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虚证热度:16

词语虚证拆分为汉字:

虚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虚字字源来历,虚字演变

空:~无。~实。~度。~名。~左(尊敬地空出左边的座位,古代以左为尊)。空~。乘~而入。不真实的:~伪。~假(jiǎ)。~妄。~惊。~夸。~构。~传。~张声势。内心怯懦:做贼心~。不自满:~心。谦~。~怀若谷(喻对人十分谦虚)。抽象的:~词……

证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证字字源来历,证字演变

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明。保~。~实。作~。对~。论~。人~。物~。凭据,帮助断定事理的东西:~据。凭~。~书。出入~。~章。有诗为~。~券。……

 

查询词语:虚证

汉语拼音:xū zhèng

词语虚证基本解释

虚证,中医名词。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

词语虚证在线造句

  1. 长期以来,脾虚证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2. 温病阴虚证是温病中最基本的证型之一,在温病病程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伤阴的病理变化。

  3. 该书在虚证的病因认识、预防、治疗及预后方面都无不强调情志因素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清金保肺原则。

  4. 对近年来有关脾气虚证的本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5. 小儿痉挛型CP的证候特征是以虚证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6. 结论:提示端粒长度缩短可能是脾气虚证的病理机制之一;

  7. 结论:中药复方补肾降压饮是治疗老年高血压病阴阳两虚证的有效方剂。

  8.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中肝阴亏虚证和肝气郁结证占较高的比例;

  9. 同时正确认识脾气属性特点,对于临床脾气虚证诊断标准的确立也大有裨益。

  10. 前言:目的:探讨利血平法脾虚证模型大鼠的胃肠粘膜形态学变化。

  11. 虚证则有阴虚火旺、脾肺虚寒之别。

  12. 虚证中以气虚最多见,其次为阴虚。

  13. 目的利用甲状腺素和利血平诱导建立小鼠甲亢阴虚证模型。

  14. 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粗糙集理论脾虚证辩证分型诊断系统。

  15. 凡能补血养血,改善或消除虚证症状的药物称为养血药。

  16. 目的:探讨健脾汤防治脾虚证的作用。

  17. 结论研究结果证实温针灸治疗脾虚型失眠疗效优良,对脾虚证的改善效果明显。

  18. 目的:建立肠癌肝阴虚证量化辨证标准。

  19. 今选裘沛然教授的个别散落验案,如高热、咳嗽、心悸、胁痛、膏淋、虚证等之辨治,以飨读者。

  20.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特征性基因差异表达谱。

  21. 目的:脾气虚证实质研究是证本质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22. 目的:观察肺气虚证患者和肺阴虚证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表达状况。

  23. 方法以卵白蛋白(OVA)致敏+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伤脾法建立脾虚证哮喘小鼠模型;

  24. 研究结论:中医疏肝健脾法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安全有效,优势明显。

  25. 肝胆管结石中肝阴亏虚证和肝胆湿热证占较高的比例。

  26.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不寐逐渐以虚证为主。

  27. 目的:评价益气通便颗粒治疗气阴两虚证之中老年便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28. 并提出了理论研究是阐明阴虚证本质的基础和最终途径。

  29. 目的研究虚证状态下乌头属药用植物炮制减毒对药效的影响。

  30. 目的:揭示荷瘤小鼠实证与虚证垂体基因表达的差异。

  31. 肺癌晚期常见脾虚证候,对肺癌的预后有重要的影响。

  32. 血管性痴呆的证型以血瘀证、阴阳亏虚证为主。

  33. 肾精亏虚证耳聋的临床治疗。

  34. 方法采用喂食肥甘生冷食物造成脾失健运的虚证模型。

  35. 结果表明:BRG中医证型以实证为主,虚证较少;

  36. 目的研究炙甘草汤对气血两虚证心律失常大鼠的保护作用。

  37. 实验二,肝郁脾虚证大鼠HPA轴变化及逍遥散调节作用的放射免疫研究。

  38. 虚证均为脾肾阳虚占第一位、邪实证中湿浊证的出现率最高。

  39. 心血不足称为“心血虚证”。

  40. 该模型比较接近于中医“肾精气亏虚”证候属性。

  41. 原发性高血压病程5年以下者多为实证,病程9年以上者多为虚证

  42. 结论:1、冠心病心绞痛各证型中,血瘀证最多,其次是气阴两虚证

  43. 脾阴及脾阴虚证究属如何?历来对二者的论述较少。

  44. 方法:观察该药对小鼠阴虚证模型的影响。

  45. 目的研究中医肝郁脾虚证的症状分布和特征。

  46. 目的:初步探讨服用拉米夫定后HBV-YMDD变异患者中医辨证虚证、实证之间的关系。

  47. 观察加味苓桂术甘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证肠道菌群的影响。

  48. 脾气虚证与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关系和临床干预

  49. 进展期胃癌脾虚证与实验室检测指标相关性研究

  50. 糖尿病气阴两虚证评分与血糖水平相关性及其中心差异分析

  51. 胃十二指肠疾病脾虚证计量判别分析

  52.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53. 脾虚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变化及与脾虚证关系的研究

  54. 阴阳虚证与糖皮质激素受体关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55. 健脾方剂与脾虚证相关性研究概况

  56. 中西医结合对脾胃虚证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57. 肝郁脾虚证与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性探讨

  58. 糖皮质激素受体与虚证的关系及中药的调节

  59. 虚证慢性支气管炎不同中医证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免疫相关指标的比较研究

  60. 慢性胃炎脾虚证患者唾液糖蛋白N-聚糖结构特点

  61. 四君子汤对脾虚证小鼠血象及胃酸分泌的影响

  62. 性成熟前期褪黑素分泌不足与肾阴虚证的关系研究

  63. 虚证与胆囊收缩素的关系

  64. 脾气虚证动物模型初步规范化的造模方法和思路

  65. 补益脾胃法对脾阴虚证老龄大鼠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

  66. 免疫性不孕阴虚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探讨

  67. 浅谈阴虚体质与阴虚证的区别与联系

  68. 抑郁症肝郁气滞证及肝郁脾虚证证候标准的研究

  69. 虚证大鼠肝组织中脂肪酸气相色谱-质谱联合分析

  70. 虚证的免疫学本质及中医药防治脾虚的免疫机制研究

  71. 西洋参汤对脾虚证大鼠血清中胃泌素、皮质醇含量的影响

  72. 慢性肾炎肾阴虚证cDNA消减文库的构建

  73. 慢性胃炎脾气虚证与胃粘膜细胞凋亡调控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74. 糖皮质激素受体与阴阳虚证关系的初步探讨

  75. 体检者的齿痕舌与脾气虚证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76. 虚证便秘患者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及益气润肠液对其影响

  77. 脾气虚证患者纤溶、凝血、血小板活化指标的临床研究

  78. 微循环障碍与肝阴虚证相互关系的研究

  79. 运动性脾气虚证研究现状与展望

  80.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虚证实验动物中的变化

词语虚证百科解释:

虚证简介

与实证相对而言。如面色不华.精神疲惫.气短音低.自汗盗汗.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饮食减少,舌质淡胖或瘦瘪.脉虚细无力等。

中医虚证

中医学认为,人体发生疾病,是由于“正邪相争”的反映特别强调“气虚”是人体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方面,故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即人的抗病的能力充实于体内,则外来的一切致病因素均不可能干扰人体而发生疾病。反过来一切外来的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必先由于人体抗病能力的低下和不定,故《内经》又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虚证含义

虚的含义非常丰富,涉及到人体各个方面。气血津液都会在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亏虚不足的状况,气虚,涵盖了心气不足,肺气不足,脾气亏虚,肾气不足,气虚导致的肝气瘀滞,或者营卫气虚,宗气不足等,都是气虚范围内的;津液的亏虚,也是虚证中的一个方面,阴津不足,不能濡养脏腑,在上,则双目干涩,口舌干渴,苔红少津,在中,则有舌红苔或淡或黄;心统血,肝藏血,血液不足则心肝血虚,心无血,则血不养心,出现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肝血亏虚,则四肢拘挛,两目干涩,在女子则月经量少等血虚症状;阴虚,则是基于津血亏虚之上,当津血亏虚到一定程度,则产生阴虚,出现阴虚火旺,则有舌红苔黄,肝阳上亢,腰膝酸软无力,潮热盗汗等。

然而气血津液是相互依托的,任何一个方面的不足,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所以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不足,血无力运行,无力生化,血不足,气无所依托,得不到滋养,气与津液也是如此。所以“虚”,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整体分析,辩证论治,区分虚中夹实,实中夹虚。

中医所讲的“证”是疾病的证据和表现,是泛指异乎于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总称,可以概括表示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抗病能力互相斗争的情况。故虚证,是指人体正气虚弱不足的证候的总称。虚证的治疗要抓根本。

虚证的分类

虚证,又可分为以下4种证别:

阴虚:阴虚,病机为阴虚生内热,症状为午后发热,两颊发红,手足心热,虚烦发汗,少寐多梦,舌质红绛,苔少或无,脉象细,数而无力。

阳虚:阳虚,病机为阳虚生外寒,症状为面白唇淡,气短懒言,畏冷喜暖,手足厥冷,便溏久泻,舌淡、胖,苔白滑,脉象沉、迟而无力。

气虚:气虚则脏腑机能衰退,症状表现为头晕目眩,疲倦乏力,自汗,舌淡、胖,或有齿痕,脉象无力。

血虚:血虚则脏腑经脉失濡,症状表现为面苍唇淡,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象细而无力。

肝病虚证

肝炎病人有疲乏无力症状的原因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有三条:1,胆碱脂酶减少,导致神经与肌肉间的传导紊乱,这在有黄疸的病人中为明显。2,糖代谢紊乱,导致乳酸堆积。3,维生素E含量减少,导致肌肉耗氧量增加,肌肉营养不良。

从中医理论如何分析疲乏无力产生的原因呢?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肝炎病人多有纳少、便搪、腹胀等脾虚见证,脾虚、肌肉失养,包括气虚不能温煦和血虚不能儒养两方面的原因。肾主骨,为作强之官,主伎巧。肝炎发展至慢性则往往导致肾虚,肾虚则常见腰酸背楚,两膝软弱无力,甚至精神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肝肾同源,肾虚不能养肝,故多伴见肝阴,肝血不足,因此还常伴有视力减退,四肢僵硬,爪甲不华等症。这些都属于虚证。

但是,当患者出现胃脘胀满、恶心纳少、舌苔黄腻或白腻、尿色深黄、大便粘滞臭秽等湿热中阻或湿困脾土见症时,也多伴有疲乏无力的症状,在急性肝炎有黄疸症状时,也会有疲乏无力症状.就不能将它看成虚证。它是因湿性淹滞,困阻脾气,阻滞气机,属于实证。因此在治疗中要结合病程久暂,全身见证和脉舌变化、判断属虚还是属实,正确施治。所谓“大实有赢状、至虚有盛候”,有些疲乏无力见症,恰恰是实证产生的假象,因此不能一有疲乏无力的主诉就加上补气补血健脾补肾药,那是十分有害的,至少会延缓病人的恢复。

对待慢性肝炎的疲乏无力主诉,亦应分析虚实的多少,或清补兼施,或先清后补。因为湿热毒邪,缠绵难祛,根据临床所见,不宜轻易用补,有时愈补愈虚,愈觉乏力,便是闭门留寇,将湿热留滞于内,导致肝脾迟迟不能恢复谐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