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朴学热度:221

词语朴学拆分为汉字:

朴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朴字字源来历,朴字演变

1. 朴 [pǔ]2. 朴 [pò]3. 朴 [pō]4. 朴 [piáo]朴 [pǔ]没有细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饰:~素。~实。~厚。~质。朴 [pò]落叶乔木,叶椭圆形,上部边缘有锯齿,花细小,色淡黄,果实球形,黑色,味甜可食。木材可制……

学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学字字源来历,学字演变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校”)。~院。~府。中~。大~。上~。掌握的知识:~问……

 

查询词语:朴学

汉语拼音:pǔ xué

词语朴学基本解释

朴实的学问,后来特指清代的考据学。

词语朴学详细解释

  1. 本指上古朴质之学。后泛指儒家经学。

    《汉书·儒林传·欧阳生》:“ 宽 有俊材,初见 武帝 ,语经学。上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 宽 説,可观。’” 唐 杜牧 《崔璪除刑部尚书等制》:“上知自得,不器难名,既擅高文,兼通朴学,掌言纶阁,典贡春闈。” 明 方孝孺 《家兄寄中秋会饮诗因分韵述怀以答》:“我愚更懒惰,朴学愧前修。”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九节:“ 孔子 以后 董仲舒 以前的儒学是 汉 人称为朴学的原始儒学。”

  2. 指 清 代学者继承 汉 儒学风而治经的考据训诂之学。

    清 梅曾亮 《<十经斋文集>序》:“人以先生邃於经而工於文,异乎朴学之士。”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四:“ 乾 嘉 鉅卿魁士,相率为形声训詁之学,几乎人肆篆籀,家耽《苍》《雅》矣。諏经榷史而外,或考尊彝,或访碑碣,又渐而搜及古专,谓可以印证朴学也。” 姚锡钧 《论诗绝句》:“放言高论 陈同甫 ,朴学奇才 纪晓嵐 。”参阅 胡适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

  3. 本指古代质朴之学,后泛指儒家经学(主要为汉学中的古文经学派)。

    宋 苏轼 《议学校贡举状》:“今议者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欲举 唐 室故事,兼採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罢经生朴学,不用贴墨而考大义。” 宋 陆游 《纵笔》诗之二:“高谈对邻父,村学付痴儿。”

  4. 特指考据训诂之学。如:乾嘉学派所治的朴学。参见“ 朴学 ”。

词语朴学在线造句

  1. 朴学--演化树的分枝图样

  2. 随着清代“朴学”的兴起,《韩非子》的校勘、训释等研究工作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3. 如傅斯年便承认:“有几种事业,非借朴学家的方法和精神做不来”[8]。

  4. 扬州徽商与清代朴学述略

  5. 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

  6. 朱熹的治学方法与徽派朴学

词语朴学百科解释:

朴学

随着汉学的兴起,清代的传统学术研究从以求实切理为帜志,并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明末清初,在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的影响下,朴学在与宋明理学的对立和斗争中发展起来,注重于资料的收集和证据的罗列,主张“无征不信”,以汉儒经说为宗,从语言文字训诂入手,主要从事审订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注疏和诠释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证地理沿革等等,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也不注重文采,因而被称作“朴学”或“考据学”,成为清代学术思想的主流学派。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