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字源基本字义,中华字海叶典字义

㈠拼音wu3

①地支的第七位,属马。

②用于计时:~时(白天十一点到一点)。~间。~饭。~睡。~休。~夜(半夜、子夜)。

③古同【忤】、【迕】,逆,背。

㈡【舞】的二简字。

异体:𨾟

异体:𨾟

其它释义:越南字释义

㈠同【吘

①】字。

㈡同【𢨵

②】字。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ゴ;うま

午字字源已被关注:2次,词条更新时间:2024-11-23

午字字源百家诸说,午字其他典籍字源解说

  • 《說文》啎也。五月侌气啎屰昜。冒地而出也。象形。此與矢同意。凡午之屬皆从午。

  • 《字源》象形 像杵……假借为地支的第五位

  • 《漢多》甲骨文象舂米用的木棒,是「杵」的初文。「舂」米的「舂」字從「午」,可以為證

 略說: 甲骨文象舂米用的木棒,是「杵」的初文。

19 字

 詳解: 甲骨文象舂米用的木棒,是「杵」的初文。「舂」米的「舂」字從「午」,可以為證(戴侗、饒炯、林義光、高鴻縉)。

  甲骨文從一豎「丨」,上有二圓點(以◎表示),二圓點或作虛廓(空心)形,或寫作二短橫。金文上圓點延伸為左右二斜畫,後期金文下圓點又延伸為一橫,是小篆字形的依據。

  羅振玉認為「午」象馬鞭,郭沫若認為象索形,是駕馭馬匹用的繮繩和嚼子。是「御」字所從,按金文已有「𠓠」字象鞭子,故此說不可靠。

  甲金文用作地支第七位,賢簋:「唯九月初吉庚午」。金文又用作人名,王子午鼎:「王子午擇其吉金」。

  《說文》:「午,啎也。五月陰气午逆陽,冒地而出。此(予)[與]矢同意。凡午之屬皆从午。」293 字相關漢字: 杵,舂,丨,御,𠓠

午字字源演变,午字源流

午字源流

商-甲骨

𠂤組

午字源流

商-甲骨

婦女卜辭

午字源流

商-甲骨

子組

午字源流

商-甲骨

賓組

午字源流

商-甲骨

歷組

午字源流

商-甲骨

歷無名間

午字源流

商-甲骨

無名組

午字源流

商-甲骨

黃組

午字源流

商-甲骨

出組

午字源流

商-甲骨

何組

午字源流

商-金

午字源流

周-甲骨

西周

午字源流

周-金

西周早期

午字源流

周-金

西周中期

午字源流

周-金

西周中期或晚期

午字源流

周-金

西周晚期

午字源流

春秋-金

春秋早期

午字源流

春秋-金

春秋晚期

午字源流

春秋-金

春秋

午字源流

春秋-簡

侯馬盟書

午字源流

戰國-金

戰國晚期

午字源流

楚-簡

包山

午字源流

楚-簡

新蔡葛陵

午字源流

楚-簡

天星觀

午字源流

楚-簡

九店

午字源流

秦-簡

放馬灘

午字源流

秦-簡

睡虎地

午字源流

秦-簡

嶽麓書院

午字源流

秦-簡

關沮

午字源流

秦-簡

里耶

午字源流

漢-簡

張家山

午字源流

漢-石

熹平石經

午字源流

魏-篆

三體石經

午字源流

魏-篆

魏石經古文彙編

午字源流

魏-篆

春秋僖公石經

午字源流

唐-石

開成石經

午字源流

宋-印

廣韻

午字源流

宋-印

增韻

午字源流

宋-篆

集篆古文韻海

午字源流

宋-篆

隸釋 隸續

午字源流

宋-篆

汗簡

午字源流

宋-篆

古文四聲韻

午字源流

明-印

洪武正韻

午字源流

清-印

康熙字典

午字书法,午字写法,午字图片

午字源流

秦-隸

睡虎地簡牘

午字源流

漢-篆

午字源流

漢-隸

午字源流

孫吳-篆

午字源流

唐-篆

瞿令問

午字源流

唐-行

高正臣

午字源流

宋-行

蘇軾

午字源流

宋-行

米芾

午字源流

宋-行

趙孟堅

午字源流

清-篆

吳讓之

午字源流

清-篆

吳大澂

午字源流

清-篆

楊沂孫

午字源流

清-篆

趙之琛

午字源流

清-隸

陳鴻壽

午字源流

清-隸

何紹基

午字源流

南北朝-楷

午字字源读音,午字字源字义及午字常用词组

  • wu3纵横相交

  • wu3地支的第七位 1.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2.用以纪月,即农历五月 3.用以纪日 4.用以纪时,即十一时至十三时 也泛指白天或夜晚的中间时段 如:午前;午餐;午夜

  • wu3干支逢五曰午 如:五月五日曰午日、重午、端午

  • wu3十二生肖属马

  • wu3通=啎(仵、忤) 逆;违反啎

  • wu3姓

午字康熙字典字源

【子集下】【十字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疑古切,音五。

【說文】牾也。五月隂氣午逆,陽冒地而出也。

【徐曰】五月陽極隂生。仵者,正衝之也。又辰名。

【爾雅·釋天】太歲在午曰敦牂。

【淮南子·時則訓】斗五月指午。又【廣韻】交也。

【韻會】一縱一橫曰旁午,猶言交橫也。

【儀禮·特牲饋食】心舌皆去,本末午割之。

【註】縱橫割也。

【禮·內則】男角女羈。

【註】午達曰羈。

【疏】度尺而午,令女剪髮,留其頂上,縱橫各一,相通達也。

【前漢·霍光傳】使者旁午。

【註】旁午,分布也。又舛午,違背也。見【前漢·劉向傳】。又【前漢·劉向傳】水旱飢蝝,蠭午𠀤起。

【註】猶雜沓也。又【段成式詩】良人爲漬木瓜水,遮却紅腮交午痕。又【韻會】馬屬午。晉姓司馬,因攺司馬官爲典午。 說文(121)

午字说文解字字源

啎也。[啎者、屰也。]五月侌气啎屰昜。冒地而出也。[啎屰各本作午逆。今正。律書曰。午者、陰陽交。故曰午。律曆志曰。咢布於午。天文訓曰。午、仵也。陰氣從下上。與陽相仵逆也。廣雅釋言。午、仵也。按仵卽啎字。四月純陽。五月一陰屰陽。冒地而出。故製字以象其形。古者横直交互謂之午。義之引申也。儀禮度而午。注云。一縱一横曰午。]象形。[各本無此二字。今補。]此與矢同意。[矢之首與午相似。皆象貫之而出也。疑古切。五部。]凡午之屬皆从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