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

字源查字:函繁体字:函字拼音:hán函字注音:ㄏㄢˊ


函字偏旁部首:部外笔画:6笔画总数:8五笔86版:bibk


五笔98版:bibk仓颉号码:une函字结构:下包围结构函字五行:水


四角号码:17772郑码查询:xkzigb2312码:BAAFBig5编码:A8E7


國語小辭典uci-code:U+51FD首尾分解:凵了部件分解:乛水凵


函造字法:函异体字:肣圅椷凾圅肣𦛜𦝵

笔顺编号:52413452

笔顺读写:折竖捺横撇捺折竖

词条已被关注:43400次,词条更新时间:2024-11-22

函字字源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字形演变


前2.32.2合37545黃組

後2.22.5合28068無名組

後2.22.6合10244賓組

林2.18.13合36180黃組

戩46.14合27930何組

林2.19.14

粹1564合29346無名組

京津4467合28373

存下915合36481黃組

燕275合35901黃組

京都274A合10244賓組

圅皇父鼎西周晚期集成2548

毛公鼎西周晚期集成2841

圅皇父簋西周晚期集成4141

不𡢁簋西周晚期集成4328

不𡢁簋蓋西周晚期集成4329

圅交仲簠西周晚期集成4497

圅皇父匜西周晚期集成10225

後2.22.5(甲)

前2.32.2(甲)

林2.19.14(甲)

圅皇父鼎(金)
西周晚期

毛公鼎(金)
西周晚期

上(2).容.5(楚)

望1.125(楚)

說文‧𢎘部

說文或體

流沙簡.屯戍15.1(隸)
西漢

漢劉驕墓木札(隸)
西漢

漢印徵
西漢

居延簡甲1208(隸)
西漢

漢印徵
西漢

孫臏296(隸)
西漢

楷書

函字象形文造型-函字变化过程研究

读音:hán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甲骨文4;

金文;

小篆函;

小篆肣;

汉简;

隶书1;

隶书2

读音:hán

“圅” (函)是装箭的匣子。《说文》称: “圅,舌也。象形。” 这里所谓 “舌” 是指圅的外形及箭在匣中象舌进出,表述欠精。“函” 字甲骨文、金文写作“” 。字形虽不尽相同, 但均象箭在匣袋中的形状。 望文可知字义。 小篆1写作 “” , 略同甲、 金文。 同属象形字。 小篆2写作“” , 是 “舌” 的或体, 有别 “箭匣” , 也是《说文》释作 “舌” 的字形依据。 隶书(汉简)写作 “” 。 可以看到由“函” 变 “函” 的过程。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函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函
中国大陆
台湾 函
台湾
香港 函
香港
日本 函
日本
韩国 函
韩国
旧字形 函
旧字形

函字甲骨文源流

函字甲骨文源流
函-J16840
函字甲骨文源流
函-J16841
函字甲骨文源流
函-J16842
函字甲骨文源流
函-J16843
函字甲骨文源流
函-J16844

函字金文源流

函字金文源流
函-B10641
函字金文源流
函-B10642
函字金文源流
函-B10643
函字金文源流
函-B10644
函字金文源流
函-B10645
函字金文源流
函-B10646
函字金文源流
函-B10647

函字六书源流

函字六书源流
函-L12702
函字六书源流
函-L12703
函字六书源流
函-L12704
函字六书源流
函-L12705
函字六书源流
函-L12706
函字六书源流
函-L12707

函字说文字源

函字说文字源
函-S04960

函字字源字典

函字字源字典
函-字源字典

汉字源流字典,收集了五千多幅汉字字源图片。

函字基本解释

  1. 匣,盒子:石~。剑~。

  2. 套子,引申为量词:书~。信一~(信一封)。

  3. 信件:~件。公~。来~。

  4. 包含,容纳:~夏(“夏”,指中国;“函夏”即包括整个中国)。巨蚌~珠。

  5. 铠甲:~人(制甲的人)。

函字笔顺


hán

横撇/横钩

竖钩





竖折/竖弯

函字详细解释

〈名〉

  1. (象形。今隶误作函。本义:舌)

  2. 同本义 [tongue]

    圅,舌也。——《说文》

    若合而函吾中。——《国语·楚语》。注:“入也。”按,如舌之在口中也。

    口上曰臄,口下曰圅。——《通俗文》

    噱,圅舌也。——《广雅·释亲》

  3. 盛物的匣子、套子 [case]

    函封之。——《战国策·燕策》

    函封。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4. 又如:剑函;镜函

  5. 传达消息或指示的信件(古代寄信用木函) [letter]。如:函仪(信件礼物);函章(信件公文);函片(信件);函札(书信)

  6. 邮政 [mail]。如:函购

  7. 信封 [envelope]

    发函伸纸,…。——《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

  8. 铠甲 [armor]

    函,铠也。——《广雅》

  9. 又如:函人(制造铠甲的工人)

〈动〉

  1. 包含;容纳 [contain]

    席间函丈。——《礼记·曲礼》。注:“容也。”

    夫函牛之鼎沸。——《淮南子·诠言》。注:“受一牛之鼎也。”

    以函夏之大汉兮。——《汉书·扬雄传》。注:“包容也。”

    函之如海。——《汉书·叙传》。注:“读与含同。”

    臣蜯函珠。——张衡《南都赋》

  2. 又如:函夏(包函诸夏。意指中国全部);函括(包含,包括);函盖(包含;概括)

  3. 容纳 [have a capacity of]。如:函牛(谓能容纳一头牛,指大鼎);函受(犹容纳;包容);函育(容纳化育);函席(谓能容一席的小地方)

  4. 用匣子或封套装盛 [case]

    函梁君臣之首。——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5. 又如:函匣(谓置物于匣中);函封(用匣子盛而封之);函首(用匣子装盛人头)

  6. 致函;去信 [write]。如:函请(用书信请求或邀请);函调(通过书信方式进行调动;用书信方式进行调查);函邀(用书信方式进行邀请)

  7. 陷入 [fall into]

    若合而函吾中,吾上下必败其左右。——《国语·楚语上》

〈形〉

  1. 宽阔 [wide]

    伊兹都之函宏。——左思《吴都赋》。注:“宽大也。”

  2. 又如:函弘(广大。弘,或作宏)

函字常用词组

  1. 函大 hán dà

    [correspondence college] 函授大学的简称

  2. 函电 hán diàn

    [letter and telegram] 书信和电报的合称

  3. 函复 hán fù

    [reply by letter] 以信函回复

  4. 函告 hán gào

    [inform by letter] 用书信告知

  5. 函购 hán gòu

    [mail order;purchase by mail] 通过书信购买

    函购部

  6. 函胡 hán hú

    [ambiguous;vague] 同含糊。重浊而含混

    南声函胡。--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函件 hán jiàn

    [letters] 信件

    收到一封紧急函件

  8. 函聘 hán pìn

    [invite by letter] 用书信聘请(担任某种职务)

  9. 函使 hán shǐ

    [mailman;postman] 传递官府信件的官差,今邮差的前身

    函使报信。--清. 袁枚《祭妹文》

  10. 函授 hán shòu

    [teach by correspondence] 以通信辅导为主、面授为辅的教学方式

    函授学校

  11. 函授大学 hán shòu dà xué

    [correspondence college] 以函授为主要教学方式的高等学校

    与此同时,采取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管理干部学院、教师进修学院等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

  12. 函数 hán shù

    [function] 彼此相关的两个量之一,他们的关系是一个量的诸值与另外一个量的诸值相对应

  13. 函索 hán suǒ

    [demand by communication] 通过信函索要

    欲知详情,悉请函索

康熙字典

【子集下】【凵字部】

  1. 匣,盒子:石~。剑~。

  2. 套子,引申为量词:书~。信一~(信一封)。

  3. 信件:~件。公~。来~。

  4. 包含,容纳:~夏(“夏”,指中国;“函夏”即包括整个中国)。巨蚌~珠。

  5. 铠甲:~人(制甲的人)。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男切,音含。

【說文】舌也,又容也。

【禮·曲禮】席閒函丈。又【前漢·禮樂志郊祀歌】函蒙祉福常若期。

【註】師古曰:函,包也。又【前漢·班固敘傳】函之如海。

【註】讀與含同。

【律歷志】太極函三爲一。

【禮·樂志】人函隂陽之氣。又【玉篇】鎧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燕非無函也,夫人而能爲函也。又【集韻】戸感切,音頷。

【通俗文】口上曰臄,口下曰函。

【集韻】或作椷。

【前漢·天文志】太白閒可椷劒。

【註】謂可容一劒也。又【唐韻】【集韻】【韻會】胡讒切【正韻】胡嵒切,𠀤音咸。匱也。又【集韻】或作㮀,木名。又或作䤴。

【博雅】介鎧也,通作函。又【玉篇】書也。

【晉書·殷浩傳】竟達空函。又姓。

【廣韻】漢有豫章太守函熙。又漢複姓。漢末有黃門侍郞函治子覺。又函谷,關名。又通作咸。

【周禮·秋官】伊耆氏共杖咸。

【註】咸讀爲函,以此藏杖也。又【張有·復古編】圅又作函,亦筆迹小異。別作凾,非。


考證:〔【前漢·禮樂志郊祀歌】函業祉福常若期。〕 謹照原文函業改函蒙。

说文解字

【胡男切】-【卷七】

【原文】舌也。象形。舌體𢎘。𢎘从𢎘,𢎘亦聲。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舌也。
舌在口。所以言別味也。圅之言含也。含於口中也。按大雅毛傳曰。臄者、圅也。通俗文云。口上曰臄。口下曰圅。毛服之圅皆卽說文之𩔞字。𩔞、賾也。故服云口下。毛則渾言之。口上口下不分耳。陸氏音義引許圅舌也之云以釋毛。去之遠矣。許圅與𩔞各字各義。毛、服用圅爲𩔞。圅借爲含。如席閒圅丈圅人爲甲是也。周頌。實圅斯活。傳曰。圅、含也。謂叚借也。
舌體㔾(𢎘)㔾(𢎘)。从㔾(𢎘)。
舌有莖而如荂蕾。故从㔾(𢎘)。
象形。
二字各本誤在舌體上。今正。謂{囗+𢆉}象舌輪郭及文理也。小徐云。說文篆如此。李陽冰非之。謂當作函。按如李說。易與臽混。今廣韵圅函別爲二字。則更非矣。
㔾(𢎘)亦聲
胡男切。七部。
俗圅。从肉今。
大雅音義引說文云。圅、舌也。又云。口裹肉也。按口裹肉也四字當在此下。釋从肉之意也。从今者、今聲也。

函字的部首是,和字部首相同的字(按点击率排序)

函字文言文解释

hán

①<动>包含;容纳。张衡《南都赋》:“巨蟒~珠。”

②<名>信封;信件。送信的人叫“函使”。《祭妹文》:“~使报信迟早云尔。”

③<名>匣子。《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头~。”【又】用匣子装。《伶官传序》:“~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④<名>指函谷关。《过秦论》:“秦孝公据殽~之固,拥雍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