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电离层热度:12

词语电离层拆分为汉字:

电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电字字源来历,电字演变

物理学现象,可通过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获得的一种能,用以使灯发光、机械转动等:~力。~能。~热。~台。阴雨天,空中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光:闪~。雷~。指电报:通~。贺~。指打电报:~邀。~汇。~告。遭受电流打击:~了我一下。……

离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离字字源来历,离字演变

相距,隔开:距~。太阳是~地球最近的恒星。离开,分开:分~。~别。~家。~散(sàn)。~职。~异。~间(jiàn )。支~破碎。缺少:办好教育~不开教师。八卦之一,符号是“☲”,代表火。古同“罹”,遭受。古同“缡”,妇女的佩巾。〔~~〕形……

层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层字字源来历,层字演变

重(chóng):~云。~峰。~浪。~叠。重复地:~出不穷。级:~次。阶~。上~。量词(a.用于重叠、积累的东西,如“五~楼”;b.用于可以分项分步的东西,如“还有一~顾虑”;c.用于可从物体表面揭开或抹去的东西,如“一~薄膜”)。……

 

查询词语:电离层

汉语拼音:diàn lí céng

词语电离层基本解释

电离层(英文:Ionosphere),是地球大气的一个电离区域。电离层受太阳高能辐射以及宇宙线的激励而电离的大气高层。60千米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电离层是部分电离的大气区域,完全电离的大气区域称磁层。也有人把整个电离的大气称为电离层,这样就把磁层看作电离层的一部分。除地球外,金星、火星和木星都有电离层。电离层从离地面约50公里开始一直伸展到约1000公里高度的地球高层大气空域,其中存在相当多的自由电子和离子,能使无线电波改变传播速度,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产生极化面的旋转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

词语电离层在线造句

  1. 太阳风过来时携带的磁场把行星的电离层缠绕住。

  2. 向上传播的声波挤压并扰动着电离层气体,并对无线电波(比如说GPS-全球定位系统)造成了可探测的影响。

  3. 电离层是高空中的气体,被太阳光的紫外线照射,电离成带电荷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及部分自由电子形成的。

  4. 这个带电体电流强大足以影响到电离层,照成卫星记录下来的电磁扰动。

  5. 在木星的同步轨道上,太空船环绕行星的速度与电离层相同。

  6. 此外,人们也可以在这迷人的影片中辨认出地球电离层(薄薄的黄色的线)和银河中的星星。

  7. 电离层传输延迟误差是GPS测量中主要误差之一。

  8. 本文假定电离层电子浓度服从准抛物分布,从理论上建立了单一层模的时延频率关系。

  9. 通过电离层或通信卫星反射回地球的无线电波;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传输过地球表面的弯曲部分。

  10. 但是在大气层中更高的电离层中,该声波已经扩大到原始大小的数千倍。

  11.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电离层的电子和其他带电粒子的密度是波动的。

  12. 本文得到了核爆炸产生的附加电离区和电离层扰动的参数。

  13. 这组天线利用高频无线电发射器向外电离层发射高频无线电波束。

  14. 电离层闪烁会影响卫星通信系统的质量和导航系统的精度。

  15. 本文介绍了地球-电离层空腔共振的产生机理,主要的特征参数以及常用的观测方法等。

  16. 由于与强烈的高层阳光的相互作用,电离层由相对炽热的带电气体组成。

  17. 计算了电波经电离层跳跃前进的过程中,流星余迹散射对后向散射超视距雷达系统性能如作用距离和发现概率等的影响。

  18. 当核爆破离开地下,它会传递一种干扰空气的震荡波到电离层

  19. 电离层受到太阳活动、地磁活动和气象活动的共同影响。

  20. 本文回顾了电离层的影响卫星测距测量和效果如何占接收机讨论。

  21. 电离层反射电波的能力取决于不同高度上电子密度的正常差别。

  22. 在长距离通讯上,大多数通讯系统利用电离层来传递无线电讯号。

  23. 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计算TEC的精度可满足电离层振动现象的研究。

  24. 第五、地震电离层异常扰动研究。

  25. 而在造成定位误差的众多因素中,电离层对精度的影响尤为显著。

  26. 金星的电离层具有很高的导电性,金星快车所采集的数据表明太阳风并非总能穿透电离层

  27. 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快速、准确地提供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信息。

  28. 这与电离层E层的电子密度的变化相对应。

  29. 由于电离层的缘故当前没有任何商业航空接收器用这个方法来减少差错。

  30. 在赤道电离层E层中造成不稳定电浆波的机制主要为双流性及梯度漂移不稳定。

  31. 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运用GPS双频接收机接收的数据去计算电离层电子含量的理论依据。

  32. 在对流层上是平流层,接着是电离层,最上层是外逸层。

  33. 系统论述和分析了影响利用GPS观测精确提取电离层延迟信息的各类因素。

  34. 此现象明显是由于废气和电离层的氧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35. 磁共轭点日出效应与电离层凌晨特征的形成。

  36. 是否HAARP制造的地震我不知道,但是正发生着一些事情显示他们利用电离层做为武器…非常有意思。

  37. 出于科研的目的IRI将被用于进行临时性加热有限范围内的电离层

  38. 结果表明气象源是电离层变化的重要贡献源。

  39. 赤道异常和电离层显著地影响哨声波的到达纬度;

  40. 涵盖的区域包括地球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行星际空间直至太阳。

  41. 电浆不规则体普遍发生于电离层中,包含E层及F层。

  42. HAARP的第一阶段——“电离层研究器械(IRI)”,是由APTI完成的。

  43. 表明汶川地震发生前兆期间,电离层出现了明显的异常现象。

  44. 电离层散射的向前传播FPIS?。

  45. 深入研究了电离层层析成像重建模型中系数矩阵和TEC的解算方法;

  46. 最后讨论了雷达电磁波在色散介质电离层中折射率对频率的响应。

  47. 首先,本文简要介绍了电离层结构、GPS相关原理以及误差的来源。

  48. 从该电子密度模式和电离层波传播特性出发确定多径分量,计算短波信道相干带宽。

  49. 该模型经适当修正,即可求出任意时刻电离层总电子含量。

  50. 木星和地球一样拥有环绕行星的磁化电离层

  51. 在满月,月亮反射那些已经穿过地球的电荷使他们再回到电离层,使得电压升高。

  52. 地球空间包括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是人类空间活动的最主要的区域。

  53. 研究还发现了暴时东亚地区电离层扰动会出现高低纬负相而中纬正相的现象。

  54. 火箭和人造卫星能够到达电离层以上极远的地方。

  55. 南海地区靠近赤道,那里电离层有较复杂的区域性结构。

  56. 从射线的矢量微分方程出发,采用龙格-库塔方法求解射线参数方程,实现了电离层中的射线追踪。

  57. 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利用相参旁瓣对消滤波器对电离层杂波进行自适应抑制的方法。

  58. 本文依据电离层探测的实际过程,仿真研究了电离层探测系统的信号接收过程。

  59. 多年来的观测研究表明,地震活动可能引发地球-电离层空腔共振异常。

  60. 最后提出了地震电离层前兆研究的几个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61. 火箭和人造卫星能够达到远远高出电离层的空间,甚至摆脱地球引力。

  62. 随着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它将有力的推动电离层探测技术和设备的完善和进步。

  63. 同时,由于电离层自身结构的复杂性,使得电波在电离层中传播时会受到一些干扰。

  64. 提出了无电离层影响的定位方法,该方法通过对DRVID模型进行变换,消除了电离层的影响。

  65. 短波远距离通信具有设备简单、电离层不易遭受人为破坏的特点,因此,短波通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66. 电离层是形成哨声射线聚焦的主要原因;

  67. 在磁场方向为北的情况下,电离层白昼侧的极地地区也有很强的能量传递。

  68. 电离层中的最底层,处于地球表面以上至英里的部分,反射低频无线电波。

  69. 由于电离层延迟对水汽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加以消除。

  70. 电离层是指含有带电物质的空间区域。

  71. 例如电离层的冬季异常、半年异常等。

  72. 本文分析了GPS信号研究电离层闪烁的基本原理,讨论了电离层闪烁监测中S4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修正方法。

  73. 在对地球电离层的潮汐影响上,月亮是一个主要的贡献者。

  74. 他们主要局限性是不能上升到电离层

  75. 本课题在执行期间针对耀斑期间的全球电离层扰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76. 同时,考虑电离层影响是电磁法勘探不可轻易忽略的理论问题。

  77. 多久的影响,电离层加热去年?

  78. GPS电离层闪烁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9. 适合随机电离层介质双频、双点互相干函数的解

  80. 在极地电离层自然出现波-波相互作用的迹象及其对自然增长离子声学线的关系

词语电离层百科解释:

电离层简介

由于受地球以外射线(主要是太阳辐射)对中性,原子和空气分子的电离作用,距地表60千米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电离层是部分电离的大气区域,完全电离的大气区域称磁层。也有人把整个电离的大气称为电离层,这样就把磁层看作电离层的一部分。除地球外,金星、火星和木星也有电离层。

在电离作用产生自由电子的同时,电子和正离子之间碰撞复合,以及电子附着在中性分子和原子上,会引起自由电子的消失。大气各风系的运动、极化电场的存在、外来带电粒子不时入侵,以及气体本身的扩散等因素,引起自由电子的迁移。在55公里高度以下的区域中,大气相对稠密,碰撞频繁,自由电子消失很快,气体保持不导电性质。在电离层顶部,大气异常稀薄,电离的迁移运动主要受地球磁场的控制,称为磁层。

电离层的主要特性由电子密度、电子温度、碰撞频率、离子密度、离子温度和离子成分等空间分布的基本参数来表示。但电离层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分布。电子密度(或称电子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的自由电子数,随高度的变化与各高度上大气成分、大气密度以及太阳辐射通量等因素有关。电离层内任一点上的电子密度,决定于上述自由电子的产生、消失和迁移三种效应。在不同区域,三者的相对作用和各自的具体作用方式也大有差异。

电离层的发现,不仅使人们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各种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对地球大气层的结构及形成机制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电离层研究历程

1899年尼古拉·特斯拉试图使用电离层进行远距无线能量传送。他在地面和电离层所谓的科诺尔里亥维赛层之间发送极低频率波。基于他的试验的基础上他进行了数学计算,他对这个区域的共振频率的计算与今天的试验结果相差不到15%。1950年代学者确认这个共振频率为6.8Hz。

1901年12月12日古列尔莫·马可尼首次收获跨大西洋的信号传送。马可尼使用了一个通过风筝竖起的400英尺长的天线。在英国的发送站使用的频率约为500kHz,其功率为到那时为止所有发送机的100倍。收到的信号为摩尔斯电码中的S(三点)。要跨越大西洋,这个信号必须两次被电离层反射。继续理论计算和今天的试验有人怀疑马可尼的结果,但是1902年马可尼无疑地达到了跨大西洋传播。

1902年奥利弗·黑维塞提出了电离层中的科诺尔里亥维赛层的理论。这个理论说明电波可以绕过地球的球面。这个理论加上普朗克的黑体辐射理论可能阻碍了射电天文学的发展。事实上一直到1932年人类才探测到来自天体的无线电波。1902年亚瑟·肯乃利(ArthurKennelly)还发现了电离层的一些电波-电子特性。

1912年美国国会通过1912年广播法案,下令业余电台只能在1.5MHz以上工作。当时政府认为这以上的频率无用。致使1923年使用电离层传播高频无线电波的发现。

1947年爱德华·阿普尔顿因于1927年证实电离层的存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莫里斯·威尔克斯和约翰·拉克利夫研究了极长波长电波在电离层的传播。维塔利·金兹堡提出了电磁波在电离层这样的等离子体内的传播的理论。

1962年加拿大卫星Alouette1升空,其目的是研究电离层。其成功驱使了1965年Alouette2卫星的发射和1969年ISIS1号和1971年ISIS2号的发射。这些卫星全部是用来研究电离层的。

等离子体态

由于热运动和电磁力的作用,从某个分子逸出的电子可能与另一失去电子的阳离子碰撞而复合,也可与中性分子暂时结合而成阴离子。在电离层中,电离与复合总在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块地区内,自由电子和阴离子的浓度与阳离子的浓度基本上是相同的,因而总体呈电中性。这是物质的第四态,称为等离子体态。电离层的温度最高不超过1000K,属于冷而弱的等离子体。

太阳辐射的各种成分对大气的作用不同,短紫外线和X射线使大气电离,较长的紫外线使大气分子分解为单个原子,更长的紫外线使O2变为O3。微粒流能引起大气电离和升高温度等多种作用。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因被吸收而衰减。穿越相同的气层,辐射的波长越短,衰减越多。因此,只有波长较长的紫外线能达到地面,大气的成分也因吸收紫外线而随高度改变。

电离层中离子的分布

研究和火箭实测表明,大约90km高度以下大气分子量没有明显变动,但在高度l0~50km范围内O3含量的百分数较大,极大值约在20~35km处。35~40km以上出现NO。90km以上O2开始分解为氧原子,在更高处N2也开始分解,在约100km以上,大气的主要成分为O、N2和N。在约500km以上,N2和O2就都不存在了,He和H含量的百分数则逐渐增加,到2000km以上就只有这两种原子了。

大气分子有向外散逸的趋势。这种趋势与地球引力对抗的结果,大气压力随高度按指数规律衰减。各种成分所含的离子数可能在某一高度上出现最大值,但因各种因素(包括地磁场)对电离层同时作用以及带电粒子的迁移、散逸的结果,实际的离子浓度随高度的变动并不是几种成分理论分布的叠加。大体上,阴离子只存在于70km(白天)或90km(夜晚)以下,其上主要是浓度基本相同的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浓度随高度的分布曲线在某几个高度上出现逗留,这些高度对于电磁波的反射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区域从下而上命名为D层(约在地面以上40~90km)、E层(约90~160km)和F层(伸展到数千公里以外)。

电子浓度随高度的分布受时间、季节和太阳的活动性影响很大,浓度值和各区的范围都不是固定的。在夜间由于受不到太阳的照射,而低层大气的密度又较大,复合较强,D层会消失,E、F层的电子浓度也会降低一、二个数量级。在很偶然的情况下,E层中会出现Es层,电子浓度程高,甚至能反射50MHz左右的电磁波,其寿命则只有数小时或更短。在太阳表面黑子较多而喷出大量粒子流时,F层可能因受热膨胀而浓度大大下降,以致短波通信中断几小时乃至几十小时。这种情况在高纬度地区比较严重。

电离层是色散性媒质。当折射率成为虚数时,电磁波受到截止衰减,不能传播。

电离层中自由电子的运动

电离层中的自由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其运动方式是随机的热运动与有规则的振动相叠加。在与其它较重粒子碰撞时,其振动动能由被撞的粒子吸收,而这种动能是由对电子施力的电磁场能流转化而来,因此碰撞使电磁波受到吸收衰减。在D层,由于大气密度高,碰撞频率约有8×107次/秒。在F层,除在太阳爆发时(热骚动)以外,其碰撞几乎可以忽略。电离层中自由电子的运动还受地磁场的影响。电子热运动的轨迹并不是直折线。在电离层中有外电磁场作用时,由于电离程度弱,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电磁波中的磁场对电子的作用都相对很弱,决定电子有规运动的力来自电磁波的电场和地磁场。地磁场力的方向正交于地磁场与电子速度所共的平面,使电子随时得到横向加速度,因而电子的有规振动不与电场共直线,于是等效电极化强度矢量与电场强度矢量不平行。电离层在地磁场影响下成为磁旋各向异性媒质。电离层的等效折射率具有双值n1、n2,且与波的传播方向和地磁方向的夹角有关,在n1、n2,都是实数的情况下,n1<n2。在波传播方向和地磁方向垂直时,n2与地磁场无关,故称为寻常折射率而n1则称为异常折射率。

电离层并不是整体静止的,那里也存在着随机的流动。带电粒子的分布是在其平均值上叠加着随机的起伏,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存在浓度较高的团块,而且起伏和团块都是随时间变动的。电离层精细结构的探测与机理分析,正吸引着很多人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