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

字源查字:瀁繁体字:瀁字拼音:yǎng,yàng瀁字注音:ㄧㄤˇ


瀁字偏旁部首:部外笔画:14笔画总数:17五笔86版:iude


五笔98版:iugv仓颉号码:etov瀁字结构:左右结构瀁字五行:


四角号码:38132郑码查询:vusxgb2312码:noneBig5编码:EFEE


國語小辭典uci-code:U+7001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瀁造字法: 瀁异体字:漾

笔顺编号:44143111344511534

笔顺读写:

词条已被关注:25876次,词条更新时间:2024-11-22

瀁字象形文造型-瀁字变化过程研究

读音:yàng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4;

金文漾;

说文古文漾;

小篆羕;

小篆漾

读音:yàng

“羕” 是 “漾” 的初文。本指水流长,又因水流长引申水面荡漾。《说文》 : “羕,水长也。…… ‘江之羕矣’” 。金文、小篆分别写作“” 。 上边是声符 “羊” , 下边是表示长流水的“永”字,合起来成为 “从水,羊声” 的形声字。

“漾” 字本指嘉陵江上游的汉水河。《说文》 : “漾,水。……从水, 羕声。 古文从飬。 ” “说文古文” 写作 “” ,与小篆写作 “” 同为以水( 氵 )为形,以 “飬” 或 “羕” 为声符的形声字。后多指水面起伏涌动。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瀁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瀁
中国大陆
台湾 瀁
台湾
香港 瀁
香港
日本 瀁
日本
韩国 瀁
韩国
旧字形 瀁
旧字形

瀁字说文字源

瀁字说文字源
瀁-S07912

瀁字字源字典

瀁字字源字典
瀁-字源字典

汉字源流字典,收集了五千多幅汉字字源图片。

瀁字基本解释

1. 瀁 [yǎng]2. 瀁 [yàng]

瀁 [yǎng]
  1. 〔~~〕广阔无边,如“心~~而无所终薄兮,思悠悠而未半。”

瀁 [yàng]
  1. 古同“漾”:“风~长歌笼月里。”

瀁字笔顺


yǎng

瀁字详细解释

1. 瀁 [yǎng]

瀁 [yǎng]

〈形〉

  1. 水深广无边际的 [(of waters)vast]。如:瀁漭(水广大无涯际的);瀁瀁(水深广无边的样子)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

1. 瀁 [yǎng]2. 瀁 [yàng]

瀁 [yǎng]
  1. 〔~~〕广阔无边,如“心~~而无所终薄兮,思悠悠而未半。”

瀁 [yàng]
  1. 古同“漾”:“风~长歌笼月里。”

【說文】古文漾字。

【書·禹貢】嶓冢導漾。

【史記·夏本紀】作嶓冢導瀁。餘詳十一畫。

又【廣韻】余兩切【集韻】【韻會】【正韻】以兩切,𠀤音養。瀇瀁,水貌。一曰瀁瀁,無涯際也。

又沆瀁,亦廣大之貌。

【左思·吳都賦】澒溶沆瀁。

【集韻】或作潒。

说文解字

【余亮切】-【卷十一】

【原文】水。出隴西相道,東至武都爲漢。从水羕聲。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漾水。出隴西豲道。東至武都爲漢。
豲、各本作柏。字之誤也。今依水經注所引說文正。前志豲道屬天水。後志屬漢陽。漢陽卽天水也。豲道不屬隴西。當作氐道。乃典漢志合。水經注漾水篇曰。許愼、吕忱、闞駰竝言漾水出隴西豲道。東至武都爲漢水。不言氐道。然豲道在冀之西北。又隔諸川。無水南入。疑出豲道之爲謬矣。按禹貢曰。嶓冢道漾。東流爲漢。又東爲滄浪之水。前志隴西郡氐道下曰。禹貢養水所出。至武都爲漢。武都郡武都下曰。東漢水受氐道水。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二條相屬爲辭。隴西郡西下又曰。禹貢嶓冢山、西漢所出。南入廣漢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鄭注尙書道漾引地理志漾水出隴西氐道。至武都爲漢。至江夏謂之夏水。注梁州沱潛云潛葢西漢。出嶓冢。東南至巴郡江州入江。行二千七百六十里。又云漢別爲潛。其穴本小。水積成澤。流與漢合。大禹自導漢疏通卽爲西漢水也班、鄭皆謂東漢西漢同出嶓冢。西漢者、別於漢而曰西漢。東流者、本無東偁。班志武都下云東漢者、淺人增字。鄭注云潛葢西漢、今尙書正義倒爲漢西。皆非也。班、鄭所云今水道不合。故異說紛然。金氏榜禮箋曰。後儒言漢水源者、咸求之于嶓冢。榜以漢志攷之。嶓冢導瀁、惟據禹貢漢水言耳。周職方荆州漢水、則不導源於嶓冢。故志於武沮下曰。沮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南至沙羨南入江。過郡五。行四千里。荆州川。說文、水經、後漢郡國志皆云然。葢瀁水輟流。不與漢相屬。由來久矣。志言禹貢瀁水出隴西氐道縣。至武都爲東漢水。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入江。此明禹貢漢水故道。若魏郡鄴東故大河、館陶屯氏河之類。班氏自謂采獲舊聞。考跡詩書。推表山川。以綴禹貢、周官、春秋下及戰國秦漢者如是。非謂漢代逕流之道。東漢水仍上受氐道水也。水經說西漢水曰。瀁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爲漢水。東南至江州縣。東南入于江。瀁水旣輟東流。勢必西入。徒以氐道無可考見。後世莫能定其孰爲瀁水。而與東漢水不相屬。得水經校之益明。後儒考漢志不詳于漢源。求嶓冢不得。因旁漢水之山強名之爲嶓冢。亦近誣矣。漢志。禹貢嶓冢山、在隴西西縣。西漢水所出。南入廣漢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不見于氐道。然於氐道言禹貢瀁水所出。東至武都爲漢。正釋經嶓冢導瀁、東流爲漢。明氐道亦得有嶓冢山。是山峯岫延長。西氐道皆其盤迴之地。準之地望。氐道當在西縣東。志已于西縣著嶓冢山。氐道例不重出。水經言瀁水出隴西氐道嶓冢山。郭景純山海經注亦言嶓冢在武都氐道縣南。可與漢志互明。西漢水、鄭書注以爲禹貢梁州之潛。以上受漢別。故得西漢水之偁。後乃倂其上流出嶓冢者名之爲西漢水矣。玉裁謂金氏之言、可爲異說折衷。許云出隴西氐道至武都爲漢水。許非用班志而與志同。皆釋尙書禹時漢源也。不言嶓冢山者、言氐道而嶓冢在其中。與志同也。武都者、漢武都郡之武都縣。今甘肅鞏昌府成縣西北百里有仇池城。城東南有漢武都故城。
从水。羕聲。
餘亮切。十部。按韓詩江之漾矣。以爲羕之假借。
古文从養。
漾者、小篆。瀁者、壁中古文如是。今尙書作漾者、漢人以篆文改古文也。漢書作養者、今文尙書用假借字也。史記作瀁、葢亦本作養而或加之水旁。因合乎古文。淮南書作洋。高誘曰。洋或作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