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刺史热度:232

词语刺史拆分为汉字:

刺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刺字字源来历,刺字演变

1. 刺 [cì]2. 刺 [cī]刺 [cì]用有尖的东西插入:~绣。~伤。~杀。暗杀:~客。被~。行~。侦探,打听:~探。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坏处:讽~。讥~。尖锐像针的东西:芒~。鱼~。~丛。刺 [cī]象声词:~地滑了一跤。……

史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史字字源来历,史字演变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通~。断代~。近代~。世界~。文学~。~诗。~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坛。~评。~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不绝书。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太~。内……

 

查询词语:刺史

汉语拼音:cì shǐ

词语刺史基本解释

古代地方官名。西汉划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主管巡察,官阶低于郡守。东汉末将一部分刺史改为州牧,居郡守之上。魏晋后一般称刺史。隋唐改州为郡时称太守,改郡为州时称刺史。宋以后废,但习惯上仍用作知州的别称。

词语刺史详细解释

  1. 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

    汉武帝 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 成帝 改称州牧, 哀帝 时复称刺史。 魏 晋 于要州置都督兼领刺史,职权益重。 隋炀帝 、 唐玄宗 两度改州为郡,改称刺史为太守。后又改郡为州,称刺史,此后太守与刺史互名。 宋 于州置知州,而无刺史职任,刺史之名仅为武臣升迁之阶。 元 明 废名, 清 仅用为知州之别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武帝 元封 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其餘观察及诸州刺史、县令、録事、参军多至每月五十千。”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隋以后刺史》:“ 汉 之刺史犹今之巡按御史; 魏 晋 以下之刺史,犹今之总督; 隋 以后之刺史,犹今之知府及 直隶 知州也。”

词语刺史在线造句

  1. 元和初,拜监察御史,坐诬李吉甫,出为资州刺史

  2. 永徽中,拜中书令,出为庭州刺史

  3. 清河县州刺史何正杰为人公平无私,处处为庶民着想,是当地上有名的清凉好官。

  4. 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苏州任刺史

  5. 元康初年,石崇出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

  6. 东汉并泾阳入朝那,平凉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乌氏二县。

  7. 少子纂袭,位中散大夫,卒,赠东豫州刺史

  8. 贺拔胜为荆州刺史,表延孙为都督。

  9. 授卫大将军、北华州刺史,赐爵清河郡公。

  10. 登太和四年进士第,历太常少卿,出为苏州刺史,即其乡里也。

  11. 李昭象,字化文,父方玄为池州刺史,因家焉。

  12. 第25集狄公因监管李贤和太子妃不力,被贬为复州刺史,离开了洛阳。

  13. 西汉对刺史的监察与考核机制

  14. 唐代刺史的军事职掌与州级军事职能

  15. 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16. 卒,追赠定州刺史、河间公,谥曰宣。

词语刺史百科解释:

刺史

刺史,职官,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