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字源基本字义,中华字海叶典字义

㈠拼音wan3。

①曲折:委~。~妙(声音婉转动听)。~转(a.辗转;b.同“婉转”)。

②仿佛:~然。~如。~若(仿佛,好像)。

③姓。

④【豌】的二简字。

㈡拼音yuan1,[大~]古代西域国名,在中亚西亚。

异体:𪞏 𭓩

异体:𪞏 𭓩

国际音标(IPA)编码日文假名标注

エン,ウツ,オン,ウチ;あて,あたかも,あてる,ずつ,さながら

宛字字源已被关注:3次,词条更新时间:2024-12-04

宛字字源百家诸说,宛字其他典籍字源解说

  • 《說文》屈艸自覆也。从宀。夗聲。

  • 《字源》形声

  • 《漢多》甲骨文從「宀」,從「夗」,讀作「館」,表示住宿。金文或增「口」旁,乃羨符。徐灝注箋云:「夗者,屈曲之義。宛從宀,蓋謂宮室窈然深曲,引申為凡圓曲之稱,又為屈折之稱。屈草自覆未詳其指。」

 略說: 甲骨文從「宀」,從「夗」。金文或增「口」旁,乃羨符。《說文》以為「宛」的本義是「屈草自覆」。古書中未見此用法。「宛」多表示曲折、屈曲。

67 字

 詳解: 甲骨文從「宀」,從「夗」,讀作「館」,表示住宿。金文或增「口」旁,乃羨符。金文亦讀為「館」。如仲義父鼎:「仲義父乍(作)新宛(館)寶鼎。」「新宛(館)」即新造之館。(劉釗)戰國楚系文字假「宛」為「怨」,字形見《上博竹書一.緇衣》簡6、12。或加上圓圈「◎」作聲符,以別於「令」字。(參李零、馮勝君、趙平安)

  《說文》以為「宛」的本義是「屈草自覆」,意謂把草屈曲以覆蓋身上。《說文》:「宛,屈草自覆也。从宀,夗聲。」古書中未見此用法。徐灝注箋云:「夗者,屈曲之義。宛從宀,蓋謂宮室窈然深曲,引申為凡圓曲之稱,又為屈折之稱。屈草自覆未詳其指。」

  「宛」表示曲折、屈曲。如《文選.楊子雲〈甘泉賦〉》:「曳紅采之流離兮,颺翠氣之宛延。」《漢書.司馬相如傳》:「奔星更於閨闥,宛虹拖於楯軒。」顏師古注:「宛虹,屈曲之虹。」

  「宛」表示好像、彷彿。如《詩.秦風.蒹葭》:「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世說新語.賞譽》:「長和兄弟五人,幼孤。祜來哭,見長和哀容舉止,宛若成人,迺嘆曰:『從兄不亡矣!』」

  「宛」是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南陽。如《戰國策.西周策》:「宛恃秦而輕晉,秦飢而宛亡。」《史記.高祖本紀》:「宛,大郡之都也,連城數十,人民眾,積蓄多,吏人自以為降必死,故皆堅守乘城。」

  「宛」可表示微小。如《詩.小雅.小宛》:「宛彼鳴鳩,翰飛戾天。」毛傳:「宛,小貌。」

  「宛」通「苑」,表示枯萎。如《詩.唐風.山有樞》:「宛其死矣,他人是愉!」毛傳:「宛,死貌。」

  「宛」還表示清晰可見。如《關尹子.五鑒》:「譬猶昔游再到,記憶宛然,此不可忘,不可遣。」唐代杜光庭〈虬髯客傳〉:「及期訪焉,宛見二乘。」696 字相關漢字: 宀,夗,口,館,怨,◎,令,苑

宛字字源演变,宛字源流

宛字源流

商-甲骨

無名組

宛字源流

秦-簡

睡虎地

宛字源流

秦-簡

關沮

宛字源流

漢-簡

張家山

宛字源流

唐-石

開成石經

宛字源流

唐-篆

唐代石刻篆文

宛字源流

宋-印

廣韻

宛字源流

宋-印

增韻

宛字源流

宋-篆

汗簡

宛字源流

宋-篆

古文四聲韻

宛字源流

宋-篆

集古文韻上聲韻第三

宛字源流

宋-篆

集篆古文韻海

宛字源流

明-印

洪武正韻

宛字源流

清-印

康熙字典

宛字书法,宛字写法,宛字图片

宛字源流

漢-隸

宛字源流

唐-楷

顏真卿

宛字源流

唐-行

李邕

宛字源流

唐-草

武則天

宛字源流

宋-行

吳琚

宛字源流

宋-草

黃庭堅

宛字源流

元-草

康里巎巎

宛字源流

清-行

王鐸

宛字字源读音,宛字字源字义及宛字常用词组

  • wan3屈草自覆

  • wan3弯曲;曲折

  • wan3凹入;低洼

  • wan3释散貌

  • wan3晃荡;摇动

  • wan3好像

  • wan3事物真切可见,历历在目

  • wan3顺利;顺遂

  • wan3小

  • wan3通=苑 萎死貌苑

  • wan3姓

  • yuan1古县名

  • yun3通=藴(yun4) 积聚藴

  • yu4通=鬱 郁滞;郁结鬱

宛字康熙字典字源

【寅集上】【宀字部】

〔古文〕惌【唐韻】【正韻】於阮切【韻會】委遠切,𠀤音琬。

【說文】屈草自覆也。

 又宛然猶,依然。

【詩·秦風】宛在水中央。

【註】宛然,坐見貌。

【魏風】好人提提,宛然左辟。

【註】宛然,讓之貌。

 又丘名。

【爾雅·釋丘】宛中,宛丘。

【又】丘上有丘爲宛丘。

【註】宛謂中央隆高。

 又平聲。

【玉篇】【集韻】【類篇】𠀤於袁切,音鴛。大宛,西域國名,去長安萬二千五百里。

 又縣名。

【一統志】宛,本申伯國,春秋時屬晉,戰國爲韓宛邑,秦爲宛縣,漢因之,明屬南陽府。

 又姓。

【左傳】鄭大夫宛射犬,楚大夫宛春。

 又去聲,於願切,音苑。小也。

【詩·小雅】宛彼鳴鳩。

【註】宛,小貌。

 又入聲,紆勿切,音鬱。

【史記·倉公傳】寒濕氣宛。與苑鬱通。

 又叶於云切,音熅。

【前漢·班固敘傳】漢武勞神,圖遠甚勤。王師嘽嘽,致誅大宛。 左傳(-451)

宛字说文解字字源

屈艸自覆也。[上文曰奥、宛也。宛之引伸義也。此曰屈艸自覆者、宛之本義也。引伸爲宛曲、宛轉。如爾雅宛中宛丘、周禮琬圭皆宛曲之義也。凡狀皃可見者皆曰宛然。如魏風傳曰宛辟皃、唐風傳曰宛死皃、攷工記注惌小孔皃皆是。宛與薀。薀與?。聲義皆通。故方言曰宛蓄也、禮記曰兔爲宛脾、春秋䋣露曰鶴無宛氣皆是。]从宀。夗聲。[夗、轉臥也。亦形聲包會意。於阮切。十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