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网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查字网为您提供包括汉字源流、汉字字源、字形演变等查询,收录词语超过40万条,提供汉语词组解释、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造句等内容。
欢迎您使用查字网汉字字源字典查询汉字流源、字源字义及字源演变,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字源网字典,以便为您提供更好地帮助和服务。
查字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
词语楞严经拆分为汉字:
楞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楞字字源来历,楞字演变
1. 楞 [léng]楞 [léng]〔~场〕木材采运过程中汇集、堆存和转运的场所。同“棱”。……
严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严字字源来历,严字演变
紧密,没有空隙:~紧。~密。不放松,认真:~格。~肃。~正(严肃正当)。~明(严肃而公正,如“赏罚~~”)。~饬(a.严格命令;b.谨严)。威~。郑重,庄重:庄~。尊~。厉害的:~厉。~苛。重大:~重。姓。……
经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经字字源来历,经字演变
1. 经 [jīng]经 [jīng]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纱。~线。~纶(a.整理过的蚕丝;b.喻政治规划)。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西~。~度。~纬仪。作为思想、道德、……
查询词语:楞严经
汉语拼音:léng yán jīng
《楞严经》全经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 [1]。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楞严经包括:序分、三番破识、十番显见、剖妄出真、会通四科、圆彰七大、审除细惑、从根解结、二十五圣圆通章、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神咒、十二类生、历位修证、七趣、五十阴魔。
《楞严经》,著名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译,10卷。般剌密谛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于广州的“制止寺(今光孝寺)”诵出楞严经十卷,时由乌苌国沙门弥伽铄佉译语,沙门怀迪证译,菩萨戒居士房融笔受。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图克图等将其译成藏文,并刊有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在日本,此经亦流传不断。
据《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浅释说:早于天台智者大师研诵法华而创立三观,后遇梵僧,与智者曰:“此与天竺楞严意旨相符。”智者闻后辄向西方叩拜,冀能一观楞严的意旨,不料这么一拜便拜了十八年,而终未能得见这部楞严经。
本经译主般剌密谛,依于愿力,要利益中土之人,第一次身上藏着《楞严经》东来之时,被守边界的官吏查获,而不许他出境,这反而使他的宏法之愿更加坚定,并且更加精进。他并想到了一个方法,可以将此经携带出境而不被发觉;他用极细的白绢书写此经,然后剖开自己的肩膊,将经文缝藏在其中,等疮口平复之后,再申请出国,海关搜查无疑,才得航海东来。大师于唐中宗神龙元年(西历七〇五年)到达广州,那时正好首相房融被贬在广州,房融便请大师住在制止寺。般剌密谛于是剖膊出经,并诵出,与另外两位法师一起译成汉音,房融笔受。大师如此艰辛冒险,乃至不惜荣辱、身命,正是所谓重法轻身,所成功德,不可思议;我国之众生,均沾其法施之益。
众所周知,《楞严经》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僧众每日早课都必诵楞严咒,而且历代在打禅七之前,传统上都是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严会],也因本经具有如此的重要性,也常[抱怨]诸注本都有许多地方未交待清楚;甚至有些地方变成有如解经的[死角],几乎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历代大德注到这些地方,有时是一笔带过,有时则含糊言之,有时就将原经文复述一遍,乃至干脆略而不提的也有。不过本经的译文特别古雅且简练,更增加学者在理解上的困难。
楞严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的深刻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从而不受迷惑、不入歧途;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广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
《楞严经》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并且指出各种对治之方。依《楞严经》末法众生可于此正法得正知正见,而不被邪魔外道诳惑。
本经的基本结构,可说是[从破魔始,至破魔终]。也就是说,一开始时,佛以阿难示堕因缘,自说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说五十种阴魔,教示首楞严行者如何觉知魔事、破魔,作为结束;于其中间,种种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为主轴。所以略说本经之结构,即是:自阿难示堕、佛入定放光说咒,文殊将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后阿难请示修定的方法,因为诚如阿难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闻慧,定力不足,境界现前时,便把持不住,戒体不保,因而堕落,成就魔事。
基于阿难之请,于是佛方便示导,历经七处征心(实即七处破妄),破妄之后[显见],即十番显见(显示能见之性):[见性]显示之后,会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即性常住,融七大,即性周遍,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从此经首阿难启请,世尊许说,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起,一往七征八辩,始则决择真妄;且云妄不是真,以明五蕴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执,以显本觉真如;以至四科七大会归藏性,然后真妄和融,方显妄即是真;从浅洎深,大段总显空如来藏理。
从富那执相难性,三种相续,深穷生起之由,委明循业发现之义,总显不空之体。谓此藏体虽空,具有恒沙称性功德,包含融摄,纤悉不遗。如摩尼珠其体虽净,具有圆照之用,而能随方现一切色,色即是珠,以珠现故。藏性虽空,而能随缘显现十界依正之相,相即是性,以性起故,名不真空;即不空如来藏。
从四卷中而如来藏非心等起,至即常乐我净等,文有二章,几三百言。谓此藏性其体清净,能应能现。如摩尼珠其体净圆,净故非色,以即珠故;圆故能应,非不色,以即色故;非色非珠。而此藏性其体净圆,净故非相,以即性故;圆故能现,非不相,以即相故;非相非性,名空不空;非相故空,非性故不空,非即非离,平等如如,名曰中道;即空不空如来藏。
阿难信解契入如来藏妙真如性之后,继请圆修,如来再教敕与会圣众,向大众开示此如来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体起用,这就是[二十五圆通章],令众生闻如来藏之妙果,而欢喜发心依此修行。开示依如来藏修行,当得种种妙果后,即回头开示因位的修行,详细展示从初发心直至菩提的真修之路。(如来说法,常是由果溯因,如四圣谛:由[苦]谛之果而回溯[集]地之因,次由[灭]谛之果而回溯[道]谛之因。)
至若四种清净明诲,四重律仪,建立道场,五会神咒,即是圆通加行。为了实践真修行路,阿难即请佛重说大咒、开示如何建坛、结界、严道场、及修楞严大定之法。本经的法门(楞严法门)之精髓,即在首楞严神咒,因为如来救度阿难免于堕落,乃至十方一切如来破魔、证三藐三菩提、于十方世界度脱无量有情,都是依楞严咒威神之力,这是佛在经中所开示的。关于楞严咒其它种种功德之力,请详见本经经文。此外佛说:末法时期,众生修行,若不持楞严咒,能远离魔事者,无有是处,修行不能离魔事,而能有所修证、有所成就者,亦无有是处。
经中说,若能觉知魔事,即不被其所扰。而如今末法时期,魔强法弱,种种附佛外道作邪说,
当以此楞严经五十种阴魔而破之,弘扬楞严经,令正法久住,刻不容缓。
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第一清净明诲——戒淫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四种清净明诲中,第一种就是戒淫。其他经论,言及根本大戒,皆以不杀生居首,唯独本经,旨在令人速离生死,得证菩提;而淫欲正是众生,沉溺生死的主要原因,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故佛第一先说淫戒。‘清净’,是遵守莫犯,终生严谨受持,令身心皆清净;‘明诲’,是十方古今诸佛,明明白白公布世人,令众皆知的教诫与训诲。
人因内心充满贪嗔痴,策动于身口,故有杀盗淫妄种种不道德的罪恶行为,若能摄心一境,不起妄念,对顺境不贪,逆境不嗔,一定可以身心不犯,所以佛教我们断淫杀盗妄,先要从内心做起,若能身心俱断,是名持戒清净,所以说:‘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第二清净明诲——戒杀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襌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戒是能防的善法,杀是所妨的恶法,能所并称,名为戒杀。杀生亦是生死根本之一。杀生之人,必负命债,将随恶业所牵,轮迥六道,不能出离生死。佛劝世人戒杀,不但身不杀生,心亦不起杀念,身心都不杀,苦因既断,苦果不生,自可解脱轮回,不致生死相续不断。
第三清净明诲——戒偷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惹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弦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世间物各有主,凡未经他人许可,私自盗取他人财物,或非法强求,都属于偷;偷亦是生死根本之一,故应当戒除。佛言:若果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致随其业力所牵,生死相续不断。否则,诸修行人,原本志在超出尘劳,今因偷心不除,何止尘不可出,反而堕落邪道;即使具有世智辩聪,又能修习有漏禅定,如不断偷,亦难幸免堕落。
‘上品’,指禅智胜于偷心的人,则堕落精灵一类;盗日月的精华,窃山川的灵气,附山托水,惑人祭祀,如山精海怪等,为妖怪的领袖。‘中品’,是禅功智力与偷心相等,则堕为妖魅,即魅魑魍魉,盗人物的津液,窃山川的润气,伺机作孽。‘下品’,是偷心胜于禅定,则堕为邪人,个性邪僻,每为精灵所附,妖魅所迷,诳言欺世,诡异惑俗。
此等鬼怪,亦各有徒众,邪知邪见,邪言邪语,欺世盗名,受人供养,各各自谓,己‘得上人法’;上人之法即是菩萨法,以菩萨居声闻之上故。尤其是佛灭度后,末法时期,此类鬼怪,或潜迹于都市人潮中,或藏匿于偏僻郊野之间,妖言妖行,称善知识。或自言是佛菩萨再来,散播谣言,或言大水将至,应急避之;或言世界末日,大祸临头,要择地搬迁,诱惑无知无识的人,令人恐怖,对现实环境,失去信心而求助于他,乘机骗取金钱,使遇上他的人,家财为之耗散。
第四清净明诲——戒大妄语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为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拜,贪其供养,是一颠迦,消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妄语,即是说谎,凡颠倒是非,乖曲事实,虚伪夸张,或借词掩饰自己的过失,皆是妄语。若修行人未得开悟言己得,未证圣果言巳证,欺诳世人,贪求名闻利养,是大妄语;大妄语成,必堕无间地狱,永劫沉沦,如何修证佛道?所以佛告阿难,在三界六道之中,假设有人,虽然身心都‘无杀盗淫,三行已圆’,但若犯大妄语戒,则于所修的三摩地,不得清净;必须若身若心,都不诳不妄,言必真实,方名清净。
三行,指慈行,智行,梵行。身心不杀,可以成就慈行,是应身如来种;身心不盗,可以成就智行,是报身如来种;身心不淫,可以成就梵行,是法身如来种;修行人断杀盗淫,成就三身如来,是名三行已圆。今因存有贪求名闻利养之心,妄起邪见,口出诳言,犯大妄语戒,则前断淫,断杀,断偷等戒行尽失,已经没有成佛的希望,故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梵言魔罗,译为扰乱,障碍,破坏,夺命等义,因为烦恼魔能扰乱人心,五阴魔能障碍人修道,天魔能破坏人善根,死魔能夺人性命。修行人贪求名闻利养,求他人尊重自己,是爱魔,妄起邪见,自言证圣,是见魔。
‘所谓未得谓得’以下,是展示其大妄语的行相。大妄语之人,自己未得菩提,而自言已得,未证圣位,而自言己证;其目的无非是追求世间的尊荣殊胜,位居第一。须陀洹,译名预流,是小乘初果;斯陀含译名一来,是二果;阿那含译名不来,是三果;阿罗汉是四果圣人,含有无生,杀贼,应供等三义。辟支佛译名缘觉,位居四果之上,阿罗汉但断见思烦恼,辟支佛兼除习气。‘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正显其妄语之大,不仅对人言:自己已证二乘圣果,甚至说:自己已经是十地以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的菩萨,或自称是地上菩萨;希望他人尊重供养,向自己礼拜忏悔。
‘一颠迦’,亦名一阐提,译名无善心,或断善根。大妄语之人,出言诳妄自大,梵行不立,唯名利是求,成佛无望,如恶心狂人,故名一颠迦。‘多罗木’,又名贝多罗树,树叶长广光滑,古印度人往往采用此树叶写经;但其树身一枝直上,以刀断之,则不再生。佛以此譬喻大妄语人,以魔刀剑,自断善根,故‘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正知正见,将永远沉沦三涂苦海,纵有禅智,只是魔业,不能修成真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