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得气热度:35

词语得气拆分为汉字:

得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得字字源来历,得字演变

1. 得 [dé]2. 得 [děi]3. 得 [de]得 [dé]获取,接受:~到。~失。~益。~空(kòng)。~便。~力。~济。心~。适合:~劲。~当(dàng )。~法。~体。满意:~意。扬扬自~。完成,实现:饭~了。~逞。~志(多……

气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气字字源来历,气字演变

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体。呼吸:没~了。~厥。~促。~息。一~呵成。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候。~温。~象。鼻子闻到的味:~味。臭~。人的精神状态:~概。~节。~魄。~派。~馁。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我了。~恼。~……

 

查询词语:得气

汉语拼音:de qì

词语得气基本解释

得气是一个汉字词语,又称针感,读音是deqi,指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的手法,语出《素问·离合真邪论》(《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称“气至”,义同),即针感(或针响)。

词语得气在线造句

  1.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探讨得气与针刺效应的关系。

  2. 单纯针刺组治疗方法:上述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二十五分钟。

  3. 如果针灸时患者没有“得气”而只是感觉疼痛,那么针灸效果可能不佳。

  4. 然而这次,黄金投资者却对加息表现得气定神闲。

  5. 得气,是针刺过程的一个独特现象。

  6. 针灸医生行针,从而产生一种传到的麻木感,这称为得气

  7. 她爬上山后累得气也喘不过来了。

  8. 让我们这些肥得气都喘不过来的英国人赤身裸体地到处跑吗?

  9. 她生她老师得气,这使我大吃一惊。

  10. 他往气球中充得气太多,结果爆了。

  11. 我跑得气都喘不过来了。

  12. 这让上面的人听到肺不得气炸了。

  13. 不太注重补泻手法,也不一定要求得气

  14. 她要是看见窗户破了准得气炸了。

  15. 这是伟大的,因为我可以周一早上去上班,而不必花时间去得气

  16. 针刺治疗要把握选穴、得气和施术手法三个重要环节

  17. 压力大得气难喘,

词语得气百科解释:

针法名词

在针刺穴位后,经过手法操作或较长时间的留针,使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行针者则觉得针下沉紧;称为得气。这种针感产生的程度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往往和疗效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镇痛效果的好坏有关。得气与否也是针刺麻醉成功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六神推命用语

六神推命中,以日干配合四柱地支,若逢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或墓库之时即谓得气,或称得地,有根。反之,日主与地支的配合逢弱,即为失气,或称失地,无根。

日主失气,为衰弱之表。日主得气,为强盛之征。如某人生于甲寅年、丁卯月、甲子日、甲子时,日主甲木不但得令得势,且与四支的配合分别处在临官、帝旺、沐浴之时,是为得气,此人即为极旺之命。再如某人生于戊申年、庚申月、甲午日、庚午时,日主甲木不仅失时、失势,且与年、月、日、时四支的配合皆处死绝之乡,是为失气,此人即为极弱之命。

得气简介

实际是经络的气血集中在被针灸的穴位处的一种表现。气血在经络中运行,通常按照五十营的方式进行,也就是气血的高潮28分钟出现一次,其他时间处于低潮。当患病的时候则可能在某些经络中打乱这种运行规律,或使气血运行量减少。通过针灸的方法使穴位得到振奋,发挥自我改善功能,使气血向穴位处集聚,穴位出现明显调动和调整经络中的气血运行的能力,这时穴位就处于得气状态。所以得气首先是穴位的振奋。穴位要达到振奋状态,就得有气血的集聚,有了气血的集聚,穴位的感觉和活动能力就会增强。得气一词见于《灵枢·小针解》。它是气至的继续,是守气的依据。

得气标志

得气现象可从以下5个方面体现出来:

①病人的感觉。主要是酸麻胀痛重5种感觉。这5种感觉并非越强越好,要因人因病而异。如身体虚弱长期失眠的病人,神经脆弱,只要略有一点痛胀感即可,多了则起反作用。

②医生的感觉。主要是针下的沉滞感,古人形容是如鱼吞钩,也就是在逐渐向里捻针的时候,突然感到用同样捻针的力量有捻不动或旋转速度减慢的情况,这就是得气的表现。但切忌过分单方向旋转造成肌纤维缠绕,那种沉滞不可取。

③穴位处出现红晕。红晕一般随着得气的过程逐渐出现,范围可大可小,形状多呈不规则的圆形,在出针以后逐渐消失。若是没有得气或得气感不明显,则红晕不出现或颜色很淡。

④出现轻微的滞针现象。主要表现在留针的过程中,针体周围皮肤紧束,略微高出其他部位皮肤,在运针和出针的时候,针下有沉滞感,尤其在出针的时候可以明显看到针体周围的皮肤随着针体上提而高出周围的皮肤,医生手下也会感到拔针时的阻力,但仅表现为拔虽滞而能拔动,与肌肉缠绕针体时出现的拔不动或拔针十分困难的感觉不同。

⑤仪器测定。主要用在科研上。

得气的认识

由于穴位有3层,每一层都可以出现得气感,因此每一个穴位就可以出现3次得气现象。但每一次的得气感不尽相同,得气感与刺中的部位有关。如第一层疼痛感比较明显,第二层酸胀感比较明显,第三层麻重感比较明显。从刺中的内容上来说,刺中外周神经痛感较明显,刺中神经干或神经干附近酸感比较明显,刺中血管刺痛感比较明显,刺中骨头胀痛感比较明显,刺中肌肉出现得气的,则胀重感比较明显。由于穴位中就包含有这些组织,所以这些感觉就可能出现在不同的得气感中,从而形成了理论上的酸麻胀痛重的综合得气感。实际上,不同穴位、不同层次所出现的得气感,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感觉,不一定是5种感觉同时出现。临床上主要以医生本人的感觉为主。若是医生手下有了沉滞感而病人并没有感觉出来(其中也可能有人没有明显得气感觉的)也应认为是得气。有时扎针后没有得气感,而在留针时病人出现得气感也应认为是得气(留针待气而得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病人可能没有得气感,那么可用手法催气,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催气后往往可以得气。

总之,得气感虽然有5种感觉,但其中的任何一种感觉都不是难过感,而是一种舒适感。病人不会产生抗拒心理。但过分捻转、过强刺激、过分疼痛,都不利于得气感的取得和保留,从而影响疗效。尤其在治疗慢性病和内脏病时更是如此。急性病中有些病或痹证因为只需要散气即能取得疗效提插捻转较强不是不可以,但和得气不同。因此,强捻转和得气不是同一种含义。

针刺是不可能出现完全不痛的那种“无痛”。但是针刺穴位的疼痛是可以忍耐的,正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这是因为得气后,穴位中的气血比较充足,针尖游于巷的余地比较大,避让疼痛点的可能性增强,所以能有效地减轻疼痛。若是刺得非常痛,就说明针刺点不在穴位上,说明选穴有问题。当然,针灸医生在针刺时能得神,也能够明显地减轻疼痛,在比较满意的时候也可能出现有感觉、无明显疼痛的情况。有人为了得气,在进针后不停地向一个方向捻转,由于肌肉纤维在针体上缠绕而产生一种滞针感,于是误认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如鱼吞钩。其实如鱼吞钩是针下的一种沉滞感,这种感觉的产生是由于穴位处呈现紧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出现调动和调整气血的力量),而肌肉纤维缠绕不会有紧张的力度,产生不了调动和调整气血的力量,所以应该区分滞针和得气两种完全不同的如鱼吞钩感。也不宜用很大的力度、捻转很大的角度,使病人产生疼痛,以此作为得气感。由于过分的疼痛,经络的气机就会散乱,而与得气的聚气根本不同,也达不到得气的效果。

得气的作用

得气是疗效与预后的标准。针刺得气说明扎针后效果必然好,若不得气,疗效必然差,或者是预后差。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得气是使用针刺手法的基础。但是不得气不等同于没疗效。不得气仅仅是疗效差,而得气虽然可以提高疗效,但针刺手法不对也会影响效果。有些年纪大的病人,机体反应性差,不易得气,但不是不可以扎针,也不能认为此时扎针无用。这时可以选用灸法加以辅助,往往能取得效果。当然机体反应性好,容易得气,效果自然好。若机体敏感,看似非常容易得气,但多是病人自己的感觉,若处理不当,其结果也不一定理想。

得气的条件

养精蓄锐是得气的基础。《灵枢·终始》说:“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也就是通过男女有别,减少接触,使精气不流失,才有得气的基础。耐心用针,反复琢磨各种情况是得气必须经过的阶段。《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之。”说明针刺不得气的时候要用针寻找气机,不要考虑针刺的次数、时间的多少,而得气以后,则马上停止动作,不要再移动针体,否则会失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