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网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查字网为您提供包括汉字源流、汉字字源、字形演变等查询,收录词语超过40万条,提供汉语词组解释、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造句等内容。
欢迎您使用查字网汉字字源字典查询汉字流源、字源字义及字源演变,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字源网字典,以便为您提供更好地帮助和服务。
查字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
词语痹证拆分为汉字:
痹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痹字字源来历,痹字演变
〔~症〕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麻~〕见“麻”。……
证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证字字源来历,证字演变
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明。保~。~实。作~。对~。论~。人~。物~。凭据,帮助断定事理的东西:~据。凭~。~书。出入~。~章。有诗为~。~券。……
查询词语:痹证
汉语拼音:bì zhèng
“痹”有闭阻不通之义,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不能畅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根据病邪偏胜和症状特点,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和热痹。
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纤维织炎和神经痛等病,均属中医“痹证”范畴。须与骨结核、骨肿瘤鉴别,以免延误病情。
针灸治疗对本证有较好效果,但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非一时能获效。
可考虑将血尿酸作为原发性痛风风湿热痹证临床辨证参考指标。
根据中国中医学会痹证疗效判断标准判断临床疗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
目的分析七七七酊治疗痹证的临床疗效。
中医病名:腰股痛,腰胯痛,腰腿痛,腰痛,痹证,
根据痹证不同时期的病理特点,提出分期辨证用药。
痹证病因非独感风寒湿热等外邪所致,肝郁也可致痹。
电温灸器和温针灸治疗痹证的比较
试论肾虚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发育生物学基础
不同取穴方法治疗痹证的疗效比较
电热针为主治疗痹证的临床研究
特拍渗透疗法治疗“痹证”机理探讨
程士德论治痹证的思路与用药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常见免疫性疾病痹证146例临床观察
浅析历代医家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火针疗法治疗痹证的临床疗效研究
陈瑞春运用经方治疗痹证经验
兔风寒湿痹证型颈椎病模型的建立
辨析肢体型痹证
冯兴华教授从肝论治痹证经验介绍
朱良春教授辨治痹证的经验
常见有毒中草药在痹证治疗中的应用
痹证治疗探析
浅谈痹证的中医护理
综合灸疗法治疗痹证150例
胡斌治疗痹证用药经验
中药汽浴治疗痹证87例
胸痹证治点滴
独活寄生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痹证65例临床观察
激光免疫疗法治疗痹证疼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痹证多由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
1.风寒湿痹
素体虚弱,腠理疏松,营卫不固,外邪乘虚而入;或居处潮湿,涉水冒寒;或劳累之后,汗出当风,以致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气血痹阻而发。
(1)行痹风寒湿痹中虽有关节酸痛,但无局部红肿灼热。偏于风胜者,以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为特征。
(2)着痹风寒湿痹中偏于湿胜者,以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为特征。
(3)痛痹风寒湿痹中偏于寒者关节痛剧,疼痛不移为特征。
2.热痹
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复感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出现特征性的关节红肿热痛或发热。
3.痰瘀痹阻及久痹正虚
病程日久者,可出现痰瘀痹阻气血不足及肝肾亏虚。
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是共同症状。
1.行痹
风邪偏盛,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痛无定处,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
2.痛痹
寒邪偏盛,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
湿邪偏盛,肢体关节疼痛重着不移,酸痛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寒冷可促使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4.热痹
热邪壅滞经络关节,发为热痹,症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一个或多个关节,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
1.临床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表现。
2.一般发病比较缓慢,部分开始可有发热、汗出、口渴、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继之而出现关节症状。
3.往往呈渐进性或不规则的发作性。
4.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抗“O”增高,类风湿因子试验阳性等。
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活血舒经通络为基本原则,后期还应配以补益正气之法。
1.风寒湿痹型
(1)证候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肌肉关节疼痛酸麻,或有肿胀,遇阴雨寒冷则疼痛加剧,得热痛减,口淡不欲饮或喜热饮。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
(2)治则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3)方药治疗
①主方蠲痹汤(程钟龄《医学心悟》)。
②处方羌活、独活、秦艽克,海风藤,桂枝、当归,川芎,威灵仙、白芍,甘草。水煎服。
若风胜者,加防风、白芷。湿胜者,加防己,薏苡仁,萆薢。寒胜者,加川乌头、熟附子,细辛。
(4)中成药追风透骨丸、腰椎痹痛丸、风湿药丸、除痹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等。
(5)针灸治疗
①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通络,除湿止痛。
②处方根据风寒湿邪偏盛不同及发病部位,分部循经取穴。
分型选穴行痹取膈俞、血海;痛痹取肾俞、关元;着痹取阴陵泉。
分部肩部—肩髃、肩髎;肘部—曲池、天井;腕部—外关、阳池;背腰部—身柱、腰阳关;髀部—环跳、髀关;股部—承扶、风市;膝部—犊鼻、鹤顶;踝部—丘墟、申脉。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可配合艾灸,10次为一个疗程。
2.风湿热痹型
(1)证候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苔黄腻,脉滑。
(2)治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3)方药治疗
①主方宣痹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②处方防己、北杏仁,连翘,滑石、薏苡仁,栀子,金银花藤,赤小豆,蚕砂,龙胆草,桑枝,甘草。水煎服。
皮肤有红斑者,加牡丹皮、地肤子,赤芍。化火伤阴者,加生地黄克,玄参、麦冬。
(4)针灸治疗
①治则利湿清热,通经止痛。
②处方根据发病部位局部取穴,选大椎、曲池。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3.痰瘀痹阻型
(1)证候痹证日久,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型,屈伸不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
(2)治则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3)方药治疗
①主方桃红饮(林佩琴《类证治裁》)加味。
②处方当归尾,川芎,桃仁、红花,威灵仙,穿山甲,地龙、地鳖虫,白芥子、胆南星,乌梢蛇、露蜂房,甘草。水煎服。
(4)中成药小活络丸、活络止痛丸等。
4.久痹正虚型
(1)证候骨节疼痛,时轻时重,腰膝软痛,形瘦无力。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2)治则养血益气,培补肝肾。
(3)方药治疗
①主方独活寄生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②方药独活、秦艽、当归、桂枝,桑寄生,川芎、熟地黄、白芍、茯苓、续断、党参、牛膝,狗脊、杜仲,炙甘草。水煎服。
若久痹内舍于心,可选用于炙甘草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4)中成药舒筋健腰丸、壮腰关节止痛丸、温肾止痛丹(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等。
1.外治法
(1)威灵仙研末,葱白捣烂,用醋适量共调成糊状,外敷。
(2)丝瓜络,地龙,莱菔子,共捣烂,外敷痛处。
(3)乳香、没药,地骨皮,车前草,共捣烂,外用。
(4)鲜威灵仙,松树针,甘草,水煎,熏蒸并热敷。
(5)食盐,小茴香研末,共炒热,用布包熨痛处。
(6)川乌头、草乌、松节、生胆南星、生半夏,共研细末,酒调拌,外敷贴于痛处。每日1次,每次1小时。或浸酒外擦患处(不可内服)。
2.刺灸法
(1)选穴按不同部位,关节选择相应穴位,也可选阿是穴。
①肩部肩髃、肩髎、肩贞。
②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天泽。
③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④髀部环跳,居髎,悬钟。
⑤股部秩边,承扶,阳陵泉。
⑥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⑦踝部中脉,照海,昆仑,丘墟。
(2)按痹证类型加穴
①行痹者加膈俞、血海。
②痛痹者加肾俞、关元。
③着痹者加足三里、商丘。
④热痹者加大椎、曲池。
(3)操作
①行痹、热痹者用毫针泻法浅刺,并可用皮肤针叩刺。
②痛痹者多灸,深刺留针,可兼用隔姜灸。
③着痹者针灸并施或兼用温针、皮肤针和拔罐法。
3.耳针法
耳区相应部位选穴:肾上腺、神门。方法: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4日更换1次。
4.穴位注射法
(1)选穴参照刺灸法穴位。
(2)方法当归注射液或威灵仙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ml,注意勿注入关节腔,每隔1~3日注射1次,10次为一疗程。每次选穴不宜过多,交替应用。
5.电针法
(1)选穴参照刺灸法穴位。
(2)方法进针得气后,通电针机,先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疏密波,通电时间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歇3~5日。
6.饮食疗法
(1)胡椒根煲蛇肉胡椒根,蛇肉,共煲汤服食。
(2)老桑枝煲鸡老桑枝,母鸡1只(去毛及内脏),盐调味饮汤食鸡。适用于风湿热痹。
(3)千斤拔煲猪尾千反拔、狗脊,猪尾1条,加清水适量共煲汤,饮汤吃肉。适用于久痹肝肾亏虚。
注意平时注意保暖、防寒、防潮,避免风寒湿之邪侵入人体。汗出勿当风,患者应加强个体调摄,如房事有节、饮食有常、劳逸结合、运动后不可乘身热汗出入水洗浴等。起居作息规律化等。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外邪的抵抗力。
患者对寒凉之品不宜多食,如雪条、竹笋、通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