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网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查字网为您提供包括汉字源流、汉字字源、字形演变等查询,收录词语超过40万条,提供汉语词组解释、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造句等内容。
欢迎您使用查字网汉字字源字典查询汉字流源、字源字义及字源演变,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字源网字典,以便为您提供更好地帮助和服务。
查字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
词语林语堂拆分为汉字:
林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林字字源来历,林字演变
长在一片土地上的许多树木或竹子:树~。森~。~海。~薮(a.山林小泽;b.喻丛集的处所)。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书~。艺~。碑~。儒~。姓。……
语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语字字源来历,语字演变
1. 语 [yǔ]2. 语 [yù]语 [yǔ]话:~言。汉~。英~。~录。~汇。~重心长。指“谚语”或“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代替语言的动作:手~。旗~。说:细~。低~。语 [yù]告诉:不以~人。……
堂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堂字字源来历,堂字演变
正房,高大的房子:~屋。~客。~倌。礼~。澡~。同祖父的亲属关系:~房。~兄弟。旧时官吏审案办事的地方:大~。公~。过~。量词:上了一~课。一~家具。……
查询词语:林语堂
汉语拼音:lín yǔ táng
(1895—1976)中国现代文学家。原名和乐,福建龙溪(今龙海)人。1919年后去美国、德国留学。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教授,1932年起编辑《论语》《人间世》等刊物,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著有《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我的话》等。英文译著有《论语》《老子》等。
而林语堂作品着力构建的女性世界里,女性在家庭王国中却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戴:你说到《红楼梦》,我就想到我最近在看林语堂的一本小说《京华烟云》。
作者希望通过这篇论文的写作,能够使研究界对林语堂的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林语堂的审美观,不仅体现在其翻译标准上,还体现在他对原作的选择上;
作为一个作家和翻译家,林语堂本人及其作品近年来得到国内的广泛关注。
在皈依基督教后,1959年林语堂写下。。。,文中他将这段人生成一个三十年的“大圈子”
受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熏陶,林语堂对两种文化十分熟悉。
作为一种传统元素,“中庸”在林语堂这里以一种新的生命形式存在着。
在林语堂的多重文化身份中,国学大师或文化思想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
林语堂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双语作家,在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文化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
在介绍林语堂1935年出版的《吾国吾民》中,美国作家赛珍珠写道。
当我们面对活生生的林语堂,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他是何许人也?
但是不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林语堂都是一位争议极大的人物。
论文对林语堂的翻译研究主要包括他的翻译思想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从文化补偿、文化借用、文化替换三个方面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翻译策略及方法进行跨文化解读。
从“后殖民主义”话语看林语堂的东西文化观
译本《浮生六记》是林语堂作为一名杰出翻译家的有力见证。
整整七十年中,仍没有人比林语堂更从容、有趣、兴致昂然的描绘了中国的过去与未来。
第二部分论述林语堂对史密斯所描述的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特点的分析。
加以个人气质方面的原因,晚年的鲁迅断绝了与林语堂的直接交往。
本文试图从林语堂所译的《浮生六记》中探寻其间的“女性崇拜”情结。
第三章,对林语堂性灵散文观的意义和局限作简要的思考。
林语堂对幽默的探讨与创建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第一部分考察林语堂如何回应史密斯对中国人身体与生理构成方面的描述。
林语堂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分别是:(忠实标准),通顺标准和美的标准。
节选自林语堂著《吾国吾民》之《中国书法》,题目为编者所加。
如你所见,我借用了林语堂的书名用作博客的名字。
对林语堂文集中的服饰观进行梳理,探讨林语堂矛盾服饰观的文化原因。
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入手,分析了林语堂作为译者的特殊性。
林语堂的“中国形象”建构策略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进入本世纪,对林语堂翻译活动的研究开始起步,并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
林语堂“田园式”都市理想的意义与局限
但林语堂没有完全拘泥于道家思想,他有选择、有辨别、甚至有反叛、有背离。
林语堂素爱此书,故将其译成英文,以期传播中国之文化。
然而,林语堂如果看到当今中国的食品和药品恐怕会晕倒。
文章试从《苏东坡传》这本书中发现林语堂与苏东坡相似的经历及独特人格的形成原因。
这一章主要从个人性和自由性两方面讨论了林语堂中庸独特的现代性价值。
林语堂;诗文翻译;审美现代性;东坡诗文选。
同时,林语堂也借鉴了西方“中国形象”的合理成分,这一借鉴隐含了现代性的现照。
以小品散文、长篇小说写作著称的林语堂同时也是一位成绩斐然的传记文学作家。
林语堂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双语作家。
海明威与林语堂的“死亡情结”比较
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林语堂——
克罗齐对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林语堂、邓以蜇等都有很大影响。
林语堂先生对此颇有一番见解,他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说:一个东方人在盛宴当前时是多么精神焕发啊!
论林语堂的“避隐”思想
它既是林语堂文化观的体现,也是其人生观的体现。
昨儿下午去图书馆闲逛不经意就被林语堂先生给吸引了。
林语堂在入世和避世之间踟蹰徘徊,而最终脱离了社会的主流;
女人所有的权利中,最高的权利就是做一个母亲——林语堂
人文自救:执着与困惑--林语堂的哲学探寻与文学世界
从文化比较看鲁迅与林语堂
苦难的认同和超越--林语堂小说的宗教文化价值所在
第二,《京报副刊》上鲁迅、林语堂与《现代评论》的论战;
本色化与现代化:再论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
论林语堂小说的文化构成与审美品格
林语堂论科技文明之后遗症
林语堂论儒、释、道与中国文化
论林语堂小说的中西文化致用性特征
林语堂对现代小品文理论的建设与探索
林语堂幽默对现代教育弊端的透视
林语堂的根本守望和常人追寻
试论金庸和林语堂的情爱描写模式
林语堂散文幽默语言的修辞探析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林语堂与中国散文现代性理论
论林语堂小说家庭文化的审美取向
论快乐哲学与林语堂的教育思想
从基督教看林语堂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
浅析林语堂抗战小说的写作特色
论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
论林语堂与佛学的关系
爱好自然:林语堂小说理想人物的共同特征
林语堂有无革命思想辨析
林语堂翻译文本的文化解读
林语堂幽默理论的文化学探赜
林语堂提倡幽默之缘由
从翻译文本看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文化选择
林语堂幽默对官本体制危害的透视
林语堂与中国古典小说
林语堂散文修辞艺术初探
平淡而有奇思妙想足以应用之便可成天地间至文。林语堂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