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字源基本字义,中华字海叶典字义

【谛】的繁体字。

异体:谛

异体:谛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テイ,タイ,ダイ;あきらめる,つまびらか,まこと

諦字字源已被关注:26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2-23

諦字字源百家诸说,諦字其他典籍字源解说

  • 《說文》審也。从言。帝聲。

  • 《字源》形声

 略說: 從「言」,「帝」聲。本義是審察、細察。

19 字

 詳解: 從「言」,「帝」聲。本義是審察、細察。《說文》:「諦,審也。从言,帝聲。」又《方言.第六》:「瘱、諦,審也。齊楚曰瘱,秦晉曰諦。」可知「諦」和「審」是方言和通語的區別。(參王鳳陽)例子如《關尹子.九藥》:「諦毫末者,不見天地之大;審小音者,不聞雷霆之聲。」《說苑.權謀》:「聖王之舉事,必先諦之於謀慮,而後考之於蓍龜。」

  「諦」表示仔細。如《三國志.魏書.任蘇杜鄭倉傳》:「民嘗辭訟,有相告者,畿親見為陳大義,遣令歸諦思之,若意有所不盡,更來詣府。」唐代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當時乍見驚心目,凝視諦聽殊未足。」

  「諦」可通「啼」。如《荀子.禮論》:「歌謠謸笑,哭泣諦號,是吉凶憂愉之情發於聲音者也。」楊倞注:「諦,讀為啼。管子曰:『豕人立而啼。』古字通用。」《淮南子.精神》:「病疵瘕者,捧心抑腹,膝上叩頭,踡跼而諦,通夕不寐。」

  東漢佛學傳入中國後,「諦」常用作梵文Satya的意譯,意謂真實無謬的道理,乃有如「四諦」、「二諦」、「真諦」等用語。唐代王勃〈梓州慧義寺碑銘〉:「慧嚴以身證涅槃,坐觀真諦。」《舊唐書.王志愔傳》:「此三教之用法者,所以明真諦,重玄猷,存天綱,立人極也。」494 字相關漢字: 言,帝,審,啼

諦字字源演变,諦字源流

諦字源流

宋-印

廣韻

諦字源流

宋-印

增韻

諦字源流

宋-篆

集篆古文韻海

諦字源流

明-印

洪武正韻

諦字源流

清-印

康熙字典

諦字书法,諦字写法,諦字图片

諦字源流

唐-楷

褚遂良

諦字源流

唐-楷

吳彩鸞(傳)

諦字源流

唐-楷

薛稷

諦字源流

唐-楷

歐陽通

諦字源流

唐-行

高正臣

諦字源流

宋-楷

張即之

諦字源流

宋-草

黃庭堅

諦字源流

元-行

趙孟頫

諦字源流

清-行

鄭燮

諦字源流

南北朝-楷

諦字字源读音,諦字字源字义及諦字常用词组

  • di4细察;详审

  • di4仔细

  • di4明白;了解

  • di4佛教名词 谓真实无谬的道理 后也作一般用语

  • ti2同=啼啼

諦字康熙字典字源

【酉集上】【言字部】 【唐韻】都計切【集韻】【韻會】【正韻】丁計切,𠀤音帝。

【說文】審也。

【書·洪範·孔傳】必微諦。

【疏】聽當別彼是非,必微妙而審諦也。

【後漢·祭祀志】褅之爲言諦也。諦諟昭穆尊𤰞之義。又【李雲傳】帝者,諦也。

【註】審諦於物也。

【魏志·明帝紀】君諦視之勿誤也。

【關尹子·九藥篇】諦毫末者,不見天地之大。

【劉勰·新論·專學篇】心不在學而强諷誦,雖入於耳而不諦於心。

 又四諦。

【魏書·釋老志】初根,人爲小乗,行四諦法。

【釋典·心經】四諦:苦集滅道。苦謂生老病死,集謂集聚骨肉財帛,滅謂壞滅,道謂修行。又二諦:世諦以世俗顯緣起之事,諸法歷然,勸臣子以忠孝,勸家國以和治,此依俗諦。眞諦彰本寂之理,一性泯然,是非雙泯,能所俱亡,此依眞諦。

 又【集韻】或作諟、𧫚,互詳二字註。

 又【集韻】田黎切,音題。號也。與嗁、謕𠀤同。

 又通作啼。

【荀子·禮論篇】哭泣諦號。

【註】啼、諦通用。 說文(121)

諦字说文解字字源

審也。[毛傳曰審諦如帝。]从言。帝聲。[都計切。十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