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娘炮热度:9

词语娘炮拆分为汉字:

娘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娘字字源来历,娘字演变

母亲:~亲。~家。爹~。对年轻女子的称呼:~子。姑~。娇~。新~。称长一辈或年长的已婚妇女:大~。婶~。……

炮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炮字字源来历,炮字演变

1. 炮 [páo]2. 炮 [bāo]3. 炮 [pào]炮 [páo]烧:~炙。~烙(luò)。~制。炮 [bāo]把物品放在器物上烘烤或焙:把湿衣服搁在热炕上~干。一种烹调方法,在旺火上急炒:~羊肉。炮 [pào]重型武器的一类,有迫……

 

查询词语:娘炮

汉语拼音:niáng páo

词语娘炮基本解释

在古代,“娘”有娘子,即年轻女性之意,并非只是作为母亲的指代词。现今社会,形容一个人很“娘”,则是指男生阴柔,有女孩子气。“炮”在这里是一个隐喻词,是指男性阳具(生殖器)。因此,“娘炮”一词,可直观理解为:原本有“大炮”的男性,却是一个女里女气的样子。

娘炮(Sissy),是个网络流行词,特指生理男性表现出的行为、衣着风格、外表举止、语言表达、兴趣爱好具有典型的女性化特征。与长相好看无关,不能因为男人长得好看而将其称之为娘炮。娘炮也可以指不符合传统男性形象,缺乏阳刚之气,娘娘腔。无论英文或中文,它们都是贬义词、冒犯语。在现实中,人们大多对娘炮持有负面的态度或反应,因而产生了“恐娘症状”(sissyphobia),即对娘炮的厌恶、仇恨、偏见和歧视。

Sissy和Tomboy是不同的,要区分开来。后者指的是男孩似的女孩或男人似的女人,即俗称的“男人婆”。相对而言,社会对Sissy的包容度不高,依然充斥着强烈的贬损和排斥。

词语娘炮在线造句

    1. 部分网络评论用“娘炮”贬低男性化妆行为,反映出对性别气质的狭隘认知。

    2. 当他说想学芭蕾时,竟被同学嘲讽为“娘炮”,这种偏见亟待改变。

    3. 综艺节目恶意剪辑男性嘉宾的温柔举止并打上“娘炮”标签,引发舆论批评。

    4. 心理学研究指出,滥用“娘炮”等词汇可能加剧青少年的身份焦虑。

    5. 历史学者考证,明代文人敷粉簪花的行为若在现代或被称为“娘炮”,可见审美标准具有时代性。

    6. 他用“娘炮”攻击对手的行为,暴露了自身对性别多元化的无知。

    7. 教育部门已出台文件,要求杜绝校园中使用“娘炮”等歧视性语言。

    8. 某品牌因在广告中使用“拒绝娘炮”的营销话术,遭到消费者集体抵制。

    9. 社会学家认为,“娘炮”污名化背后是传统父权制对男性气质的规训。

    10. 纪录片《打破标签》采访了20位曾被称作“娘炮”的男性,展现他们的真实人生。

    11. 他因喜欢粉色衬衫被恶意贴上“娘炮”标签,实则审美偏好无关性别。

    12. 网络暴力者用“娘炮”攻击他人时,暴露的是自身狭隘的性别认知。

    13. “男生学舞蹈就是娘炮”这类言论,本质是对艺术表达的偏见。

    14. 将温柔细腻的男性统称为“娘炮”,是对人性复杂性的粗暴简化。

    15. 某电视剧用“娘炮”作为角色笑点,遭观众批评“宣扬落后观念”。

    16. 用“娘炮”嘲笑他人外形者,往往忽视尊重是文明社会的底线。

    17. 研究报告显示,“娘炮”等词汇滥用与校园霸凌发生率正相关。

    18. 他甩开“娘炮”的污名化标签,公开演讲呼吁打破性别枷锁。

    19. 商家以“拒绝娘炮风”为噱头营销男装,被指煽动性别焦虑。

    20. 把女性化特征等同于“娘炮”,是对两性气质的双重贬低。

词语娘炮百科解释:

历史背景

中国上世纪80年代就曾出现过一批外表俊朗、具有阴柔美的男演员,被戏称“奶油小生”,当时主流媒体对“奶油小生”的鞭挞要远胜于对今日的“娘炮”的批评。“娘炮明星”与“奶油小生”不同之处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亚文化的盛行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自古以来讲究的就是男子阳刚、女子阴柔,在中国多数人心中依然认同男性是一个肩负国家重任的硬汉形象,家长的教育也是一如既往地强调:男儿有泪不轻弹,男生不能浓妆艳抹,否则就是“娘”。

近些年来,一些影视剧为了吸引眼球或迎合一些人的审美偏好而着意塑造各种“娘炮”形象,可谓“媚娘”之风甚嚣尘上。此外,“娘炮”现象的出现有独特的社会背景,比如,粉丝经济的发展、女性审美的变化、"娘炮"明星的商品化、新媒体发展和智能手机普及、日韩文化影响等为“娘炮”现象的推波助澜和消费奠定了市场基础。但可看到,消费者对于“娘炮”文化的消费并非自发的,其中存在文化市场化与资本化运作的结果。

值得关注的是,网络社会的到来使得青年人喜爱的亚文化登堂入室,甚至成为资本、市场争相追逐的目标。 “娘炮”明星背后青年亚文化崛起后与主流文化的割裂以及代际之间社会价值观的分歧是其遭受抨击的原因之一。然而,那些虚化的、夸张式的“娘炮”形象不仅强化了“娘炮”在受众心中的刻板印象,也造成了公众对于相貌姣美明星的“标签化”,而“标签化”效应则对于不同个体、不同性别的行为和特质的表达具有消极作用。

内涵分析

有关“娘炮”现象的争论,折射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那就是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仍然在影响着我们。有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文化中,勇敢、果断、理性、冒险、自信、有担当等一般都被归于男性特征,而温柔、细心、依赖等则很容易被归于女性特征,社会以此为准则要求每个人以此为准则衡量自己和他人。这些特征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家庭、学校、同伴、朋辈、社会等渠道得以强化和传递。此外,在对性别特质的传统认知中,男性特质被认为是具有优势,且应当予以褒奖的。所以,具有男性特质的女人往往被认为是英气豪爽,但如果男人像女人,就是劣势了。

男女的确存在着先天生理上的性别差异,比如男性与女性的第二性征、第一性征都客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化妆、穿衣、打扮、言行举止、性格爱好等这些行为本身是属于性别的建构内容,并非具有天生不同,也并非一成不变。看待“娘炮”现象,区分哪些是客观存在的生理差异,哪些属于社会附加的是很重要的。

社会态度

涉嫌歧视

有观点认为“娘炮”一词不尊重女性,具有浓厚的歧视色彩,是文化毒瘤。2017年7月,《中国妇女报》发布性别歧视类禁用词,“娘炮”赫然在列。也有观点认为“娘炮”一词也不尊重男性,否认了男性的多样性。该词是性别刻板印象的映射,不仅否定了男性特质的多样性,同时也贬低了女性气质和阴柔美,不符合社会审美多元化的大势所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气质,不应该因为不符合传统性别规范而遭到攻击。那种基于性别特征进行的价值判断,将男性特质等同于外表外貌,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精致细腻也好,大而化之也好,都是自己审美的选择,一个理性、成熟、宽容的社会理应具备有容乃大的格局,而关注男性特质的构建,也更应该发扬内在的勇气、坚强和担当等诸多品质。

“封杀”畸形审美

2021年9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将“娘炮”称为“畸形审美”。社会主流观点对“娘炮”的抨击主要集中在娱乐圈,观点认为应摈弃矫揉造作的风格,扭转娱乐至上的倾向,反对资本裹挟下的单一审美,但也表示应该尊重普罗大众中小众的阴柔气质。

家庭教育不能缺少

在“娘炮”烦扰的背后,潜藏着一个关于儿童幼年时期对性别意识建立的问题。性别研究专家认为孩子从3岁开始就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从小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是培养阳刚男孩的第一步。在当下社会,父母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不得不离家外出打拼赚钱养家,而没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只能把孩子留给姥姥、奶奶,或是着妈妈、女保姆,而爸爸、爷爷、姥爷的男性只不过是孩子偶尔的玩伴而已,因此孩子们的性格和行为习惯逐渐趋向“女性化”。父母们要从小让男孩了解健康男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男生和女生的爱好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男女生之间尊重与合作等。这些并不需要父母专门指出,而是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赞许孩子和他性别相匹配的行为,并在和孩子的相处沟通中,主动起到性别角色示范作用,这会助于孩子养成适合自己性格和特质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