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中国园林热度:33

词语中国园林拆分为汉字:

中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中字字源来历,中字演变

1. 中 [zhōng]2. 中 [zhòng]中 [zhōng]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表示……

国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国字字源来历,国字演变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a.国家的宝物;b.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

园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园字字源来历,园字演变

种植果蔬花木的地方:~子。~丁。~艺。~圃。原指别墅游息之所,现指供人游玩、娱乐的公共场所:圆明~。公~。旧指历代帝王以及亲王、妃嫔、公主之墓:~庙(帝王墓地所建之宗庙)。~陵(帝王的墓地)。……

林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林字字源来历,林字演变

长在一片土地上的许多树木或竹子:树~。森~。~海。~薮(a.山林小泽;b.喻丛集的处所)。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书~。艺~。碑~。儒~。姓。……

 

查询词语:中国园林

汉语拼音:zhōng guó yuán lín

词语中国园林基本解释

中国园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人类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是人们为了游览娱乐的方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一种艺术。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

词语中国园林在线造句

  1. 基于对中国园林设计的研究,她计划在入驻期间探究城市空间的差异。

  2. 在21世纪中华文化将成为人类文化显学的同时,中国园林文化是其组成部分之一。

  3. 中国园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新中国成立后,又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4. 石头除了和穴居人还有诗人有关,它同时在中国园林设计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5. 中国园林中,假山表示土地的身躯,水表示土地的命脉。

  6. 作为中国园林的流派之一,岭南园林有其独特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

  7. 所以这个项目的灵魂就是“中国园林+中国传统家文化+水文化”。

  8. 中国园林是一个整体,讲究自然与景物结合。

  9. 中国园林文化与旅游发展的辩证关系。

  10. 这四大特征在造就独树一帜的中国园林艺术的同时,也使其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一些弊病。

  11. 白墙,绿竹,黑瓦还有木作形成了中国园林里的主色。

  12. 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同属于东方园林,在世界园林历史上占有其独特的地位。

  13. 中国园林是典型的集科学和艺术于一身的综合学科。

  14. 所以将园林与诗词相联系来解析中国园林应该很有前途。

  15. 中国园林的铺地由于使用的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无用的材料而使其更加有趣。

  16. 离上海仅有几小时路程的苏州和杭州,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

  17. 对于中国园林美学来说,陈先生无疑是一座高峰。

  18. 中国园林景观文化极早便开始了向外传播的进程,范围涉及亚洲和欧洲,甚至美洲。

  19. 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经典之作。

  20. 春天是游玩中国园林的最好时间。

  21. 使得中国园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上去都没有空隙。

  22. 离上海仅有一两个小时车程的苏州和杭州,是中国园林城市,被誉为“人间天堂”。

  23. 中国园林“借景”手法中获取可借鉴的形式与方法,为壁画设计提供新的启示。

  24. 美国的中国园林完工。

  25. 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

  26. 程绪珂和她的父亲程世抚都是中国园林界著名的资深专家教授。

  27. 春季是参观中国园林的最佳时候。

  28. 参观中国园林的最好时间是春季。

  29. 水边台榭是中国园林常见的特点之一。

  30. 中国园林基本上是图像艺术的一个分支。

  31. 如果你有澳大利亚的客人对中国园林感兴趣,你将带他们去看什么,为什么?

  32. 经过秦汉时期,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33.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4. 中国园林在处理时空的问题上,与诗画有相通之处。

  35. 春天是参观中国园林的最好时节。

  36. 你想象中的中国园林是什么样子呢?

  37. 走廊是中国园林的另一大特色。

  38. 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

  39. 日本庭园以再现自然风景为基调,与中国园林有共通之处,但是其细部表现技法有所不同。

  40. 从中你是否能看出中国园林的影子呢?

  41.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

  42. 不同伊甸园的种子:中国园林思想与英国新美学理想

  43. 中国园林的标题风景——园林楹联类析

  44.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优秀传统

  45. 建立中国园林景观评论学的构想

  46. 论西方现代景观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启示

  47.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中国园林中的体现

  48.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与现代城市建设

  49. 中国园林文化的和合精神

  50. 中国文化-中国园林

  51. 浅析中国园林之儒家理念

  52. 试论歌德的艺术理论与中国园林美学中的诗化自然观

  53. 中国园林桂花造景历史及其文化意义

  54. 石之于中国园林意境的意义及其美学分析

  55. 相地因借--中国园林的造园之法

  56. 略论中国园林观赏昆虫的美学价值

  57. 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

  58. 古人的宇宙观与中国园林构思

  59. 说园中国园林建筑与精神

  60. 浅析中国园林植物景观中的文化意蕴

  61. 开放式草坪在中国园林中的应用

  62. 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

  63.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园林

  64. 中国园林和伊斯兰园林的景观构成要素比较

  65. 中国园林艺术对西方园林的影响

  66. 英国引种家威尔逊引种中国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影响

  67. 中国园林竹审美意识探源

  68. 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

  69. 塔科马中国园林,和解公园

  70. 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对中国园林的启示

  71. 试论中国园林设计的创新意识

  72. 中国园林学的基础和领域

  73. 浅谈中国园林中竹子的应用

  74. 中国园林鉴赏辞典

  75. 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魅力

  76. 浅议中国园林假山喷泉的配置艺术

  77. 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78. 魅力东方情(中国园林

  79. 中国园林的景题艺术

  80. 中国园林艺术特论

词语中国园林百科解释:

中国园林介绍

我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到现在为止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园林是人们为了游览娱乐的方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风景的一种艺术。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归结起来,世界上的园林可分为三个系统——欧洲园林、西亚园林和中国园林。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那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地位。

中国园林建筑特点

  1. 总述

    我国地域广大,东西南北的气候地理条件及物产各不相同,因而园林也常常表现出较明显的地方特性。归总起来,我国南方江南地区、广东沿海地区和四川一带的园林较富特色,于是便有了所谓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蜀中园林的称谓。而北京四周及山东、山西、陕西等地的园林风格较为相像,便统称之为北方园林。

  2. 江南园林

    江南园林常是住宅的延伸部分,基地范围较小,因而必须在有限空间内创造出较多的景色,于是“小中见大”“一以当十”“借景对景”等造园手法,得到了十分灵活的应用,因而留下了不少巧妙精致的佳作。如苏州小园网师园殿春簃北侧的小院落,十分狭窄地嵌在书斋建筑和界墙之间,而造园家别具匠意地在此栽植了青竹、芭蕉、腊梅和南天竹,还点缀了几株松皮石笋,这些植物和石峰姿态既佳,又不占地,非常耐看。

  3. 岭南园林

    岭南园林主要指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古园。现存著名园林有顺德清辉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及佛山梁园,人称“岭南四大名园”。岭南气候炎热,日照充沛,降雨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岭南花园的水池一般较为规正,临池向南每每建有长楼,出宽廊;其余各面又绕有游廊,跨水建廊桥,尽量减少游赏时的日晒时间。其余部分的建筑也相对比较集中,常常是庭园套庭园,以留出足够的地方种植花树。受当地绘画及工艺美术的影响,岭南园林建筑色彩较为浓丽,建筑雕刻图案丰富多样。

  4. 蜀中园林

    四川虽地处西南,但历史悠久、文化发达,那里的园林亦源远流长,富有自己的特色。蜀中园林较注重文化内涵的积淀,一些名园往往与历史上的名人轶事联系在一起。如邛崃县城内的文君井,相传是在西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所开酒肆的遗址上修建的,井园占地10余亩,以琴台、月池、假山等为主景。再如成都杜甫草堂、武侯祠、眉州三苏祠、江油太白故里等园林,均是以纪念历史名人为主题的。其次,蜀中园林往往显现出古朴淳厚的风貌,常常将田园之景组入到园内。另外,园中的建筑也较多地吸取了四川民居的雅朴风格,山墙纹饰、屋面起翘以及井台、灯座等小品,亦是古风犹存。

  5. 北方园林

    北京是我国北方城市中园林最集中之处,其中很大部分是古代皇帝的花园。这些皇家花园在建造时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规模宏大,建造精良,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精华。

    另外,北方还保留了一些历史较悠久的古园,如山西新绛原绛州太守衙署的花园(古称绛守居园池),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目前还丘壑残存,是我国留存最早的园林遗址。再如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山东曲阜孔府铁山园等,亦均是北方纪念性园林中的代表作。一般说来,江南园林比较典雅秀丽,岭南园林比较绚丽纤巧,蜀中园林则比较朴素淡雅。

中国园林分类

  1. 皇家园林

    早期苑囿,主要放养动物,以后逐步发展成工作、生活、游玩相结合的花园。按照其所处的位置和规模小,它们大致可以分成三类。最小的苑囿是利用宫城禁地之中的小块空地,堆叠些假山,种些树木而形成庭院式的花园。位于北京故宫最北边的御花园,便是这类花园的典型。除了御花园外,故宫中还有建福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西花园(即乾隆花园)等,都是点缀在一片黄色琉璃瓦海洋中的绿洲。宫内苑囿面积均不大,又受到了轴线影响,布局较为规正。

    第二类是宫城近旁的苑囿。这类花园往往利用自然的水面或小山营建而成,规模较大,又离宫城较近(常常在皇城之内),游赏方便,很受帝王重视。历史上三国曹操在邺城建的铜雀台苑、隋文帝长安的大兴苑等均是。明清北京皇城内的北海及西苑(即今中南海),也是这类花园。

    宫内小花园和宫外苑囿,均处在繁荣的京都之中,往往要受到城市环境的限制,常常不能满足帝王们恣情山水的欲望,因而便在京郊或更远处寻找有山有水、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造园,有的甚至将真山真水包入花园,这就是大型山水苑囿。历史上汉武帝的上林苑、唐明皇的骊山离宫,直到清代京城西北郊的三山五园,都属于大型山水苑囿。

    现存最完整的山水苑囿有北京的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

    分区明确是山水苑囿的一大特点。君王后妃既要在里边处理政事,又要玩耍戏乐,甚至在园中建造模仿一般城市的商业买卖街景。这些不同功能的景点,在山水苑囿中往往相对集中,形成了很有特点的各种景区。大型苑囿紧靠大门之内,一般均设立宫区。

    虽然宫区在苑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造花园终究是为了游园赏景。人们进入颐和园,最感兴趣的还是昆明湖的碧波绿岛和万寿山上绿树丛中露出的红墙黄瓦。游避暑山庄,最引人入胜的也是湖区和山地的自然美景。因此,提供人们欣赏游览的广大而又丰富的苑区,是苑囿园林的真正重点。

    由于苑囿是皇帝的花园,其规模宏大,设计精细,施工要求高,所以创造的苑区风景亦与一般园林不同。归总起来,可有三个特点:

    (1)气魄宏大,充分利用了天然山水风景的自然美。苑囿气魄宏大,首先表现在占地多、规模大,常常包进了真山真水景观。西苑三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园林,避暑山庄、颐和园以及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等,能创造出宛自天开的景色。有些苑囿是平地造园,境内没有真山真水,但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同样能创造出宛自天开的山水风景。

    (2)园中套园。这一布局方式来自于皇帝的封建意识。他们要看尽人间美景,就将天下名景名园搬到苑囿中来,以便就近游赏。

    (3)主题突出,重视多姿多彩的建筑点缀。皇帝造园时,往往招聘全国的高级匠师,修造造型优美的建筑来作为景区的主题。

  2. 文人园林

    文人园林与皇家园林一样,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主要类别,它代表了民间住宅花园的精华,在园林史上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历史上文人花园数量最多,有不少主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或书画家,影响很大。文人园一般均较小,容纳不了许多景,没有苑囿那种宏大壮丽、摄人心魄的美景,但它却别有韵味,能令人流连忘返,其关键就是园景中融和了园主的文心和修养。

    镇江焦山是一座处于长江中的小岛,环境特别幽静。山半腰有座别峰庵,娟小玲珑,四周绿树翠竹相映。庵中有两间书斋,曾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读书处。门旁挂有画家手书的一副楹联:“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在板桥看来,好的居住环境并不在于大和多,而是要有诗意,唯其如此,才能做到以雅胜大,以少胜多。这“雅”和“小”,便是文人园林的主要特点。

    在古代封建社会,文人知识分子最好的出路是入仕做官,但这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只能靠教书或卖字卖画为生,经济状况并不太好,因而他们的园林大多是位于自己傍宅的空地上,占地不大。这从文人古园的题名上也可反映出来,如苏州有壶园,因其小,整个园林空间好似一把茶壶而名。还有残粒园、芥子园、半亩园等名园,皆以小而著称。“小”对建造园林是不利的。古代园林艺术家却能自如地掌握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化不利为有利,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创造出无限的景色来。

    苏州网师园是江南颇有代表性的小园,园内的书斋庭院“殿春簃”作为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已复建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其雅洁的格调、精巧的制作,深得参观者的好评。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人们常用这楹联来形容中国古典戏曲以少胜多的高超技艺,文人园林亦然。它要在小范围内表现出大千世界的美景,就更要运用“以一当十”的艺术原则。园中各景,无论是假山水池,还是庭院一隅的一树一石,都要经过推敲锤炼,注入文心诗意,以收到笔少气壮、景简意浓的艺术效果。

    文人园林的景色,大多比较雅。这里的雅,主要指宁静自然,风韵清新,简洁淡泊,落落大方。这一风格的获得与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琐的艺术原则密切相关。除了山水景致之外,文人园林的建筑装修和小品也十分雅致、朴素。

    文人园林的另一个特点是园林的游赏功能与居住功能的密切结合,即所谓“游”和“居”的统一。

    古人常将优游山水,耽乐林泉称之为“游”,而称在风景环境中读书、习艺、清谈和宴饮为“居”,唯有达此两个境界,艺术才算完善。留园,是苏州一座著名的文人私园。它大致可分为中、东两部分。虽然这两部分主要景色不同,但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游”与“居”的结合。

  3. 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又一大类。从园林学上讲,它并不是狭隘地仅指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所附设的园林,而是泛指依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的园林。在我国古代,信仰和崇拜的对象较为复杂,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建筑类型,它们一般均带有园林,也带来了寺庙花园的多样化。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诗人杜牧的这一名句,不仅写出了南朝佛寺的繁盛,而且也点出了寺院环境的优美。大江南北的山水名胜之地,几乎被佛堂伽蓝占尽。今天已经成为旅游胜地的全国各大小名山,几乎山山有古刹,有人曾有“园包寺,寺裹园”来形容这些寺园美丽的风景。

    “园包寺”即寺庙融化在山水风景之中;“寺裹园”即寺内又建有若干小园林,供香客游人欣赏。著名的杭州灵隐寺就是如此。即便是处于繁华城市的寺院,僧人们也总是想方设法在空地上植树点石,建造小园小景,有时还买下附近荒废的园池,略加修复,成为附属于寺院的独立花园,如苏州的戒幢律寺、上海的龙华寺、广州的六榕寺等,无不如此。

    祖宗崇拜是我国古代的又一普遍文化现象,在各地名山大川风景区,常常设有纪念古代名人贤士或者民族英雄的纪念性建筑,如杭州岳庙,成都、襄阳等地的武侯祠,成都杜甫草堂,陕西杜公祠,绍兴南郊的兰亭和王右军祠等,是为纪念岳飞、诸葛亮、杜甫、王羲之等历史名人而建的,实际上是另一种类型的宗庙建筑。

    寺庙园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带有某些综合性公共园林的性质。为了接待一些香客和游人的游览,一些寺庙常设有生活起居和娱乐的设施。有的庙园中设有客房,以便读书人攻读或来往过客借宿。

  4. 邑郊风景园林

    邑郊风景园林是泛指位于城邑郊外,利用原有的天然山水林泉、结合山水的治理建设、适当加工改造而成的园林风景区,是以自然风物为基本骨架、城邑居民共有的公共游览区。它们在使用性质上很接近现代公园,在规划布局上充分体现了古典园林顺应自然、美化自然的传统,是城市园林和名山胜水风景区中间的一个过渡。

    邑郊风景园林的第一个特点是近城,一般都位于城郊附近二三公里之内。保存至今的这类园林,如苏州的石湖和虎丘,扬州的瘦西湖,无锡的锡山和惠山,南京的钟山,镇江的南山,兰州的皋兰山,肇庆的鼎湖山和七星岩,广东惠州的西湖,安徽阜阳的西湖和杭州的西湖等。其中如杭州西湖,紧靠市区,一到湖滨便可看到水光潋滟的水面。无锡的惠山和锡山、南京钟山也迫近城根,甚至在城内也可观赏到它们的景色。我国造园名著《园冶》在谈到园林选址时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正是总结了这类园林方便游览的特点。

    从历史上看,邑郊风景园林的发展要比其他园林慢。直到两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商业、手工的繁荣,邑郊风景园林才兴盛起来。

    确切地说,邑郊风景园林是一个由许多单个园林(如寺庙园林、私家园林和苑囿)加上山水间公共的游览地组成的一个集合体。构成它的主要因素是山、水、园、庙等。那里既有青山绿水、洞壑溪泉、花草树木等自然景,又有亭台楼阁、危磴曲径、仙祠古刹、精舍浮图等人工创造的景致。它有比一般园林大得多的风景地域范围,又有众多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商业网点,因而它的开发和建设也要复杂得多。

    邑郊风景园林占地大,具有开阔的赏景视野,这就为远距离欣赏山林溪泉、亭塔楼阁的整体气势和阴晴雨雪的变化创造了条件。与城市园林相比,邑郊园林风景有着更多的层次,更丰富的变化。在这些山水园林中,山石、林木、泉池,建筑等最基本的、实的造园景物常常能和大自然中一些活的、虚的景观如日光阴影的转换、风起云涌的气候变化等融合在一起,形成动静结合、虚实相济的迷人景致。

    历史和文化内涵较丰富是邑郊风景园林的又一个特点。多数园林特别是其中著名的风景点常常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改造、经营和积累,经过好几代文人、画家的题咏和描绘,具有深远的人文意蕴。这也是某些著名风景园林经久不衰、游人拥集的重要原因。邑郊风景园林的历史文化因素还反映在园林景区的题名上。为了使园林美景代代相传,也为了与其他城市比美争胜,古代一些城邑往往邀请一些本乡知名文人画家和乡绅一起对邑郊园林的主要景色进行品评命名,最后以“八景”“十景”的形式来概括出当地风景园林的主要美景。

中国园林社会影响

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妙极自然,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林的理论,以及创作实践的影响所及,不仅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而且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艺术创作也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为此,我国园林被誉为世界造园史上的渊源之一。

自唐、宋始,我国的造园技术传入日本、朝鲜等国。明末计成的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流入日本,抄本题名为《夺天工》,至今日本许多园林建筑的题名都还沿用古典汉语。特别是在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今天,它更是世界旅游者友心中向往的游览胜地。

在18世纪,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由英国著名造园家威廉·康伯介绍到英国,使当时的英国一度出现了“自然热”。清初英国传教士李明所著《中国现势新志》一书,对我国园林艺术也有所介绍。后来英国人钱伯斯到广州,看了我国的园林艺术,回英国后著《东方园林论述》。

由于人们对中国园林艺术的逐步了解,英国造园家开始对规则式园林布局原则感到单调无变化。从而,东方园林艺术的设计手法随之发展。如1730年在伦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园,即今天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其设计意境除模仿中国园林的自然式布局外,还大量采用了中国式的宝塔和桥等园林建筑的艺术形式。

在法国不仅出现“英华园庭”一词,而且仅巴黎一地,就建有中国式风景园林约二十处。从此以后,中国的园林艺术在欧洲广为传播。

中国园林意义

我国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艺术,为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优秀建筑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理论和创作实践经验。

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特别是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建设势必要充分反映劳动人民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为使人们有优美的休养、休息以及文化娱乐的活动场所,就必然要进行园林建设。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风景园林的开发与建设也将随之兴旺发达起来,自然风景资源的开发也必将加快步伐。如何借鉴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经验,就要进行总结,汲取其精华,为我们今天的新型园林建设服务。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中国古典园林是五千年的历史的沉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

  1. 中国园林的发展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 。

    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 “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2. 古典园林的特点

    (1)自然山水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2)建筑风格

    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我国古典园林因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他善于把握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地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越秀公园;杭州西湖等。

    (3)艺术风格

    中外园林在艺术风格上存在基本差异,那就是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为的力量。;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的规整式园林为代表,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它一般呈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笔直的林阴路、整齐的水池、华丽的喷泉和雕像、排成行的树木(或修剪成一定造型的绿篱)、壮丽的建筑物等,通过这些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

    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

    (4)文化特色

    a.审美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之水、错落之山、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所构成的建筑环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

    b.民族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还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统统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

    c.艺术文化

    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

中国古典园林继承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园林工作者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当今最值得借鉴和继承的造园思想:

第一,“天人合一” 的理念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灵魂。其主要观点是追求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创造出宜人的和谐的园林生态。在工业文明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当今世界.这种思想理念的本身就蕴含着某种解决的途径和哲学道理,很值得后人的学习与借鉴,特别在现代园林的规划和设计中,将会进一步继承这一伟大的思想。

第二,集诗字画与文学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 和追求“诗情画意” 的造园手法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最独特的艺术风格之一,在现代造园领域中应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应用。

第三,追求“立意 ,塑造“神似”,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功的关键所在。缺乏“立意” 的园林将无生命力,失去“神似” 的园林更无艺术感染力可言。笔者相信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将更追求造园的“立意”和“神似“因为我们珍惜中国古典园林中这一“抽象” 和“印象”理论的应用要比西方的“抽象派”和“印象派”理论更源远流长。

名家名篇·叶圣陶·《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美丽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