也。」[辶丯]字從「辵」,疑為表示來到的「各」、「𢓜」的本字,這裏音近通假作「格」。

  漢帛書「格」通假作「客」,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道經》:「樂與餌,過格止。」王弼本「格」作「客」,《老子.第三十五章》:「樂與餌,過客止。」

  汗簡「格」字下收「㦴」字,從「戈」,「各」聲。「㦴」是「戟」的異體,音近通假為「格」。參見「戟」。760 字相關漢字: 木,各,長,高,丯,辵,𢓜,客,㦴,戈,戟

格字字源演变,格字源流

格字源流

周-金

西周中期

格字源流

戰國-金

戰國

格字源流

漢-簡

張家山

格字源流

漢-石

熹平石經

格字源流

唐-石

開成石經

格字源流

宋-印

廣韻

格字源流

宋-印

增韻

格字源流

明-印

洪武正韻

格字源流

清-印

康熙字典

格字书法,格字写法,格字图片

格字源流

漢-篆

格字源流

漢-隸

格字源流

三國-隸

格字源流

唐-篆

李陽冰

格字源流

唐-楷

柳公權

格字源流

唐-楷

薛稷

格字源流

宋-行

米芾

格字源流

明-行

格字源流

明-行

董琰

格字源流

清-篆

黃士陵

格字源流

清-篆

吳昌碩

格字源流

清-隸

何紹基

格字源流

清-楷

劉墉

格字源流

清-草

黃慎

格字字源读音,格字字源字义及格字常用词组

  • ge2树木的长枝条

  • ge2张网的木桩

  • ge2(放置、支撑器物的)架子

  • ge2木栅栏

  • ge2阻止;搁置

  • ge2限制

  • ge2拘执

  • ge2收丝器 也称篗头

  • ge2方形的框子,或用线条组成的四方形 如:方格纸;花格布;五格儿的食盒

  • ge2正;纠正

  • ge2品质,风度 如:风格;格调

  • ge2尺度

  • ge2法式;标准 如:格律;合格;破格

  • ge2法律;制度

  • ge2古时的刑具

  • ge2推究

  • ge2至,来

  • ge2感通;感动

  • ge2击打;格斗

  • ge2抵敌;匹敌

  • ge2陷阱

  • ge2箭靶

  • ge2语言学术语 某些语言中名次(有的包括代词、形容词)的语法范畴,用词尾变化来表示它和别的词之间的语法关系 如:俄语的名词、代词、形容词都有六个格

  • ge2逻辑学术语 指根据中项在大小前提中的位置的不同而分的三段论的不同形式 如:同格;三段论的格

  • ge2中医学术语 脉象之一

  • ge2量词 1.块 2.方言 间 如:盖了房子三十格

  • ge2通=輅(lu4) 车辕上供牵挽的横木輅

  • ge2通=垎(he2) 坚硬;强悍垎

  • ge2姓

  • luo4篱笆

  • luo4通=落 1.村落 2.零落落

  • he4[格澤]星名

  • ge1[格格]象声词 如:格格地笑了起来

格字康熙字典字源

【辰集中】【木字部】 【唐韻】古柏切【集韻】【韻會】【正韻】各額切,𠀤音隔。

【說文】木長貌。

【徐曰】樹高長枝爲格。

 又至也。

【書·堯典】格于上下。

 又來也。

【書·舜典】帝曰:格汝舜。

 又感通。

【書·說命】格于皇天。

 又變革也。

【書·益稷謨】格則承之庸之。

 又格,窮究也。窮之而得亦曰格。

【大學】致知在格物。又物格而後知至。

 又法式。

【禮·緇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又正也。

【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

 又登也。

【書·呂𠛬】皆聽朕言,庶有格命。

【疏】格命,謂登壽考者。

 又牴牾曰格。

【周語】穀洛鬭。韋昭云:二水格。

 又頑梗不服也。

【荀子·議兵篇】服者不禽,格者不赦。

 又𣪩也。

【詩·魯頌】在泮獻馘。

【鄭箋】馘謂所格者之左耳。

 又舉持物也。

【爾雅·釋訓】格格,舉也。

 又𢇮格也。凡書架、肉架皆曰格。

【周禮·牛人註】挂肉格。

 又敵也。

【史記·張儀傳】驅羣羊攻猛虎,不格明矣。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寅曰攝提格。

 又【爾雅·釋詁】格,陞也。

【方言】齊、魯曰𨽥,梁、益曰格。

 又標準也。

【後漢·博奕傳】朝廷重其方格。

 又格例。

【唐書·裴光庭傳】吏部求人不以資考爲限,所獎拔惟其才,光庭懲之,乃爲循資格。

 又【廣韻】度也,量也。

 又姓。

【統譜】漢格班。

 又【唐韻】古落切【集韻】【韻會】【正韻】葛鶴切,𠀤音各。樹枝也。

 又廢格,阻格也。

【前漢·梁孝王傳】袁盎有所關說,大后議格。

 又格五,角戲也。

【前漢·吾丘壽王傳】以善格五召待詔。

 又杙也。亦以杙格獸也。

【莊子·胠篋篇】削格羅落𦊨罘之知多,則獸亂于澤。

【左思·吳都賦】峭格周施。

 又扞格,不相入也。

【禮·學記】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

【註】格,胡客反。

 又【集韻】【韻會】歷各切,音洛。籬落也。

【前漢·鼂錯傳】謂之虎落。

【揚雄·羽獵賦】謂之虎路。通作格。

 又【類篇】曷各切,音鶴。格澤,妖星也。見【史記·天官書】。


考證:〔【書·冋命】繩愆糾繆。〕 謹照原文冋改冏。繆改謬。 說文(121)

格字说文解字字源

木長皃。[以木長別於上文長木者。長木言木之美。木長言長之美也。木長皃者、格之本義。引伸之長必有所至。故釋詁曰。格、至也。抑詩傳亦曰。格、至也。凡尚書格于上下、格于藝祖、格于皇天、格于上帝是也。此接於彼曰至。彼接于此則曰來。鄭注大學曰。格、來也。凡尚書格爾衆庶、格汝衆是也。至則有摩杚之義焉。如云格君心之非是也。或借假爲之。如雲漢傳曰假至也、尚書格字今文尚書皆作假是也。有借格爲庋閣字者。亦有借格爲扞垎字者。]從木。各聲。[古百切。古音在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