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科学精神热度:25

词语科学精神拆分为汉字:

科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科字字源来历,科字演变

动植物的分类单位:狮子属于猫~。槐树是豆~。机关内部组织的划分:~室。财务~。学术或专业的类别:~目。学~。文~。外~。古代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举。~甲。~第。登~。判定(刑罚):~处(chù)。~罚。古典戏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

学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学字字源来历,学字演变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校”)。~院。~府。中~。大~。上~。掌握的知识:~问……

精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精字字源来历,精字演变

上好的白米:“食不厌~”。细密的,与“粗”相对:~密。~细。~确。~制。~读。~选。~心。~研。~雕细镂。聪明,思想周密:~悍。~敏。~明。物质中最纯粹的部分,提炼出来的东西:~华。~英。~神(a.指人主观世界,包括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

神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神字字源来历,神字演变

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仙。~怪。~主。~社。~农。~甫。~权。鬼使~差。不可思议的,特别希奇的:~秘。~奇。~异。~话。~机妙算。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勇。~医。~通。~圣。~速。心思,心力,注意力:劳~。凝……

 

查询词语:科学精神

汉语拼音:kē xué jīng shén

词语科学精神基本解释

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科学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自然科学发展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集中表现在:主张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发展的动力;重视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为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倡导科学无国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不承认终极真理;主张科学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不迷信权威;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

词语科学精神在线造句

  1. 无论如何,伪造数据背叛了高尚的科学精神,是一种罪恶。

  2. 本文指出,科学精神的缺失及其培养,是当今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此外,对于除了自然科学之外的所有方法都没有耐心的话,也是识别研究是否具有科学精神的最基本的东西。

  4. 而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们“科学精神”,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情。

  5. 自然主义试图将科学精神浓缩为一种哲学理论。

  6. 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科学意识,培养科学精神

  7. 这个正三角形是含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宗教精神三种因素的等边三角形。

  8. 拳击文化是以科学精神为核心,体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自由竞争的特点等。

  9.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0. 学术越轨是学术人员或学术管理组织违背科学规范、学术制度和背离科学精神的行为。

  11. 没有学科研究的领域研究容易产生肤浅的交叉科学,有悖科学精神

  12. 此情景唤起了叔叔身上的科学精神,他要到近处看个究竟。

  13. 一看到这种情景,我叔叔身上的科学精神被唤醒了,他要到那座火山去看个究竟。

  14. 科学精神不仅仅存在于自然科学,在数学、历史学、哲学等其他科学中同样存在。

  15. 着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上加以关注。

  16. 科学精神是人类对抗一切迷信无知和伪科学的最有效的思想武器。

  17. 例外情况就是因为其太过保守和传统,并不重视科学精神

  18. 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

  19. 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

  20. 概述了他的理性、求实、怀疑、创新、协作、宽容和献身的科学精神

  21. 在工作中常体现独立思维能力和实干的科学精神

  22. 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融合是社会化医学行为的内在要求。

  23. 同时指出,科学精神是科学活的灵魂,是科学的内在品质。

  24. 第五部分,针对中国科学精神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针对性措施。

  25. 笔者认为,期刊编辑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本职工作。

  26. 科学是发现真理,精神就是传播真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这些为人熟知的词汇,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时代风貌。

  27. 提倡遗体捐献,实质是在提倡一种奉献精神和科学精神

  28. 找回道学真义和科学精神是人类世界必然的要求。

  29. 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

  30.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根、同源,却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疏离。

  31. 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和科学精神本身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的内涵。

  32. 面对我国科学精神的缺失状况,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33. 所有人员都算在内,这个项目将吸引10位教授以及他们的研究团队参与,研究领域涵盖神经科学、精神病学、大脑模拟专业,甚至包括半导体专业。

  34. 他们是有一群懂得科学精神的人组成,而这个精神就是有目的性的探险。

  35. 科学精神是动物福利法的基础,人文精神是动物福利法的灵魂。

  36. 有些教条的自然主义成为科学精神道路上又一个敌人。

  37. 第八条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精神,反对和抵制伪科学。

  38. 很不幸,这种有益的科学精神并未在经济学领域出现。在经济学领域里,观点僵化成了教条。

  39.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40. 杜威“科学精神”之评述

  41. 作为乐观,新的兴趣,学习科学精神是以坚定。

  42. 论杜威哲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

  43. 科学精神是发展的支柱、腾飞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

  44. 这涉及如何理解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

  45. 在无机化学的讲授中,还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

  46. 反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对人们清晰厘定科学发展规律、正确理解科学精神本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7.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48. 在古希腊,自然哲学研究诞生了科学精神,逻辑和理性由此产生。

  49. 从一个问卷调查中分析中国青少年科学精神教育的现状

  50. 科学精神与怀疑论--世界未知现象探索理论座谈会摘要

  51. 不能忽视的力量--论在社会突发事件处理中的科学精神

  52. 体育学研究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整合的探讨

  53. 科学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基础

  54.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状调查与分析

  55. 普及科普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精神

  56.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57. 在科学与人文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研讨会综述

  58. 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

  59. 必须重视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

  60.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科学精神发展的历史趋势

  61. 科学普及;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大众传媒;

  62. 教育创新应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63. 科学精神看生死观,感受不到生命的美丽,也感受不到生命的神秘。

  64. 论当代中小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策略

  65. 从电解制碱百年史看科学精神与技术素养

  66.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消解与重构

  67. 科学精神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

  68. 当代教师口语应当具有以下待征:心态好-富含人文情感和科学精神

  69. 当代中国文化中科学精神的缺失与重构

  70. 略论图书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构建

  71. 可持续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

  72.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典范--竺可桢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73. 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缺失及其重建

  74. 转型时期大学生人文、科学精神缺失及其对策

  75. 新课改中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整合全人教育探析

  76. 大学教育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77.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现状的实证分析

  78. 浅析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缺失之原因

  79. 科学精神的系统学特征探析

  80. 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同补性教育

词语科学精神百科解释:

科学精神基本概念

强调理性与实证性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探索与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活力。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叫科学精神。还要有创新精神。

有坚持力、不怕困难、不辞辛劳、勇于创新的精神。

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性精神,基本概括为:

(一)批判和怀疑精神

(二)创造和探索的精神

(三)实践和探索的精神

(四)平权和团队的精神

(五)奉献和人文的精神

科学精神追求体现

人类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体现在诸多方面,非严格的说来它可以包含以下内容:

  1. 理性精神

    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2. 实证精神

    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 求实精神

    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4. 可重复和可检验

    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研究规律并用于改造客观的知识。研究客观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就必然出现的事情)就应具备可重复、可检验原则。因此掌握规律就可以预测和改造客观事物。例如:经济学就应该研究物质交换的本质规律,而不是经济现象。

  5. 求真精神

    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须勇于维护真理,反对权威、独断、虚伪和谬误。

  6. 探索精神

    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7. 创新改革精神

    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同时,话语拓展之下也具有以下特点:

    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

    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

    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8. 协作精神

    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9. 民主精神

    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10. 开放精神

    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11. 实践精神

    离开实践,科学毫无意义和真实性。

  12. 批评精神

    要勇于质疑传统、权威,坚持真理,敢于向其挑战。

科学精神相关名言

1.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英国)

2.“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中国)

3.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诺贝尔(瑞典)

4.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英国)

5.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英国)

6.科学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周海中(中国)

7.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李四光(中国)

8.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法国)

9.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爱因斯坦(美国)

10.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波兰)

11.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牛顿(英国)

1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中国)

13.一个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巴斯德 (法国)

14.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富兰克林(美国)

15.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爱迪生(美国)

16.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爱迪生(美国)

17.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 (美国)

18.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 (意大利)

19.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 (俄国)

20.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戴维 (英国)

21.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戴维 (英国)

22.人借助于科学,就可以纠正自然界的缺陷。---梅契尼科夫(俄国)

23.尊重而不迷信权威,追求而不独占真理。---周海中(中国)

24.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希腊)

25.热爱科学就是热爱真理,因此,诚实是科学家的主要美德。——费尔巴哈(德国)

科学精神语义分析

最常用的词汇也许是我们并不了解的词汇,如“社会主义”、“文化”、“科学”、“民主”、“因特网”,还有“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把它译成英文,如何翻译?它与人文精神是什么关系?的确,人们把它挂在嘴边,但追问下去,能说出逻辑上自洽的几条来并不容易。或者说,不讲逻辑地罗列一堆品质很容易,张口就来,但那无助于问题的讨论。

过去我在《科学真理与科学规范》中也谈到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简单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不求实就不是科学,不创新科学就不会发展。怀疑精神与宽容精神是派生出来的,而且两者不可偏废。单纯怀疑和单纯宽容都是不足取的,而且容易引向邪门歪道。”(《科学与无神论》2000年3期,写于1997年)经过一段反思,我应更正上述说法。上述说法的优点是把怀疑与宽容联系起来讲,强调不能只讲一方面。不令人满意的方面很多,主要有:1)引入了“是”、“真理”这样更不好定义的词语。现在看似不必要,因为我们讲科学应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2)只讲求是,没有讲逻辑上的自洽问题,就说不清理论选择方面的许多问题。3)“创新”没必要单独提出来,它不是科学的核心属性。4)宽容与怀疑也如此,都不要引入。但可作推导出来的二级或者三级性质加以适当的表述,人文精神也讲这些。两者必须结合起来谈,不能只讲一面。另外怀疑也不是什么都怀疑,而是有条理的怀疑。按我现在的理解,对于科学精神只提两个方面:逻辑自洽与经验证据,下文有详述。

1.“科学精神”若作为一个主谓词组,相当于说科学这东西挺时髦、精神焕发,好比问“那人还活着吗?”答曰:“还精神着呢!”原则上可以这样理解,但好像现实中人们并不经常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科学精神”。做一假设,如果真作主谓词组理解,这个陈述是否正确呢?答案是:1)在口头上、在宣传报道中是正确的,至少在当代中国如此;2)在实际社会当中并不正确。在过去,科学不发达,社会也不认可萌芽中的科学,所以精神不起来。在现代中国,科学只是一个口头禅,中国社会远未接受科学观念,我们的传统文化好象与科学格格不入。虽经一个世纪的冲击,中国主流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距甚远,倒是其反面长盛不衰。

2.作为偏正词组理解,“科学精神”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科学的精神”,一种是“科学之精神”。前一种若译成英文,科学一词用的是形容词scientific;后一种若译成英文修饰语为of science。这种情况在上一世纪,曾发生在“科学哲学”这一名词身上。当时有scientific philosophy和philosophy of science两种不同的理解,其间差别很大,学过“科学哲学”的都明白这一点。至于主词“精神”,译成英文也有许多不同的选择,而每一种选择含义差别也很大。据说,英文好像根本没有与中文相对应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叫法。调查表明,英文中经常使用scientific spirit和spirit of science(详见文后的附件)。

2.1 对于“科学的精神”,还有“不科学的精神”吗?似乎也可以这样说。果如此,潜台词似乎是科学成了一种标准,“科学的”相当于“正确的”、“高尚的”,当然逻辑上也可以反过来:“科学的”相当于“错误的”、“低级的”。但这一种理解少见,至少在中国如此。只有在某些敢于批判科学之霸权的反科学者眼里、部分哲人眼里,才可能作后一种理解,只是可能,也未必真如此。

2.2 对于“科学之精神”,讲的是关于科学活动、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相对于科学本身,它是二阶的。相当于气质、境界、规范、观念等。这恐怕是人们最常用的理解方式。果如此,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的“四规范”说就派上了用场,指的是普适性(Universalism),“共有性”(“Communism”,引号是默顿特别加上的),去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组织的怀疑(Organized Skepticism)。这四条作为规范(normative)结构下的科学气质(the ethos of science)由默顿于1942年提出,影响巨大。后来不断有人“添砖加瓦”,于是由四条变成了许多条。重要的还不是正向的发展,而是反向的反对默顿的观点,最近20年,好像反对声音压过了赞成声音。要发展,当然要突破默顿的范式,但积累起来,各种发展的总效应是,越来越远离默顿当年的语境,问题本身发生了变化。欲了解默顿的原始想法,可参考他的文集《科学社会学》第三部分,有三篇文章,英文版为223-278页。

加一点个人评论。我认为默顿讲的规范结构,是一种理想,并不代表实际的科学真的如此。他讲的四条都是“理想类型”,表示“应当”如此,而非实际总如此。批评者多以实际的科学运行状况批评默顿,这对默顿有失公正。即使在现实与科学史中找到诸多反例,默顿规范仍然可以成立,仍然有价值。

现在的问题是,默顿的四条是否足以代表我们所说的科学之精神?另外有没有多余的?用逻辑语言讲就是,这四条对于科学之精神是充分的还是必要的,是充要的,还是既不充分的也不必要的?遗憾的是,虽然这是严肃讨论最容易想到的提问,但对许多人文社会问题,这一提问要求太严格了。比如陈嘉映先生提出“哲学就是论证”(后来改成“哲学是关于论证的”),根本经受不住充要性的考问。若真严格考虑,结果只能是,“论证”对于哲学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理由是,许多哲学根本不讲论证,但确实是哲学,于是“论证”对于哲学不是必要的;讲“论证”的未必都是哲学,科学讲论证,数学和逻辑更讲论证,都不能笼统说成是哲学,于是“论证”对于哲学不是充分的。那么陈老师的命题是否就无意义了呢?非也。只是说他的命题经不起严格的语义分析,不是LC(字面正确)的。但在其它意义上,该命题仍然有重要意义,它等于呼吁讲哲学时要多些论证,这对当前许多只重结论不关心论证过程的所谓哲学,确实是一种有价值的批评。回来看默顿四条,严格说,它对于科学之精神也只能是既非必要也非充分的。这是一个基本认识。有了这一认识,在四条基础上加一条减一条,或者换一条,可能关系都不大。原因是原来的条条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3.根据以上考虑,我提出个人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当然,这时指的是“科学之精神”。

3.1 科学精神是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运行等过程当中抽象出来的关于科学本性、科学方法论的一般性描述。由于是抽象出来的,某种意义上它必然带有规范性质,而非代表实际的情况。但是规范与实际之间需要协调。规范与实际差太多,也就不成为规范。实际情况是多样性的,作为一种一般性的规范不可能照顾到各种可能的实际情况,于是规范与实际总是有距离的。

3.2 科学精神是对科学知识体系、科学探索活动、科学程序的基本界定,于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是:1)追求逻辑上自洽,即追求知识的统一性、兼容性。新东西试图成为科学必须先努力做到与现有的知识体系兼容,当发现实在不行时,才能着手突破旧体系。创新要被认可,必须努力做到向下兼容。在这种意义上,科学并不宽容。如果很宽容的话,科学的体系就乱了,逻辑上很不自洽,科学也就不成为科学了。不过,在具体掌握上,有很大灵活性,自洽也只是个相对概念,不可能严格达到逻辑学意义上的“相容性”(一致性)。但是,当今所有自然科学的确是相对统一的,各学科虽有所侧重,层次也不一样,但研究方法、知识构成、解释方式都有相通之处。人类社会中,其他声称的知识都没有做到自然科学这种高度的统一性(并不是完全统一,将来也不太可能全统一)。2)寻求可重复的经验证据。现代科学是经验科学,要求所有理论都要付诸实践的不断检验,理论只有获得足够多的经验证据,才能被认可。特别地,证据应当是尽可能可重复的,不因时空位置变化、实验主体变化而不同。当然,实际情况也很复杂,特别是证据有不同的质量,不能单纯以数量为标准。还有个逻辑上的困难,经验都是个别的,但理论命题都是全称的或者近似全称的,经验对于理论的支持永远是不充分的。于是科学总是可错的,或者叫原则上可证伪的。永远不可能出错的理论绝对不是科学。关于可重复性,具体情况也是复杂的,有些领域(如地质历史、物种进化和天文学)不可能做可重复的试验,需要用其它的各种对比方法(如有时用空间代替时间,通过空间的并存性推断时间上的演化序列)。伪科学常常不否认经验证据,但不强调可重复性或者可对比性,许多伪科学证据用双盲法就可揭穿,当然还有许多别的方法。许多人说伪科学是不好区分的,这是极大的误解。我不敢说所有伪科学都好区分,至少80%以上的伪科学用上述两条一试就能区分出来,当然还有其他办法。

除了这两条外是否还可以加上一些别的?这我不反对,但我个人认为这两条基本上就足够了。要加上的一些条条原则上可从这两条演绎出来。而上述两条是最基本的,不可能从别的条条中推论出来(当然,可以有循环定义的情况,正如在实数理论中对于“确界”等等的处理)。我不敢说这两条是充分的,但却是必要的。这两条无非是逻辑与经验,20世纪的科学哲学中一个学派就叫“逻辑经验主义”,我认为它较好地抓住了科学的实质。虽然今日逻辑经验主义好像已被批判得体无完肤,我却从不这样认为。许多人对逻辑经验主义作了片面的理解,歪曲了那些大师的本意。他们的批判发展了科学哲学,创立了新的学派(已经不限于科学哲学),但这并不等于原来的逻辑经验主义不重要,更不等于逻辑经验主义错了。相比起来,逻辑经验主义对科学做出了最本质的刻划,它也是一种规范,并不代表实际情况,以科学史案例或者当代科学中的某些情况来反驳逻辑经验主义,没有力量。当然,我回避了一个重要问题:规范是怎么来的?简单说是归纳来的、抽象出来的。深入讲很复杂。我还讲不清楚。

3.3 人们立即会问:怀疑、批判、求实、创新、奉献等等是不是也要加入科学精神之中?回答是:不必。“有条理的怀疑”是一种好的品质,对于任何学术研究都是重要的,但它可以从前面的两条中推论出来。要讲究逻辑自洽、要提供经验证据,必然要求有条理的怀疑。特别要指出,单纯讲“怀疑”,并不具有什么价值,可能很糟糕。怀疑一切更是有毛病。“批判”也一样。有意义的批判必须讲道理(逻辑上自洽)并且要提供证据(第二条),否则批判与谩骂无法区分。“求实”或者实事求是,是讲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由第二条可以推论出来。“创新”并不是科学特有的品质,伪科学、胡说、歪理邪说可能比科学更具创新性,但与科学没有任何联系。科学虽然讲创新,没有创新科学就无法发展,但它仍然不是科学的最本质属性,因为没有创新原来是科学的东西,仍然还是科学,创新本身不是科学的本质规定性。创新对于中国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也不能因此而把它算做科学精神之一条。科学必须是向下兼容,因而其创新性必然受到很强的限制,不能胡来。所有创新都不能违反基本的自然定律,于是科学创新是非常困难的。当然愈是困难它愈有价值。至于“奉献”,更不能算在科学精神之中,因为别的什么东西更讲奉献,如宗教。要做好科学,当然要专心,要热爱科学,但奉献只是一种外在性的东西。总之,对于厘定科学精神,我持一种简单的观点,即尽可能不要把更多非本质性的东西硬拉到科学精神之中,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4.谈科学精神不能不提人文精神。在中国这两者是在相对的情况下提出并对比的。上面之所以把科学精神作较窄的理解,也是为了与人文精神对照。科学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很重要,但决不是全部。科学对世界、人生有一定的解释权,但不是全部,至少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太可能(保守的估计)。简单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从一个母体中诞生的,都与文艺复兴有关,它们两者是伙伴而非敌人。但后来,随着学科的大发展、大分化,科学与人文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某些方面这两条道路发生了一定冲突(许多还是一致的)。于是才有了两者高低的讨论,才有呼唤一种精神反对另一种精神的声调。但是如果细致观察会发现,反对另一方时,人们并不是先将对方作一个较好的界定,而常常是任意歪曲对方,给对方安上莫须有的罪名,然后再加以批判。这虽是学术争论惯用的伎俩,但在讨论这两种精神时此伎俩表现得尤其突出。

5.什么是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强调人之为人的尊严,人只能是目的而非手段。具体讲人文精神也有两条:1)人生而平等(现实中绝对不是这样),应当努力捍卫个体或者少数派生存的多样性和价值观的多样性。多样性的个体或少数派构成了人类群体,并保证了人类社会文化的丰富性。这一条意味着自由高于民主。个体的丰富性才保证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健康发展。2)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保证人的肉体与精神的自然生存至关重要。这一条意味着,杀人或者致人不能思想,是最大的犯罪。人文精神还可以加上许多条,我想到只是这两条最重要。

这样规定,是有意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重叠的部分都去掉了。实际上这两种精神都是正面的,都是人们所需要的。我做上述不成熟的描述,只是尽可能使它们各司其职。作为理想情况,作为一个现代人,要努力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要求做人做事。但它们都是一些规范,现实中很复杂,反例太多了。一些人科学精神强一些,人文精神弱一些;一些人正好相反。也有极端的,科学精神极强,人文精神几乎是零,反之亦然。这在现实中都不难找到典型的例子。大家不妨考虑一下中国的名人,为他们分分类。两者都强的人,不太多,却是应当提倡的,我们教育也应当向这两种精神倾斜。中国传统文化既缺乏科学精神,也缺乏人文精神。不信,可按上述四条对照一下。当然,若不同意我的规定,是另一回事。我不愿参与没有界说的争论。

科学精神三个层次

从结构来看,科学精神具有三个层次:

  1. 认识论层次

    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的逻辑一致性和实践的可检验性等规范,它们直接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构成了全部科学精神的基础;

  2. 社会关系层次

    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揭示的四条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就是这一层次上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

  3. 价值观层次

    科学通过求真,可以达到求美、求善,科学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这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层次。

    科学的伦理精神体现在以理性为基础、以创造为中介的各种关系之中,无论理性精神也好,创造精神也好,其最终表现必然在于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伦理精神便是对相互关系的规范和调节。因此,伦理精神是整个科学精神结构的核心所在,科学精神不仅内蕴伦理精神,而且还外在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由混沌到文明,由弱小到健硕,回顾人类的发展历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共同照亮了人类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