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网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查字网为您提供包括汉字源流、汉字字源、字形演变等查询,收录词语超过40万条,提供汉语词组解释、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造句等内容。
欢迎您使用查字网汉字字源字典查询汉字流源、字源字义及字源演变,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字源网字典,以便为您提供更好地帮助和服务。
查字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
词语导引术拆分为汉字:
导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导字字源来历,导字演变
指引,带领:领~。引~。向~(引路的人)。倡~。推~。~引。~游。~向。~师。~言。传引,传向:传~。~热。~致(引起)。启发:开~。教~。因势利~。……
引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引字字源来历,引字演变
拉,伸:~力。~颈。~而不发。~吭高歌。领,招来:~见。~子。~言。~导。~荐。抛砖~玉。拿来做证据、凭据或理由:~文。~用。援~。退却:~退。~避。旧时长度单位,一引等于十丈。古代柩车的绳索:发~(出殡)。……
术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术字字源来历,术字演变
1. 术 [shù]2. 术 [shú]3. 术 [zhú]术 [shù]技艺:技~。艺~。武~。学~。不学无~。方法:战~。权~。心~。古代城市中的道路。术 [shú]古同“秫”,黏高梁。术 [zhú]〔白~〕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可入药……
查询词语:导引术
汉语拼音:dǎo yǐn shù
秦汉时期医学的进步,直接带动了导引术的发展。当时对人体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就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西汉时期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筋者,皆属于节”,“胸腹者,藏腹之郭也”。这指的是人体结构。
The ways of guiding, eating diet, spousal sex skills and alchemy he invented are really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culture of longevity.
他所创立的导引术、膳食术、房中术、炼丹术,是中华民族长寿文化的瑰宝。
This is an ancient Chinese technique to stop hiccups
这个方法是古代一种导引术很简单
《内经》中总结导引疗法的适应症有“痿、厥、寒、热”和“息积”,临床配合“按乔”(按摩)进行;还提到以汤药、导引配合治疗筋病。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以“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治疗四肢“重滞”症。在保留了华佗的一些佚文《中藏经》中也指出:“导引可逐客邪于关节”;“宜导引而不导引,则使人邪侵关节,固结难通”。汉代医家对导引疗病的认识逐步加深,使用导引疗法的范围也愈益扩大。
导引在养生方面的应用也有新的进展。在老子学派和方士中有不少人积极利用导引作养生手段。如:汉初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导)引、轻身”(《史记·留侯世家》);李少君、东方朔等人以“导气养性”(《论衡·道虚》);后汉人矫慎“仰慕松、乔导引之术”(《后汉书·逸民列传》)。“导养”之风,东汉盛于西汉,《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讲到的许多方士都是精于导引的养生家。这些人对导引的发展无疑是有贡献的,但其“导养”的目的是希冀“长生不老”做神仙。因此,当时流行的导引行气之类也掺入了一些神秘玄虚的东西。
然而,东汉著名的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思想家桓谭,在他的《新论·形神》中认为:人的寿命是有限度的,长生不老是不存在的,主张不要夸大养生的作用,过分追求长寿。养护身体,或许可令坠齿复生,白发转黑,肌颜富有光泽,但人体到了衰竭的时候也会死亡的。桓谭的“养生有效,然而有限”的观点,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辩证的,在当时社会上起很大影响。之后的另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也是一位无神论者,对西汉以来社会上流传的各种神秘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乃是了解汉代导引发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导引图》中有彩绘的44个各种人物做各类导引的形象。每个图象均为一独立的导引术式,图侧并有简单的文字标出名目。这幅《导引图》充分反映了当时导引术式的多样性。从导引的功能方面看,既有用于治病的。也有用于健身的。从肢体运动的形式看,既有立式导引,也有步式和坐式导引;既有徒手的导引,也有使用器物的导引,既有配合呼吸运动的导引.也有纯属肢体运动的导引,此外,还有大量摹仿动物姿态的导引。当今体操中的一些基本动作,在《导引图》中大抵也能见到;也可以说这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体操图样。
导引进入主流医学与医学气功的繁荣
气功是通过意识的运用使身心优化的自我锻炼方法。气功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政府正式确定的正式名称,在古代有多种称呼,如养生、导引、吐纳、守一等等,不下30种。其中“导引”和“养生”最为贴切。导引,意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之意,比较全面地反映气功锻炼的内容,是技术关键:使“气”更平和,使“体”更柔软。养生,则更强调锻炼的目的,是内涵。为了呵护自我健康的导引和养生方法已经风行数千年,但是正式作为医疗手段之一而由中央政府权威机关颁布的则是公元610年。是年(隋大业六年),太医令巢元方(中央医院院长,相当于国家卫生部部长)发表《诸病源候论》一书。书中论述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症候变症,是中华医学史上最早也是最完整的一部中医病理学专著。全书共分五卷,六十七门,二千零三十九论。为张仲景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以来最重要的医学著作。此书不同于前人之处在于,全书基本不涉及方药,只在每论末尾写上“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一笔带过。 相反,全书共载“养生方”或“导引法”289条,213种具体方法。可以说巢元方是集前此数千年医学气功成就之大成者。也是今日“医学气功学”最早的领路人。《诸病源候论》的问世,标志着气功在医学上的应用已进入成熟的阶段。“辩症施功”是本书的最大特色,全书所介绍的213法绝大多数是根据不同症候选用。五脏六腑诸病候均有不同方法。例如标明“肝病候”条目下的方法是“肝脏病者,愁忧不乐,悲思嗔怒,头眩眼痛,‘呵’气出而愈;“心病候”条目下导引法是:“心脏病者,有冷热,若冷‘呼’入;若热‘吹’气出”;“脾病候”导引法是:“脾脏病者,体面上游风习习,痛,身体痒,烦闷疼痛,用‘嘻’气出。”“肺病候”导引法:“肺脏病者,咽喉窒塞,腹满耳聋,用‘口四’气出。“呵”、“呼”、“吹”、“嘻”、“嘘”、“口四”六字用以治五脏病并非始自巢氏,五代梁朝之陶弘景(公元452-531)已有记述,但作为政府颁布之医疗方法则是巢氏的功劳。巢氏著作的另一特点是简明扼要。巢氏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均非常简单,便于日常实施。例如“风旋”,其养生方只有一个动作:“以两手抱右膝,着膺,除风旋。”仅八个字。治“大便不通”:“龟行气,伏衣被中,覆口、鼻、头、面,正卧,息息九道,微鼻出气。”寥寥14个字,把调形、调息要领剖明无遗。巢氏之法简明扼要,使得有志传播医学气功者易于效法和借鉴。术式复杂,不见得效果就一定好,相反,术式简明,却一定能开“方便”之门。
巢元方虽为医学气功之集大成者,但并非首创者。气功之用于呵护百姓健康早在远古就已盛行。马王堆汉墓文物的出土,张家山汉墓《引书》的复出,揭示了它曾经辉煌的一段历史。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窥西汉以前经济、文化成就于一斑,而且从中更进一步认识到远古时期医学气功的伟大成就。马王堆出土的医学文献中除《五十二病方》《脉法》《阴阳脉死侯》等医书外,尚有关于经络文献三种:《阴阳十一脉灸经》两种(甲乙本)和《足臂十一脉灸经》一种,说明经络研究与医疗气功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关系。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曾指出:奇经八脉为训练有素的气功家所发现。因为“经络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马王堆《导引图》和竹简《养生方》更直接反映汉初医学气功的研究成果。《导引图》所载的是各种医疗气功的“功法大全”。其中的辩证施功更早于巢元方的时代七百年。《却谷食气》篇是写在出土《导引图》的同一幅帛上的另一篇医疗气功文献。此文是写在《导引图》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之后,说明三种文献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却谷食气》是医疗气功的有效手段之一,包含两方面内容:“辟谷”和“食气”,即通过一段时间的不吃粮食以达到治疗某种疾病为目的。《史记》说:张良“性多病,即导引不食谷。”看来“辟谷”治病至少在汉初上层有一定影响。“食气”又称“服气”、“采气”。此文正是介绍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里食气的各种注意事项及其原理。马王堆出土的《养生方》竹简木牍共两百余枚,主要阐明(1)养生必须顺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2)关注日常的饮食与卫生。(3)关注性生活的健康方式。《养生方》失传已久,它的再现,弥补我国传统医学性保健方面的空白。
1984年,湖北江陵张家山第二七四号汉墓出土大量文物。其中竹简1236枚。记载导引、医学、法律、算学、军事理论等方面内容。内中《引书》为导引学之专著,共有竹简112枚。墓葬时间当为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或稍后不久。比马王堆汉墓还早18年。书名《引书》为原题,意即导引之书。《黄帝内经》注说:“引谓导引”,“引”为“导引”的略称。全书由三部份组成:第一部份述养生之道,与马王堆汉墓《养生方》极相似;第二部份记载导引术式以及用导引术治疗疾病的方法。前者与马王堆汉墓帛画《导引图》有珠联璧合之妙。《导引图》有图无文字说明,虽有寥寥数字题图名,但难以窥全豹,《引书》丰富的文字解释,使人一目了然。后者的文字表达,与七百年后巢元方专著的叙述几乎一模一样,可见隋代医学气功的形成应发端于汉初甚至更早。《引书》的再现,使我们更加明确:第一,作为学术,医学气功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并未受道教、佛教、儒教的影响,更与武术不相干;第二,后世道书如宋张君房《云笈七签》中虽有导引的记载,均为“流”而非源;第三,医学气功作为自康复的养生手段,已在社会中相当普及。
虽然如此,医学气功进入主流医学则仍应归功隋太医令巢元方。尽管隋以前诸多名医都兼修气功。其中医圣张仲景本身就是精通导引的专家;一代神医华佗更是脍炙人口的五禽戏编者之一;梁名医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上卷为教诫、食诫、杂诫、祈禳,下卷为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概述益寿延年的方法,在医学气功的研究方面多有成就。但是,隋以后的唐、宋、元、明、几乎所有名医都将医学气功视为必修且颇有心得,这便是巢氏的功劳了。
气功一词虽然古已有之,但始终未被普遍采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经刘贵珍先生提倡,气功一词才开始流行。同“导引”、“吐纳”、“养生”相比,气功一词似乎更通俗一些,但却引起了更多的误会。顾名思义,所谓气功,就是“练气的功夫”。于是,不少人认为:气功就是“银枪刺喉”、“头撞石碑”、“脚踩气球”、“口吞宝剑”;或者认为:气功是“内气外放”、“千里决脉”。然而,就本质而言,气功并非“练气”的功夫,而是“锻炼运用意识”的功夫。《淮南鸿烈》认为生命体系包含“神”、“形”、“气”三个要素,“气”只是排在第三位,只是沟通“形”与“神”之间关系的使者。因此,“气功”似乎可以定义为:通过意识的运用,使身心健康优化的锻炼方法。这里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方法,即通过意识的运用。当然,气功锻炼除了运用意识之外,尚包含其他要素,如形体的调整和呼吸的控制,不过,对气功而言后者的作用远不如前者重要。这是气功与其他体育锻炼的主要差别。通常的体育锻炼也包括三调(调心、调息、调形),但以调形为主导,调心、调息则为保证竞技状态优化的措施。
第二层意思是目的,即,使身心健康优化。这是区别它与运用气功进行杂技表演的“硬气功”的分水岭。气功锻炼的目的是使身心优化,而“硬气功”是为了演出效果优化。近年来由于宣传欠妥,造成某些群众崇拜外气,甚至以是否掌握这些技能作为进入“高层次”的标准,这是极大的误会。诚然,“气功外气”是客观存在的,在特定条件下,人体某些感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常人敏感,但从气功的角度看,这些功能的超常发挥应以不影响自身身心健康为前提。发放外气,即使在古代也是习练气功者的忌讳,认为这是与炼丹过程相反的“倒丹”行为。
第三层意思是方式,即强调自我锻炼。其实,古今练功家无一不强调自我锻炼。可惜,偏有不少人轻信江湖术士的谎言,误服“仙丹”而丧命。据统计,唐王朝三百年中,二十一个皇帝就有半数以上因服用由矿石冶炼成的“仙丹”中毒而升了“天”。公元十一世纪的大气功家张平叔明确指出:“休炼三黄与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四神”系指金、石、草、木,“三黄”即硫磺、雄黄、雌黄等矿物。意思是说,气功要自己练,而不是服食矿石药物冶炼的什么“丹”。张平叔还特别指出:“时人要识真铅汞,不是矾砂与水银。”在古代练功著作中,常用铅、汞比喻人在练功过程中元气和元精的结合。为防误解,特别指出了练功术语中的铅汞不是普通的铅汞。那么练功所指的“汞”和“铅”是什么呢?张平叔在《悟真篇》中暗示说:这是家家有的东西,是元气——元精的暗喻,它就在自己身上,只要坚持练功,人人皆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