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网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查字网为您提供包括汉字源流、汉字字源、字形演变等查询,收录词语超过40万条,提供汉语词组解释、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造句等内容。
欢迎您使用查字网汉字字源字典查询汉字流源、字源字义及字源演变,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字源网字典,以便为您提供更好地帮助和服务。
查字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
词语小康社会拆分为汉字:
小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小字字源来历,小字演变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较的对象,与“大”相对:~雨。矮~。短~精悍。范围窄,程度浅,性质不重要:~事。~节。~题大作。~打~闹。时间短:~坐。~住。年幼小,排行最末:~孩。谦辞:~弟。~可。~人(a.谦称自己……
康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康字字源来历,康字演变
安宁:~乐(lè )。~平。~宁。空,空虚:萝卜~了。宽阔:~庄。~衢(四通八达的大路)。无病:~健。~复。~泰。健~。丰盛:小~。~年。姓。……
社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社字字源来历,社字演变
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春~。秋~。~日。~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团体或机构:报~。结~。……
会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会字字源来历,会字演变
1. 会 [huì]2. 会 [kuài]会 [huì]聚合,合拢,合在一起:~合。~审。~话。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议。开~。重要的或中心的城市:都(dū)~。省~。彼此见面:~面。~见。付钱:~账。~钞。理解,领悟,懂:~心,体~……
查询词语:小康社会
汉语拼音:xiǎo kāng shè huì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转型后,正式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型。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战略之一。
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了小康社会概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2020年6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所有这些提高和激发的目标是,到这个十年底,使中国成为小康社会。
不容置疑,“三农”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问题。
邓小平在继承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了小康社会概念新的内涵。
城市小康社会安全指标体系能够应用于评价城市的总体安全状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是农村小康社会指标的一个方面。
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在这一大的战略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
差别的存在必然导致“知沟”问题的出现,进而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目的本文概述了小康社会和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城区的基本概念。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是我们今后相当长时间的中心工作。
所以说,大力发展体育休闲娱乐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使中国成为小康社会,中国为2011年-2015年设立了7%的平均经济增长率。
2005年,是中国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继续迈进的重要一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前二十年中国人的奋斗目标。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真正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先锋,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性别平等研讨会”综述
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就是再过十三年,达到一个小康社会的水平。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动力和精神保障。
促进人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
把体育人才的需求与培养问题,置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予以研究。
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非营利组织。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是总系统;
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在飞速的、健康的发展,已经开始全面的进入到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区域生态系统的安全是保证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前提。
略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生活水平总体上的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再次,要强化教育创新,使培养对象成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人才。
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的目标也将难以最终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是从总体小康社会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成为是否完成既定目标的关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到我国经济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战略目标能否实现。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阐释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沙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经在荒漠化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人”成长的历史轨迹与小康社会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贡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我们走一条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口号的历史特征
据介绍,我国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努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中国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环节。
在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的规划中,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对资源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四大文明”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诚信政府,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国已经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共同富裕的公平观包含两个主要个内容:小康社会,和谐社会。
未来20年,中国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它最根本的目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宣传思想工作任务很重。
现阶段保护私有财产的哲学根据在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
也是一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行动纲领。
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科学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这些现象不仅违背了社会正义,破坏了社会稳定,而且对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造成深刻的负面影响。
他们是在笑,已进入了小康社会,将来衣着无愁了吗?
思想道德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服务。
同时,发展乡镇企业,也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作出了贡献。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经济伦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必然要推进中国城市经济的崛起。
也许,实现小康社会,将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出口产品——一份对人类的礼物。
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确定和“五统筹”新要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由倾斜式发展战略转向全面协调发展战略。
我们已经确定了未来的发展目标,这就是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关系到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的生活太苦了,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表达了身处奴隶社会中的人们,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而“小康”一词,原意是指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状态。他曾经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对于对小康社会的认识,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不仅要从生活水平的角度来理解,还应把小康社会作为一个更加具有理论内涵的新概念,是一个体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概念。其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
“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概念,先实行小康的思路是正确的。小康社会是完全地集成了法家管子的治理方式——“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这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的经济发展让每一个主体的生活水平相对来讲是越来越好;每一个主体的自由度、权利、人权状况才会越来越得到改善。
从治理理念来说,“小康社会”并不是儒家学说的延续,相反却是法家治理思想的体现,法家重“法”(商鞅)、重“术”(申不害)、重“势”(慎到),其衡量标准和最终目的就是统一和富强。之所以说小康社会是法家的传承而不是儒家的承继,是因为其根本价值理念同法家是一致的:首先实现经济和生活的富足;遵守法令和纪律,法不阿贵(表现在当代中国便是90年代的“依法治国”);尊重个体价值,鼓励个体独立;积极入世,奋力进取,以实现“争于气力”的国家统一和富强为责任。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思:“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第三步,在下世纪再用30到50年的时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6页)中共十三大把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构想写进大会的报告中,作为党和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依据邓小平的论述,小康社会是一个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八百美元为基础并不断提高,向中等发达国家不断接近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逐步进入世界前列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个社会发展阶段里,国内外市场将不断扩大,国家宏观调控不断完善;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不断完善和定型;科学和教育投入将有较多增加,精神文明建设将有大的变化;经济在沿海地区继续发展的同时,将解决好内地的发展问题;农村将发生重大变化,就业问题也将逐步解决;军事装备得到改善和更新,国防实力将有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将大大提高,国家影响将大大扩大。
邓小平同志不仅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而且构想了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即著名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作出具体的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当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深刻分析了目前我国小康水平的特点,阐述了巩固和提高小康水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而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进入小康社会是一个分领域、分地区、有先有后的发展过程。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社会历史阶段的大门,处于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这时候我们所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在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在小康社会问题上有两种应该注意的倾向:看不到我国就要进入小康社会,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有可能又有必要集中力量办一些有力推进现代化的大事,是不对的;忘掉我们的基本国情,以为不应实行或者可以很快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策,更是不对的。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新世纪必须继续为完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历史任务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如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经过了多年的探索。早在1989年6月,邓小平同志就建议,“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下一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规划了到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
1997年,十五大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叶、跨度达50年的发展目标。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六大报告还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奋斗目标。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总产值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在这之后,他又多次提出了这一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在"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小康社会是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会显著增强的社会发展阶段。邓小平说,如果进入小康社会时,我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而人口已有12亿到12亿5000万,那么就意味着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万到1万2000亿美元了。也就是说,在小康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800到1000美元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总量将一步一步地走在世界的前列。
小康社会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社会发展阶段。邓小平有一个重要的思想,这就是"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原因何在?他说:"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他的意思是说,在小康社会,从人均国民收入来讲生活并不富裕,但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是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
小康社会是一个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国家宏观调控也不断完善的过程。邓小平说:"过去我们是穷管,现在不同了,是走向小康社会的宏观管理。不能再搬用过去困难时期那些方法了。"
小康社会在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上将不断完善、定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推动了我国摆脱贫困,解决温饱,走向小康社会。它们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要完善,该修补的要修补,但总的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邓小平设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这里说的"再有三十年的时间",就是到2020年左右。那时,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20年了,换句话说,小康社会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种制度逐步完善和定型的过程。
小康社会还是一个科学和教育投入有较多增加,精神文明建设有大变化的发展阶段,还是一个在继续发展沿海地区的同时,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好内地的发展问题的阶段。
按《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指标测算,到1999年我国总体已走完温饱阶段94.6%的路程,200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0美元,预计到今 年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0万亿人民币大关,我国进入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和农业部共同制定出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和《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三套小康标准。此后,这些标准成为衡量全国人民跨入小康的基本条件。从标准规定的五个方面看,我国当前经济水平和精神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物质生活、人口素质和生活环境实现程度分别为94.6%、88.4%和91.5%。具体体现为:城乡居民的收入日益提高。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近7000元,农村居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也已经接近2500元。今年上半年农民从非农产业中得到的现金收入平稳增长,人均56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十几年前,一家三代挤在一间房子里并不罕见,如今,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超过10平方米,农村达到25平方米。
从1998年开始,我国个人购车已占销售量的50%以上。城市居民中,每万人拥有轿车达100多辆;假日旅游也正成为中国人新的消费热点。2001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了7.8亿人次。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公民出境人数只有300万人次,到2001年,已经达到1213万人次。
通信业发展异常迅猛。截至2009年,我国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3.6544亿户,手机的用户数也超过6.8亿户,均居世界首位。我国网民人数超过3亿户,名列世界第一。
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到1999年底,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小学和初中升学率分别为94.4%和50%。1999年底成人识字率达87.6%,超过85%的小康标准值。到2000年底,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重为4.7%。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1999年我国文化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文化馆达2899个,公共图书馆为2769个,博物馆为1371个。1999年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0.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1.6%。
卫生保健条件逐步改善。1999年全国每万人拥有病床数25.49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2.55个。国民平均寿命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1990年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至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十年提高2.85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7岁。
环境生态保护有所改善。1999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由1995年的793个扩大到1146个;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也由1995年的7172万公顷发展到8815.2万公顷;全国生态示范区数达151个,全国生态示范区面积达3330.9万公顷。可喜的是,199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首次超过15%的小康标准。
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巩固提高。
2000年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0408万人,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37万人;有10367万职工和3173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4332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到2000年底,全国共有381.8万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00万村民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保障金7.3亿元。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报告从以下五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是六点要求: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第二,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三,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四,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第五,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第六,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总的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主要是四点要求: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使之深入人心;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第三,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四,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要使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要做到:第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标志;第二,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第三,就业更加充分,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体体现;第四,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这是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体现;第五,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是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必然要求;第六,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必要前提。
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使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初步建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三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着减少;四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报告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要求的同时,还明确了深化各领域改革的目标。
(节选自《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一书,学习出版社、红旗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小康社会
有学者认为,虽然中国改革中的收入有不平等、地区差异大,但总的来说,中国改革的受益者比俄罗斯多。对中国很难下一个完整的判断,很多人从不同角度的观察都有一定道理。黑格尔说真理是全体,而我们的观察往往是局部的。如何在各种片面、但又不无道理的观察中理出头绪?这就需要一个统筹全局的新概念框架,对具体的局部观察进行重新整理。“小康社会”的提出,就是对这一新概念框架的探索和追求。“小康”或“共同富裕”的一种解读可以是“小资产阶级普遍化”。(崔之元:如何认识今日中国:“小康社会”解读)
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2000年底,我国人均 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 GDP将超过6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
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全国也还没有全面达到。到2000年,我国尚有3000万人温饱没有完全解决。城镇也有一批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了坚实的步伐。党的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四是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八大指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五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标准
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标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中。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我国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今后20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八是大学入学率20%。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力度的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我国大学入学率到2015年可以达到15%,到2020年有可能超过20%,达到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到2000年,我国达到每千人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预计每千人超过3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预计到2010年就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的95%。
内容要求
全面小康是惠及最大多数人的小康。调控居民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加强和完善政府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控,主要措施有两个:(1)分配起点的调控。包括大力加强教育;逐步打破垄断,尽可能让各行业公平竞争,并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调节和监督;(2)分配结果的调控: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建立税收综合调控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城镇和农村贫困人群的大面积产生;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资金来源,为低收入者提供基本保障;加大税式支出力度,扶持和鼓励再就业,从而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包括对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积极的税收扶持,税收扶持还应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增强税收的再分配调节功效,促进地区平等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建设策略
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制度。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实现意义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建成”与“建设”的区别
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建设与建成主要有以下不同:1.建成是建设过程中的收官阶段;2.建成是在建设道路上即将到达预期目标的冲刺阶段;3.建成是在全面衡量建设过程和当前状况后对按计划实现目标的科学判断。
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在20世纪末已经实现了初步建立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共中央在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正式宣布:“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2010年
2011年12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报告显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2010年人均GDP达到29992元,十年间年均增长9.8%。
最新统计数据分析,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0.1%,比2000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大方面: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都有较大的提高。其中,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据监测,2010年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实现程度为76.1%,比2000年提高25.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58个百分点。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看,2010年人均GDP达到29992元(当年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的2.56倍,十年间年均增长9.8%,实现程度首次超过60%,达到64.0%;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76%,比2000年的0.90%几乎翻了一番,实现程度为70.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3.1%,比2000年的39.0%上升了4.1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6.2%;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9.95%,比2000年的36.22%上升了13.73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3.3%;失业率一直保持在目标范围内,实现程度为100%。
2011年
2012年8月14日,江苏省统计局、省发改委和江苏省委研究室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情况。截至2011年底,江苏13个省辖市中已有9个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此外,在纳入监测的62个县级地区中,已有40个县(市、区)总体达标,其中沛县、建湖县、宝应县、盐都区为新达标县(区);苏南、苏中地区的省辖市、县(市、区)已全面达标。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苏北地区实现“零突破”,徐州率先达到江苏省全面小康标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1407元,比目标值高出174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06元,比目标值高32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90元,比目标值高1490元。
2012年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
2020年
2020年6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