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

字源查字:黏繁体字:黏字拼音:nián黏字注音:ㄋㄧㄢˊ


黏字偏旁部首:部外笔画:5笔画总数:17五笔86版:twik


五笔98版:twik仓颉号码:heyr黏字结构:左右结构黏字五行:火


四角号码:21960郑码查询:mfijgb2312码:F0A4Big5编码:C248


國語小辭典uci-code:U+9ECF首尾分解:黍占部件分解:禾人水卜口


黏造字法:形声;从黍、占声黏异体字:

笔顺编号:31234342413421251

笔顺读写:撇横竖撇捺撇捺竖捺横撇捺竖横竖折横

词条已被关注:20771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4-04

黏字字源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字形演变


說文‧黍部

楷書

黏字象形文造型-黏字变化过程研究

读音:shǔ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甲骨文4;

甲骨文5;

甲骨文6;

金文;

秦简;

小篆黍;

小篆黏;

隶书

读音:shǔ

“黍”是个部首字。是一种有粘性的粮食作物,可酿酒。《说文》:“黍, 禾属而粘者也。 以大暑而种, 故谓之黍。 ” 甲骨文写作 “” 。 或象散穗的植株形; 或象禾下有水, 表示可制水酒。 金文将水置于左边, 写作 “” 。 笔者疑为水稻形。 秦简、 小篆将水置于禾下写作 “” 。 隶书(汉《白石神君碑》 )省笔写作 “” , 成为今文。

“黏” 是“黍” 为黏米的证字。《说文》: “黏,相箸(着)也。从黍,占声。 ” 这里的 “箸” 是指粘着。 小篆写作 “” , 是在“黍” 旁加一声符“占” 字。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黏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黏
中国大陆
台湾 黏
台湾
香港 黏
香港
日本 黏
日本
韩国 黏
韩国
旧字形 黏
旧字形

黏字六书源流

黏字六书源流
黏-L13058

黏字说文字源

黏字说文字源
黏-S05102

黏字字源字典

黏字字源字典
黏-字源字典

汉字源流字典,收集了五千多幅汉字字源图片。

黏字基本解释

  1. 像胶或糨糊的性质:~性。~液。~土。~米。

黏字笔顺


nián








竖钩








横折

黏字详细解释

〈动〉

  1. 粘连;胶合 [adhere;glue;paste;stick]

    黏,相着也。从黍,占声。字亦作粘。——《说文》

    黏,合也。——《苍颉篇》

    则无黏滞之音矣。——《礼记·乐记》

  2. 又如:黏贴(黏附张贴);黏带(黏连牵挂);黏补(修补);黏接(黏合连接)

  3. 贴近;接贴 [press close to]。如:黏天(贴近天,仿佛与天相连);黏空(耸入高空,仿佛与天相连)

〈形〉

  1. 具有黏性的。同“粘” [glutinous;sticky]。如:黏米;黏土;黏湿(黏糊潮湿)

康熙字典

【亥集下】【黍字部】

  1. 像胶或糨糊的性质:~性。~液。~土。~米。

【唐韻】女廉切【集韻】【韻會】【正韻】尼占切,𠀤音䬯。

【說文】相著也。

【廣韻】黏麴。

又【韻會】亦作溓。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雖有深泥,亦弗之溓也。

【註】鄭司農云:溓讀爲黏。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黏蟬縣。

又【正韻】尼欠切,聶上聲。

【集韻】䵒也。

【正韻】膠黏。又稠也。 俗作粘。

说文解字

【女廉切】-【卷七】

【原文】相箸也。从黍占聲。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相箸也。
有叚溓爲黏者。如攷工記雖有深泥亦弗之溓也是。
从黍。占聲。
女廉切。七部。

黏字的部首是,和字部首相同的字(按点击率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