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网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查字网为您提供包括汉字源流、汉字字源、字形演变等查询,收录词语超过40万条,提供汉语词组解释、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造句等内容。
欢迎您使用查字网汉字字源字典查询汉字流源、字源字义及字源演变,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字源网字典,以便为您提供更好地帮助和服务。
查字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
词语宗教精神拆分为汉字:
宗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宗字字源来历,宗字演变
家族的上辈,民族的祖先:祖~。~庙。~祠。家族:~法(封建社会以家族为中心,按制统远近区别亲疏的制度)。~族。~室(帝王的宗族)。~兄。派别:~派。禅~(佛教的一派)。主要的目的和意图:~旨。开~明义。尊奉:~仰。为众人所师法的人物:~师。……
教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教字字源来历,教字演变
1. 教 [jiào]2. 教 [jiāo]教 [jiào]指导,训诲:~习。~头。~正。~师。~导。管~。请~。~学相长。因材施~。使,令:风能~船走。指“宗教”:~士。~主。~皇。~堂。姓。教 [jiāo]传授:~课。你~给我做。……
精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精字字源来历,精字演变
上好的白米:“食不厌~”。细密的,与“粗”相对:~密。~细。~确。~制。~读。~选。~心。~研。~雕细镂。聪明,思想周密:~悍。~敏。~明。物质中最纯粹的部分,提炼出来的东西:~华。~英。~神(a.指人主观世界,包括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
神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神字字源来历,神字演变
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仙。~怪。~主。~社。~农。~甫。~权。鬼使~差。不可思议的,特别希奇的:~秘。~奇。~异。~话。~机妙算。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勇。~医。~通。~圣。~速。心思,心力,注意力:劳~。凝……
查询词语:宗教精神
汉语拼音:zōng jiào jīng shén
宗教精神并非仅是指虔诚信仰宗教,而是面对生命的一种态度。它是一种深刻的精神,寄托着人类对精神奥秘的理解和对理性自由的固执追求。宗教精神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神、对神的精神身心交融、不分你我的理解,也是神化人的精神,即将人的精神本质置于一种无限的、自由的状态中,体会到精神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力。
Located in the door at the top of the arch part of the story of God engraved in to the visitors spread the spirit of religion.
位于大门上方的这个拱形部分刻满了神的故事,向来访者传播宗教精神。
This regular triangle is an equilateral triangle which consists of three elements of the spirit of science, humanity and religion.
这个正三角形是含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宗教精神三种因素的等边三角形。
Though poor, she touched the world with her religious spirit. Another example is Chengyen, a senior Buddhist nun in Taiwan.
她在财富上一无所有,但她的宗教精神感动了整个世界。
Try to start a save road through humanitarianism and religion spirit, and sink a free road by individual struggle.
企图通过人道主义与宗教精神开辟一条拯救之道,也试图以个人抗争寻求自由之路。
A leading American religious thinker of that time called Doctor Spock "the father of permissiveness . "
当时的一位美国宗教精神领袖称斯博克医生为“放纵一代之父”。
But the data also does not specifically eliminate the notion that there is a religious or spiritual or divine presence in the world.
Newberg说,“但是这些数据也没有特别排除这种观念:世界上有宗教、精神化和神圣的存在。”
Genius of Christianity or Genius of Chivalry?
基督宗教精神还是骑士精神?
A religious spirit was at work.
是一种宗教精神在起作用。
who would be concerned with the whole of human life, who would be gentle, unaggressive and so would be truly religious entities.
他们关心的将是整个人类的生活;他们将是和善的,不带攻击性的,也因此是真正具有宗教精神的。
宗教精神,大体脱离不了两个基本维度:一是超验意义的终极诉求;二是经验意义的人间关怀。它以宗教性体验为基础,以对神的终极皈依为价值核心。大体就是人类对“超凡力量”的尊敬和信赖。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尊敬和信赖,是因为在人类思维中,不管是过去、现在、将来,抑或现代科学是如何地高速地向前发展,但是有两个问题是根本无法解决的。那就是人死后会如何呢?人的认知为什么会有局限性呢?“只要人们还有一些不能从思想上解释和解决的问题, 就难免会有宗教信仰现象”对于未知的恐惧,使人们诉求于宗教,在宗教中得到心灵的宽慰。一方面是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使今世幸福;或者是希望得到救赎,追求死后或来世的幸福。
如果把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宗教都称为中国宗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宗教应该是不计其数的。而这里要谈的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宗教,主要是汉以后广为流传的佛道二教。
中国历史上不缺乏宗教,但是却从未形成自己的主流宗教,宗教精神一直隐没在人文精神之中。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直处在主导的地位。虽然儒家文化从孔子开始对天命将信将疑,孟子提倡尽心知性知天, 强化了天命的因素, 到宋明理学提出一套“存天理, 灭人欲”的思想体系, 把儒家文化演变成一种准宗教。但是它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关怀下的宗教精神,而且也正是因为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使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必须与它融合,符合它的伦理道德观念,才能得以生存下去。在某个层面上来说中国人是没有宗教情怀的,中国的人文精神并不反对宗教,有着包容性,但是是在此种宗教精神不违背它根本原则的基础上。
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但是自其传入中国后,受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渐渐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应该是从它传入之初,中国人就已经用自身传统的观念去理解和接受佛教。《四十二章经》序载:“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到者,号曰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仿佛佛教也成了神仙方术的一种,释迦牟尼被描写成了能分身变化的神仙。原始佛教理论的核心应该就是“苦”,“人生皆苦”、“一切皆苦”,人最终就是为了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所以原始佛教注重的是个人的解脱,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传入中国之后,逐渐由注重个人解脱发展为强调“慈悲普渡”。
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这个时期的佛教学说,大体都是一种佛性理论,但其思想内容却出现了一种倾向,即注重心性。也就是说把佛性心性化。此时期出现的佛教诸宗派,大多另辟蹊径,自造家风。天台宗以“性具善恶”的佛性理论和止观并重的修行方法,一改佛教关于佛性至善的传统说法和“南义北禅”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佛教宗派。华严宗以“圆融无碍”的理论为法宝,调和了中土佛教史上“众生有性”与“一分无性”的尖锐对立,使它们各得其所;而作为中土佛教之代表的禅宗,更是全抛印度佛教源头而直探心海,由超佛之祖师禅发展到越祖之分灯禅,完全改变了传统佛教的面貌。佛教本该是一种出世的宗教,追求的是死后能往生西方极乐,摆脱轮回之苦。可是本土化了的禅宗以“见性成佛”为简单法门,追求以人为本位,注重现世的生命享受,是一种重生主义。使原本主张“四大皆空”的佛教为了在这片世俗的土壤中扎根,掺入了“忠孝”之类的宗法内容。
牟钟鉴先生认为道教精神是一种风格、态度、气象,它是无形的,又是实在的,它渗透在道教的教义、感情、行为和文化中,又进而影响到广大社会人群。
长生久视、全性葆真应该是道教最重要的宗教精神。从历史渊源说,道教是从古代的鬼魂崇拜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仅仅是鬼魂崇拜,而是掺杂了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和黄老道术而成的。虽然中国道教源远流长、派别繁多,但作为道教,又有着共同的宗教精神。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道”从经典的《老子》五千文而来。如果着重从宗教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老子所讲的“道”,它则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同时又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就连道教信奉的最高神“三清”也是“道”的人格化。道教的最终目标就是得道成仙。《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也就是说通过修道,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就可以成为神仙。道教所说的神仙,不但指灵魂常在,而且指肉体永生。像佛教认为人经由“三学”、“六度”,可以超脱生死轮回,进入无生无死的涅槃境界,实际上仍然是精神的长存,形体无法永驻,也不值得保留。道教与众不同,它最恶死重生,以此世生命为至贵,相信通过炼养,不仅精神生命可以升华,生理生命亦可以脱胎换骨、永固不坏。
中国传统宗教是包容的,虽然任何宗教为维护自身传统和地位起见,都有不同程度的排它性,但是他们的主流意识只是要维护中华传统的主位性。唐宋以降,佛道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凡高道皆精佛学,僧家亦熟道义,互相吸收营养,充实教义,愈加成熟。
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M](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胡青善.《论文学形式的宗教精神》[J].
[3]蔡德贵.《人类三种基本精神的和谐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06期.
[4]李云华.《民间信仰与宗教》[J],《中国宗教》,2004年09期。
[5]牟钟鉴.《道教精神略论》[J].
[6]《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第1984.
[7]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004年版.
(本文转载自:《魅力中国》2009年11月(上),作者: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