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朊病毒热度:14

词语朊病毒拆分为汉字:

朊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朊字字源来历,朊字演变

蛋白质的旧称。……

病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病字字源来历,病字演变

生物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疾~。~症。~例。~痛。~情。~源。~愈。~变。~危。~逝。~榻。~残。缺点,错误:语~。通~。弊~。损害,祸害:祸国~民。不满,责备:诟~。烦躁,担忧:“郑人~之”。……

毒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毒字字源来历,毒字演变

1. 毒 [dú]2. 毒 [dài]毒 [dú]有害的性质或有害的东西:~气。~性。~饵。~药。~蛇。吸~。贩~。害,伤害:~害。~化。~杀。莫予~也(没有谁能危害我,即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凶狠,猛烈:~辣。~计。~刑。狠~。恶~。恨,……

 

查询词语:朊病毒

汉语拼音:ruǎn bìng dú

词语朊病毒基本解释

朊病毒(Prion),又称朊粒、蛋白质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质,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

朊是蛋白质的旧称,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质病毒,朊病毒(prion)严格来说不是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而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具感染性的因子。

朊病毒是动物和人类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早在15世纪发现的绵羊的痒病就是由朊病毒所致,1986年在英国发生的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elike encephalitis,BSE),俗称“疯牛病”,其病原也是朊病毒,美国学者布鲁辛纳(S.B. Prusiner)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就是为了表彰其在研究朊病毒的性质及其致病机理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词语朊病毒在线造句

  1. 虽然蛋白(c)是编码的宿主基因组,朊病毒本身加密型谢志伟许多变种,称为朊病毒株。

  2. 树突状卵泡以及其他免疫细胞似乎在涉及转让的朊病毒从淋巴器官给大脑。

  3. 他说:“根据多部电影,辐射以及朊病毒、疯牛病、麻疹和狂犬病等现有病情突变也会造成类似僵尸的症状。”

  4. 朊病毒引起脑细胞垃圾的堆积也许不是灾难被引起的唯一方式。

  5. PrP及朊病毒疾病的的常规研究将有可能变得更加容易理解。

  6. 并非所有的有机体都可以在宠物食品的消毒过程中被消灭,你还不理解朊病毒蛋白质所扮演的角色。

  7. 朊病毒病是致命的,常常在发病后数月死亡,但是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8. 2003年,米德和他的同事发现了朊病毒基因更普遍的变体,可以抗御与朊病毒有关的疾病。

  9. 朊病毒疾病能影响许多哺乳动物的大脑(包括人类)。

  10. 然后她又向细胞注射了可清除朊病毒而不伤及降解酶和水解酶与废物的抗体。

  11. 他们相信感染朊病毒可能唤醒健康细胞内其他病毒沉睡的DNA。

  12. 致病性的朊病毒蛋白质在脑中沉积并损伤脑组织。

  13. 朊病毒非常难以消灭,放射线、消毒剂、高温都无损于它。

  14. 当这些MRI表现是在一个适当的观察临床方面,朊病毒疾病的诊断是非常可能的。

  15. CJD是一种进行性致命性神经变性疾病,是由于朊病毒在神经元内堆积所致。

  16. 而混合了抗朊病毒药物后,老病毒的生产就停止了。

  17. 一些制造商们还讨论了关注朊病毒传染。

  18. 引发疯牛病的普朊病毒是一些几乎无法消灭的微小的变异病毒。

  19. 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答,朊病毒的新时期将仍然充满困惑和恐惧。

  20. 虽然实验产生的废水中没有朊病毒出现,但废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却并非如此。

  21. 尽管如此,科学家说近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朊病毒疾病,人们担心这些疾病可能会传播到人类身上。

  22. 更重要的是,初步的实验结果提示这些分子能有效延长朊病毒感染小鼠的寿命,

  23. 研究人员发现与,淀粉样蛋白与通常是在神经元上发现的朊病毒蛋白结合在一起。

  24. 像Tabrizi博士一样Greenwood博士将朊病毒感染了数种老鼠神经细胞。

  25. 朊病毒通过按照自身结构重建正常蛋白结构来引发雅克氏病(或在牛身上引发“疯牛病”)。

  26. 但其他朊病毒疾病有上升的趋势,以及人们担心新菌株,将感染人类。

  27. 中央的发病机制中的一切形式的朊病毒疾病的朊蛋白。

  28. 但是目前还不清楚这一变异是否对其他由朊病毒引起的疾病有效。

  29. 必须转变固有的医学思维模式来看待朊病毒之谜,并从哲学角度探讨了朊病毒病的出现。

  30. 它能有效降低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内的朊病毒水平。

  31. 这个链式反应使越来越多的蛋白质变成朊病毒

  32. 胶质瘤中朊病毒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相关性

  33. 辛伐他汀延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朊病毒的存活时间

  34. 主题关联分析探测朊病毒研究的新动向

  35. 进展中的朊病毒科学:国家朊病毒研究计划指南

  36. 利用可及表面积研究朊病毒结构的变化

  37. 毛细管电泳及其在朊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38. 朊病毒蛋白及其突变体的溶剂可及性和模拟分析

  39. 德州驴朊病毒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40. 东北虎朊病毒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41. 荧光分子检测朊病毒指纹

  42. 转变医学思维模式看朊病毒之谜

  43. 朊病毒多肽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44. 朊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45. 朊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46. 酵母朊病毒的遗传与增殖

  47. 朊病毒朊病毒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48. 类同朊病毒分离过滤系统

  49. 朊病毒朊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50. 药物治疗朊病毒感染疾病的一线希望

  51. 奶牛朊病毒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52. 朊病毒感染的数学模型

  53. 朊病毒蛋白的三维结构

  54. 朊病毒研究进展

  55. 朊病毒的检测方法

  56. 朊病毒病研究进展

  57. 实验动物恒河猴朊病毒基因分析

  58. 朊病毒概述及其所致疾病研究

  59. 大熊猫朊病毒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词语朊病毒百科解释:

朊病毒简介

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PrP)是人和动物正常细胞基因的编码产物。朊病毒蛋白有两种构象:细胞型(正常型PrPc)和瘙痒型(致病型PrPSc)。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空间构象上的差异,PrPc是正常细胞的一种糖蛋白,仅存在α螺旋,而PrPSc有多个β折叠存在,溶解度低,且对蛋白酶表现抗性。由此可见朊病毒是空间构型改变了的正常蛋白质,是正常蛋白质变性所致。

朊病毒特性

朊病毒与常规病毒一样,有可滤过性、传染性、致病性、对宿主范围的特异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规病毒还小得多(约30~50nm);电镜下观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结构,且不呈现免疫效应,不诱发干扰素产生,也不受干扰作用。朊病毒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可以导致人类和家畜患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最终不治而亡。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朊病毒病和艾滋病并立为世纪之最危害人体健康的顽疾。

朊病毒是一类小型蛋白质颗粒,约由250个氨基酸组成,大小仅为最小病毒的1%。

它与真病毒的主要区别:

(1)呈淀粉样颗粒状;

(2)无免疫原性;

(3)无核酸成分;

(4)由宿主细胞内的基因编码;

(5)抗逆性强,能耐杀菌剂(甲醛)和高温(经120~130℃处理4h后仍具感染性)。

朊病毒认识过程

  1. 发现

    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卑斯用放射处理破坏DNA和RNA后,其组织仍具感染性,因而认为“羊瘙痒症”的致病因子并非核酸,而可能是蛋白质。由于这种推断不符合当时的一般认识,也缺乏有力的实验支持,因而没有得到认同,甚至被视为异端邪说。1947年发现水貂脑软化病,其症状与“羊搔痒症”相似。以后又陆续发现了马鹿和鹿的慢性消瘦病(萎缩病)、猫的海绵状脑病。最为震惊的当首推1996年春天“疯牛病”在英国以至于全世界引起的一场空前的恐慌,甚至引发了政治与经济的动荡,一时间人们“谈牛色变”。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利·普鲁辛纳Stanley B.P Prusiner,因为他于1982年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生物——朊病毒Prion。“朊病毒”最早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动物病毒学家Prusiner等提出的,在此之前,它曾经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非寻常病毒、慢病毒、传染性大脑样变等。多年来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它是一组不能查到任何核酸,对各种理化作用具有很强抵抗力,传染性极强,分子量在2.7万~3万的蛋白质颗粒,它是能在人和动物中引起可传染性脑病TSE的一个特殊的病因。

  2. 形态

    20世纪80年代,Merz等人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了羊瘙痒病相关纤维的可见形态。它是一种特殊的纤维结构,它的存在形式有两种,Ⅰ型纤维直径为11~14纳米,由两根直径为4~6纳米的原纤维相互螺旋盘绕而成,螺距为40纳米不等;Ⅱ型纤维由4根相同的原纤维组成,每两根之间的间隙为3~4纳米,Ⅱ型纤维的直径为27~34纳米,每100~200纳米即出现一个狭窄区,狭窄区的直径约9~11纳米。

  3. 意义

    朊病毒的发现对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毒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探索生命起源与生命现象的本质有重要意义。从实践上讲,其对人畜健康;为揭示与痴呆有关的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症、帕金森病)的生物学机制、诊断与防治提供了信息,并为今后的药物开发和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朊病毒已经超出了经典病毒学的生物学概念,研究表明,蛋白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突变或构型上的变化,由良性变为恶性,即变为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颗粒,这一观点向传统观点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由朊病毒引起的疾病不断被发现并相继被确认,不论在人群中还是在动物群中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因而对朊病毒的研究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还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它的理论意义在于开辟了生物医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要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蛋白质化学、分子病毒学、神经病理学等多学科的紧密合作来回答朊病毒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发展准确可靠的诊断技术,全面监测、检测朊病毒病,特别是做到对疯牛病和医源性感染的早期预防。

  4. 性质与结构

    斯坦利·普鲁辛纳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初步搞清了引起瘙痒病的病原体即朊病毒的一些特点。他发现朊病毒大小只有30~50纳米,电镜下见不到病毒粒子的结构;经复染后才见到聚集而成的棒状体,其大小约为10~250 x 100~200纳米。通过研究还发现,朊病毒对多种因素的灭活作用表现出惊人的抗性。对物理因素,如紫外线照射、电离辐射、超声波以及160~170℃高温,均有相当的耐受能力。对化学试剂与生化试剂,如甲醛、羟胺、核酸酶类等表现出强抗性。能抵抗蛋白酶K的消化。在生物学特性上,朊病毒能造成慢病毒性感染而不表现出免疫原性(没有引起免疫系统察觉的原因是,它们的“安全形式”从个体出生的一刻起就存在于体内。 “危险”朊毒体与之的差别只是它们的折叠结构有差别),正常表达的朊蛋白(PrP)构象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42%、β折叠占3%;而异常构象朊蛋白的α螺旋占3%、β折叠占43%,具有强致病性。PrPc和PrPBc的一级结构没有差别,正常动物脑中只有PrPc,没有PrPBc。PrPc和PrPBc间由α螺旋向β折叠的转变即朊病毒蛋白的形成过程。巨噬细胞能降低甚至灭活朊病毒的感染性,但使用免疫学技术又不能检测出有特异性抗体存在,不诱发干扰素的产生,也不受干扰素作用。总体上说,凡能使蛋白质消化、变性、修饰而失活的方法,均可能使朊病毒失活;能作用于核酸并使之失活的方法不一定导致朊病毒失活。由此可见,朊病毒本质上是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普鲁辛纳将此种蛋白质单体称为朊病毒蛋白PrP。

  5. 活动复制机制

    朊病毒具体的活动和复制机制还不是很清楚。

    推测朊病毒仅由蛋白质组成,没有核酸。一种学说认为朊病毒的蛋白质能为自己编码遗传信息。这种假说与传统的分子生物学中的“中心法则”是相违背的,因为朊病毒没有核酸。于是人们假设朊病毒的复制可能的方法,一认为是通过逆转译过程产生为朊病毒编码的DNA或RNA(如后者情况还需要逆转录)必须存在逆转译酶,甚至还要有逆转录酶。二为蛋白质指导下的蛋白质合成,即蛋白质本身可作为遗传信息。在这之前,科学家认为所有的病原体都有可复制的核酸(细菌、病毒等等)。

    最引起当今科学家兴趣和关注的是朊病毒的复制机理。由于朊病毒是一种只含有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分子生物并且只能在寄生宿主细胞内生存。因此,合成朊病毒所需的信息,有可能是存在于寄主细胞之中的,而朊病毒的作用,仅在于激活在寄主细胞中为朊病毒编码的基因,使得朊病毒得以复制繁殖。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突破口:这种具有感染性的因子主要由被称为PrP的蛋白质组成的。这种蛋白质可以在细胞的质膜上找到(具体功能还不了解),但是具有感染性的因子PrpSC与正常因子PrPC在形状上有一点不同。科学家推测这种变形的蛋白质会引起正常的PrPC转变成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这种连锁反应使得正常的蛋白质和致病的蛋白质因子都成为新病毒的材料。在这个假说被提出来以后,产生PrP的基因被抽离出来,产生不同形状的突变基因被成功的定义和复制,研究实验鼠的结果为这个假说提供了支持,这些证据是强有力的,但并不是无可争议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朊病毒蛋白是人和动物正常细胞基因的编码产物(人的该基因位于第20号染色体短臂)。

  6. 致病机制

    发病机制都是因存在于宿主细胞内的一些正常形式的细胞朊蛋白发生折叠错误后变成了致病朊蛋白而引起的。

    朊病毒通过不断聚合,形成自聚集纤维,然后在中枢神经细胞中堆积,最终破坏神经细胞。

    根据脑部受破坏的区域不同,发病的症状也不同,如果感染小脑,则会引起运动机能的损害,导致共济失调;如果感染大脑皮层,则会引起记忆下降。变异性克雅氏病的致死率较高。

  7. 朊病毒病

    除提到的几种由朊病毒引起的疾病均发生在动物身上外,人的朊病毒病已发现有4种:

    库鲁病Ku-rmm、克——雅氏综合症CJD、格斯特曼综合症GSS及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FI。

    临床变化都局限于人和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

    病理研究表明,随着朊病毒的侵入、复制,在神经元树突和细胞本身,尤其是小脑星状细胞和树枝状细胞内发生进行性空泡化,星状细胞胶质增生,灰质中出现海绵状病变。朊病毒病属慢病毒性感染,皆以潜伏期长,病程缓慢,进行性脑功能紊乱,无缓解康复,终至死亡为特征。

  8. 传播途径

    朊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食用动物肉骨粉饲料、牛骨粉汤;医源性感染,如使用脑垂体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和硬脑膜移植、角膜移植、输血等。朊病毒特点是耐受蛋白酶的消化和常规消毒作用,由于它不含核酸,用常规的PCR技术还无法检测出来。朊病毒存在变异和跨种族感染,具有大量的潜在感染来源,主要为牛、羊等反刍动物,未知的潜在宿主可能很广,传播的潜在危险性不明,很难预测和推断。朊病毒可感染多个器官,已知的主要为脑髓,但在潜伏期内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各种组织器官均有感染,且感染多途径,除消化道外,神经系统、血液均可感染,预防难度大,人畜一旦发病,6个月至1年全部死亡,100%的死亡率。

    对于人类而言,朊病毒病的传染有两种方式。

    其一为遗传性的,即人家族性朊病毒传染;

    其二为医源性的,如角膜移植、脑电图电极的植入、不慎使用污染的外科器械以及注射取自人垂体的生长激素等。至于人和动物间是否有传染,尚无定论,这有待于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证实。

    朊毒体似乎在直接与受感染的组织接触时感染性很强。例如,人们可能会因为注射直接来源于人类脑下垂体的生长激素而感染格斯特曼综合症Creutzfeldt-Jakob疾病或变异性克雅氏病nvCJD,或通过脑部外科手术的仪器传染(朊病毒可以幸存于通常为外科器械消毒的高压灭菌器)。通常也认为,食用受感染的动物可以通过积累缓慢地引起疾病,特别是可以引起朊病毒在世代间积累的同类相食或类似的行为,例如太平洋一个小岛上发生的库鲁病。虽然这种风险没有被证明,但是现代农场不接受给反刍动物喂养反刍动物蛋白质粉末就是一个警惕。

朊病毒动物传播史

早在三百年前,人类在绵羊和小山羊中首次发现了感染朊病毒病的患病动物。因患病动物的奇痒难熬,常在粗糙的树干和石头表面不停摩擦,以致身上的毛都被磨脱,而被称为“羊瘙痒症”。该病广泛传播于欧洲和澳洲,潜伏期为18到26个月,患病动物兴奋、丧失协调性、站立不稳、瘙痒、瘫痪直至死亡。后来又相继发现了传染性水貂脑软化病、马鹿和鹿的慢性消瘦病、猫的海绵状脑病等等。经病理性研究表明,这些病都侵犯动物中枢神经系统,随病程进展,在神经元树突和细胞本身,特别是在小脑区星形细胞和树枝状细胞内发生进行性空泡化,星形细胞胶质增生,灰质中出现海绵状病变。这些病均以潜伏期长、病程缓慢、进行性脑功能紊乱、无缓解康复、终至死亡为主要特征。成为人类关注焦点的家畜朊病毒当推1996年春天英国蔓延的“疯牛病”,它不仅引起英国一场空前的经济和政治动荡,而且也波及了整个欧洲,加上法国克罗伊茨菲尔德—雅各布氏症(简称克雅氏病,人类的一种朊病毒病)患者增多,人们很自然与食用来自英国的进口牛肉相联系,因而引起极大恐慌。尽管后来找出了法国克雅氏综合症的主要原因是医源性传染,但其它一些例证却又排除不了疯牛病与人类朊病毒病的关联性。

朊病毒动物致病

由于朊蛋白分子(PrPc)本身不能致病,而必须发生空间结构上的变化转化为朊病毒(PrPsc)才会损害神经元。这一变化恰恰是朊病毒胁迫所致的。即一个致病分子先与一个正常分子结合,在致病分子的作用下,正常分子转变为致病分子,然后这两个致病分子分别与两个正常分子结合,再使后者转变为致病分子。周而复始,通过多米诺效应倍增致病。由此可见,致病的基本条件有二,一是具有朊病毒,二是具有朊病毒蛋白。

动物实验证明,接种朊病毒可使动物患病。应用基因操作方法去除朊病毒基因的小鼠,即使导入朊病毒也不会感染。

朊病毒传染给人

人类格斯特曼综合症和致死性的家族性失眠症已被确定是由于编码该蛋白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因此具有遗传性,这些突变致使所编码的蛋白质结构不稳定,易于转变为朊病毒。已鉴定到数十个传播的家族。克雅氏综合症中10~15%由基因突变所致,现已鉴定到百来个传播的家族。库鲁病则被确定为传染性的疾病。

疯牛病也在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食用被疯牛病污染了的牛肉、牛脊髓的人,就有可能染疯牛病。其典型临床症状为出现痴呆或者精神错乱,视觉模糊,平衡障碍,肌肉收缩等。严重时病人最终会因为精神错乱而死亡。

朊病毒预防

由于朊病毒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只能积极预防。其方法主要有:

①消灭已知的感染牲口,对病人进行适当的隔离;

②禁止食用污染的食物,对神经外科的操作及器械进行消毒要严格规范化,对角膜及硬脑膜的移植要排除供者患病的可能;

③对有家庭性疾病的家属更应注意防止其接触该病。

朊病毒假说

1982年,普鲁宰纳提出的朊病毒致病的“蛋白质构象致病假说”,以后魏斯曼等人对其逐步完善。其要点如下:

①朊病毒蛋白有两种构象:细胞型(正常型PrPc)和搔痒型(致病型PrPsc)。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空间构象上的差异。PrPc仅存在α螺旋,而PrPsc有多个β折叠存在,后者溶解度低,且抗蛋白酶解;

②Prpsc可胁迫PrPc转化为Prpsc,实现自我复制,并产生病理效应;

③基因突变可导致细胞型PrPc中的α螺旋结构不稳定,至一定量时产生自发性转化,β片层增加,最终变为Prpsc型,并通过多米诺效应倍增致病。

从这一假说我们可以知道:

1 朊病毒是蛋白质,没有通常我们认为是遗传物质的DNA、RNA等成分;

2 与朊病毒相对应的是具有正常功能的蛋白质,即朊病毒是正常功能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变异所形成。

由于朊病毒并没有属于自己的遗传信息,那么它遗传信息的必然来源于他的“宿主”的细胞核。因此,朊病毒其实是“宿主”自身的遗传信息编码所形成的。编码朊病毒的遗传信息,至少在细胞核的染色体基因中是相同的,只是在多肽链形成后,还要经过一系列的修饰过程,一种可能是这些修饰过程中的一些过程出现错误,导致正常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变异为异常的结构。第二种可能是这一修饰过程也没有出现错误,而是在正常的蛋白质形成后,由于外界因素导致了正常蛋白质的变异,使之成为所谓的“朊病毒”。

所以我们可以把“朊病毒”定义为动物(包括人类)细胞在正常的蛋白质的生成过程中,或正常的蛋白质生成后,由于某一异常因素,而导致了蛋白质空间结构变异所形成的。

从“朊病毒”的本质来看,它是空间构型改变的正常蛋白质,是正常蛋白质变性所致。

动物体内的蛋白质种类非常的多,功能也有很大的差别,每一种蛋白质的变性都会导致其原有功能的丧失或减弱。由于神经系统的脆弱性,其某一蛋白质组织的变性就可以造成整个系统很大的损坏,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1965年,布赖恩科克斯博士Brian Cox在酵母中发现了一种只有蛋白质参与的奇怪的遗传,他们把它称为[PSI+]因素([PSI+]element)。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里德维克尼博士Reed Wickner提出假说,认为[PSI+]和另一个遗传因子[Ure3]都是朊病毒,很快他们注意到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又称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 one Hsp70,Hsp104等可以调控[PSI+]的形成。随后几个实验室的研究显示出了氨基酸序列如何影响PSI蛋白质Sup35p在它的朊病毒和非朊病毒状态间转化。芝加哥大学的Susan Lindquist博士认为,朊病毒转换在某种情况可能是有利的,这使得它们在进化中得以保留。

朊病毒研究进展

对朊病毒的研究侧重两个方面。

其一,朊病病毒本身的分子结构、遗传机制、增殖方式、传递的种间屏障、毒株的多样性等

其二,朊病病毒的致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等。其中对有些问题已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如测定了一些朊病毒蛋白分子结构,建立了分子模型;测定了PrP基因的结构及编码蛋白的序列,并比较了人、仓鼠、小鼠、绵羊、牛、水貂之间PrP的同源性均高于80%;已测定的25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PrP序列的同源性为92.9%~99.6%;建立了朊病毒的疾病谱;1994年又发现了新型克一雅氏综合症(vCJD);1997年WHO TSEs专家会议提出了各种人朊病毒的诊断标准,诊断方法也时有报道,如生物测定法、单克隆抗体法等;2000年2月,美国政府宣布,在用老鼠做实验后发现,环四吡咯(cyclic tetrapyrrole)可用于治疗和预防“疯牛病”及相关疾病。

尽管朊病毒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例如,朊病毒一个感染单位是许多PrPsc分子的聚合物还是若干个PrPsc分子混合物中为数不多的某种特殊分子;PrPc和PrPsc的精确结构及其在转变中产生的结构变化;体外试验产生的PrPc有无感染性;毒株多样性形成的机制;PrP的生理机能;朊病毒进入脑的通路和其与脑病变的关系;朊病毒病的诊断标准、防治药物、流行趋势预测等。

朊病毒研究两获殊荣

有关朊病毒的研究在过去的20世纪诺贝尔奖中曾分别于1976年和1997年两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世纪50年代初,居住在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原的一个叫Fore的部落还处在原始社会,他们一直沿袭着一种宗教性食尸习惯,若干年后(一般5~30年)食尸者中不少人会出现震颤病最终发展成失语直至完全不能运动,不出一年被染者全部死亡。这种现代医学所说的震颤病,当地土语称之为“Kuru”。Fore部落原有160个村落、35000人,疾病流行期间80%的人皆患此病,整个民族陷入危亡。50年代后期,在世界卫生组织和澳大利亚政府的干预下禁止了这种人吃人的陋习,发病率逐渐下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Gajdusek和Gibbs与澳大利亚Zigas等人合作共同研究这种震颤性疾病,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实震颤病与羊瘙痒症、人早老性痴呆属于同一病原感染,Gajdusek由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之后,各国科学家在震颤病方面又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震颤病是一种神经系统慢性退化性疾病,其病理变化与动物的海绵状脑病很相似,并成功地构建了动物模型。

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病学专家Stanley B Prusiner等提出,朊病毒是一种传染性蛋白质颗粒,不含有核酸,Prusiner凭借对朊病毒的研究获得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朊病毒新闻报道

2023年12月23日,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报道,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一具鹿的尸体11月检测出一种高传染性朊病毒呈阳性,一些科学家对此提出担忧,称这种致命脑部疾病病毒可能会传染给人类。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表示,黄石国家公园发现的这种朊病毒会导致鹿的体重减轻、跌倒,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