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网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查字网为您提供包括汉字源流、汉字字源、字形演变等查询,收录词语超过40万条,提供汉语词组解释、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造句等内容。
欢迎您使用查字网汉字字源字典查询汉字流源、字源字义及字源演变,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字源网字典,以便为您提供更好地帮助和服务。
查字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
词语气街拆分为汉字:
气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气字字源来历,气字演变
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体。呼吸:没~了。~厥。~促。~息。一~呵成。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候。~温。~象。鼻子闻到的味:~味。臭~。人的精神状态:~概。~节。~魄。~派。~馁。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我了。~恼。~……
街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街字字源来历,街字演变
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通常指开设商店的地方:~道。~市。~巷。~坊。方言,集市:赶~。……
查询词语:气街
汉语拼音:qì jiē
气街在中医中有三处代指,一是“气街理论”之气街,是指经气纵横汇通的共同道路;二是气冲穴的别名,为胃经经穴,主治腹痛、阳痿、阴肿、疝气、月经不调、不孕等;三是指气冲穴体表部位,腹股沟动脉搏动处。
一、针灸术语,“气街理论”之气街。
气街有四,又称四街、四气街。是脉气所行的路径,经脉之气汇聚和流通的共同通道。《灵枢·卫气》:“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灵枢·动输》:“四街者,气之径路也。”说明头、胸、腹、胫各部都有气的经路。《灵枢·卫气》:“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意指经气在头部的都联系脑;经气到胸部的都联系胸和背俞;经气到腹部的都联系背俞和腹部的冲脉;经气到下肢的都联系气冲部。因此,这些部位的穴位,除能主治局部和有关内脏病变外,还能治疗四肢的部分疾病。
二、气冲穴别名。
《素问·气府论篇》:“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气街动脉各一。”王冰注:“气街,穴名也。在归来下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气冲穴别名。
三、指腹股沟动脉搏动处。
此处当气冲穴所在。《灵枢·经脉》载:胃足阳明脉……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一、气街理论的意义和应用
气街理论,以十二经标本为基础,反映了经络系统在人体头、胸、腹、胫循行分布中相互交通的关系,主要说明了经络的横向联系,体现了经络在人体各部联系形式的多样性。气街将人体自上而下分为头、胸、腹、胫四部,从而将各部所属的脏腑、器官、经穴紧密联系为一体,使各部形成相对独立的功能系统。头气街以脑为中心,胸气街以心肺为中心,腹气街以肝、脾、肾及六腑为中心,脏腑气血通过气街而直达于外,灌注于诸经;诸经气血也可借气街直达于内,以养脏腑。气街是脏腑和诸经气血横向输注的捷径。
脏腑通过气街而前后相连,在躯干部胸气街将胸膺与背部相连贯,腹气街将腹与背腰部相连贯。滑伯仁说:“脏腑腹背,气相通应”。通应之路当是气街。气街以横向分布为主,联络前后,沟通脏腑体表的内外关系,纵贯人体上下,成为经络联系的统一体。
《灵枢·动输》说:“夫四末阴阳之会,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相合,相输如环”表明了四街在经脉运行中的另一含义。意为经脉及络脉循行中,遇邪侵袭而被阻绝时,可通过四街,侧行旁通,或从四末阴阳之会处,相输如环,以保持经脉运行之如环无端。这是经络理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气街理论,着重阐述头、胸、腹、胫部是经气汇合共同循行的通道。气街是纵横交错的网络状通道,与诸经脉脏腑器官组织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并广泛地联系。
分布于气街部位的腧穴,既能治疗局部疾病,又能治疗相关内脏的疾病。手足三阳经及督脉均循行至头面,分别与脑、头面、五官相联系,其气输注于头面部腧穴。如《灵枢·海论》以脑为髓海,其腧穴上在百会、下在风府;《灵枢·根结》手足各阳经在头颈部的“入”穴。手三阴经均循行至胸,分别与肺、心、心包相联系,其气输注汇聚于胸部和背俞穴;足三阴经均循行至腹,分别与肝、脾、肾及六腑相联系,其气输注汇聚于腹部和背俞穴。因此,凡分布在相应气街部位的腧穴,可治疗各相关部位的疾病。如临床上头痛、头晕疾患,可取头气街之腧穴百会、风池等穴治疗;胸满、咳喘,可取胸气街之腧穴中府、肺俞等穴治疗;腹痛、腹泻,可取腹气街之腧穴中脘、天枢、胃俞、脾俞、大肠俞等穴治疗;下肢痿痹,可取胫气街之腧穴髀关、伏兔、足三里等穴治疗。《灵枢·卫气》在论述气街的主治功能时指出“所治者,谓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说明了气街主治之特点。
同时,气街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的网络状分布特点也扩大了十四经穴的主治范围,各经穴不仅能治疗脏腑本经脉的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其他脏腑经脉的病变。气街理论,开创了分部主治之先河,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可谓气街所通,主治所及。
此外,气街理论解释了针灸理论与实践中的许多困惑,对于针灸临床腧穴配伍有重要指导意义。针灸临床上采用的俞募配穴法、前后配穴法、近部取穴法等,均以气街理论为依据。在“头气有街”理论启示下发展起来的头针、耳针、眼针、鼻针、面针等疗法,在临床治疗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
二、气冲穴别名
气冲:Qì chōng(ST30)
定位: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浅层布有腹壁浅动、静脉,第十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及前皮支。深层:下外侧在腹股沟管内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生殖支。
主治:①腹痛。②阳痿,阴肿,疝气。③月经不调,不孕。
操作:直刺0.5~1.0寸,不宜灸。
三、腹股沟动脉搏动处。
此处气街代指的体表部位为气冲穴体表部位,为气冲穴定位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