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

字源查字:馘繁体字:馘字拼音:guó馘字注音:ㄍㄨㄛˊ


馘字偏旁部首:部外笔画:8笔画总数:17五笔86版:uthg


五笔98版:uthg仓颉号码:tuirm馘字结构:左右结构馘字五行:木


四角号码:83650郑码查询:uajagb2312码:D9E5Big5编码:EF55


國語小辭典uci-code:U+9998首尾分解:首或部件分解:首戈口一


馘造字法:形声;从首、或者馘异体字:聝

笔顺编号:43132511112511534

笔顺读写:捺撇横撇竖折横横横横竖折横横折撇捺

词条已被关注:26212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1-19

馘字象形文造型-馘字变化过程研究

读音:guó


甲骨文1;

甲骨文2;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4;

小篆馘;

小篆聝;

隶书馘;

隶书聝

读音:guó

“馘”字有两个写法。一个左旁是首级的 “首” (人头); 一个是耳朵的“耳” 。原因来自古时作战的记功方法: 最初是胜方割下敌人的头向上司报功时记数,所以写作“馘” ; 后因杀戮太多,携带人头不便而改为割取敌人左耳,此义写作“聝”。《说文》: “聝,军战断耳也。” 甲骨文1-2和金文1右旁都是“戈” (兵器), 表示战争和杀伐。 甲骨文的“首”写作“” , 是突出眼目的人头形, 在组字时常用“目”代“首” ;金文将戈上的垂缨“” (饰物, 常用于挂人头或栓人耳)写作“爪” ,表示抓获。以上字形属会意字。金文2和小篆将“戈”写作“或” ,或是“国”的初文,表明杀伐是国与国之间的斗争。小篆分别写作“馘”与“聝”。隶书简化了小篆的弧笔,跳出象形字的藩篱。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馘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馘
中国大陆
台湾 馘
台湾
香港 馘
香港
日本 馘
日本
韩国 馘
韩国
旧字形 馘
旧字形

馘字六书源流

馘字六书源流
馘-L27985
馘字六书源流
馘-L27986

馘字说文字源

馘字说文字源
馘-S08799

馘字字源字典

馘字字源字典
馘-字源字典

汉字源流字典,收集了五千多幅汉字字源图片。

馘字基本解释

  1. 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俘二百五十人,~百人”。

馘字笔顺


guó






横折






横折



斜钩


馘字详细解释

〈动〉

  1. (形声。从耳,或声。本义:古代战争割取敌人的左耳,用以计数报功)同本义 [cut off left ear]

    馘,军战断耳也。春秋传曰:“以为俘馘。——《说文》

    馘,获也。——《尔雅》

    攸馘安安。——《诗·大雅·皇矣》

    以馘馘告。——《礼记·王制》

    俘二百八十人,馘百人。——《左传》

〈名〉

  1. 割下的左耳 [cut off left ear]

    矫矫虎臣,在泮献馘。——《诗·鲁颂·泮水》

    献馘万计。——《三国志·武帝纪》

康熙字典

【戌集下】【首字部】

  1. 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俘二百五十人,~百人”。

【廣韻】【韻會】古獲切【集韻】骨或切【正韻】古伯切,𠀤音蟈。

【玉篇】截耳也。

【說文】軍戰斷耳也。

【詩·大雅】攸馘安安。

【註】軍法,獲而不服,則殺而獻其左耳。

【禮·王制】以訊馘告。

【註】訊是生者,馘是死而截耳者。

【爾雅·釋詁】馘,獲也。

【註】今以獲賊耳爲馘。又【五音集韻】呼狊切,音洫。面也。

【莊子·列禦𡨥】槁項黃馘。 【說文】本作聝。

【字林】截耳則作耳旁,獻首則作首旁。

又叶况壁切,音翕。

【詩·魯頌】矯矯虎臣,在泮獻馘。叶上德服。


考證:〔【說文】軍戰斷首也。〕 謹照原文斷首改爲斷耳。

说文解字

【古獲切】-【卷十二】

【原文】軍戰斷耳也。《春秋傳》曰:“以爲俘聝。”从耳或聲。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軍戰

馘字的部首是,和字部首相同的字(按点击率排序)

馘字文言文解释

guó

<名>战争中割取的敌人的左耳(用以计数报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献~万计。”

<名>面孔。《庄子•列御寇》:“槁项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