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网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查字网为您提供包括汉字源流、汉字字源、字形演变等查询,收录词语超过40万条,提供汉语词组解释、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造句等内容。
欢迎您使用查字网汉字字源字典查询汉字流源、字源字义及字源演变,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字源网字典,以便为您提供更好地帮助和服务。
查字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
词语马陆拆分为汉字:
马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马字字源来历,马字演变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大:~蜂。~勺。姓。……
陆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陆字字源来历,陆字演变
1. 陆 [lù]陆 [lù]高出水面的土地:~地。大~。随从的样子:~~续续。跳跃:“……翘足而~,此马之真性也”。〔~离〕a.色彩繁杂,如“斑驳~~”;b.长(cháng),如“带长铗之~~兮,冠切云之崔嵬”。姓。……
查询词语:马陆
汉语拼音:mǎ lù
马陆(millipede)也叫千足虫、千脚虫、秤杆虫。马陆属于节肢动物门,多足亚门,倍足纲,体节组成。暗褐色,背面两侧和步肢赤黄色。马陆能喷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热带雨林中的马达加斯加猩红马陆喷出的液体能使人双目片刻失明。马陆体圆长,由20个环节构成,背面有黄黑相间的环纹。栖息在阴湿的地方,触之则蜷曲如环,并放出臭味。昼伏夜出﹐吃草根或腐败的植物。又称马蚿﹑马蚰﹑百足。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四.马陆》。
节肢动物,体圆长。由20个环节构成,背面有黄黑相间的环纹。栖息在阴湿的地方,触之则蜷曲如环,并放出臭味。昼伏夜出,吃草根或腐败的植物。又称马蚿、马蚰、百足。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马陆》。
However, for the micro-sized crew, a millipede is of great danger due to its deadly fluid.
但对于微小的探险队员而言,身怀致命毒液的马陆可是危险至极。
With the early morning dew still heavy on the ground one secretive resident makes a rare appearance. This is a Millipede, but it's a giant !
在还伴有露水的大清早上,有个神秘物出现在这个地方。平时都很少能看到它。它是千足虫(马陆),但是个头很大。
This is a page about postal code of "Ma Lu Yong Jie ,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City, China" , with area information and online map.
这是关于“中国大陆上海市嘉定区马陆墉街”邮政编码的网页,以及详细地区信息和在线地图。
Millipedes are centipedes . Its appearence can change, also in colour.
马陆龙是蜈蚣,它的外表能够发生变化,并能变色。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otective action of Complex Longmalu tablet(CLMT) on the experimental gastric ulcer in different models.
目的观察复合陇马陆片对胃溃疡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
Jin Sha Dong Lian Ma Lu Cun Er Xiang , Nanhai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金沙东联马陆村二巷
特征为体节两两愈合(双体节),除头节无足,头节后的3个体节每节有足一对外,其他体节每节有足2对,足的总数可多至200对。一般雌虫可以长750只脚,是世界上脚最多的生物。除头4节外,每对双体节含2对内部器官:2对神经节及2对心动脉。头节含触角、单眼及大、小腭各一对。体节数各异,从11节至100多节,体长2~280毫米。除一个目外,所有马陆有钙质背板。自卫时马陆并不咬噬,多将身体蜷曲,头卷在里面,外骨骼在外侧。许多种可具侧腺,用分泌一种刺激性的毒液或毒气以防御敌害。
马陆属于无脊椎动物,倍足纲,暗褐色,背面两侧和步肢赤黄色。头部有触角1对,大颚1对,小颚1对。眼为聚眼。躯干近20节,第1节与头部愈合,第2~4节各有1对步足和1对气孔,自第5节开始,各有2对步足和2对气孔。一般在第5、7、9、10、12、13、15~19节两侧各有臭腺孔1对。从发生看,成倍的步足和气孔,是由于2个体节愈合的结果。昼伏夜出,多栖息潮湿耕地、或枯枝落叶堆、瓦砾、石堆下,行动缓慢,常成群游行。生殖孔1对,在第2对足基部。植食性,多食腐殖质,有时也损害农作物。当受惊动时,身体常卷曲成盘状。
倍足纲包括常见于许多花园的种类,如土马陆(Julus terrestris,有时作Iulus terrestris)其体长为25毫米,原产于欧洲,已引进北美;体光滑的种俗称切根虫(wireworm)。有的马陆无眼,颜色鲜明,如温室马陆(Oxidus gracilis)。最醒目的常见种之一为美国东南森林中的美洲山蛩(Narceus americanus),长10厘米,有黑、红两色。
2019年7月16日,环球科学杂志(外刊:Scientific American)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揭示了关于千足虫的一种奇特现象。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千足虫研究人员佩特拉·西尔瓦尔德表示:当他和同事用紫外线照射博物馆内的千足虫标本时,他们发现雄性千足虫的性器官会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这一发现之后被发表在《林奈学会动物学杂志》上。尽管这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为所知,但是这对于动物学家识别千足虫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栖息环境
马陆性喜阴湿,一般生活在草坪土表层、土块、方块下面,或土缝内,一般白天潜伏,晚间活动。如遇到危害或马陆受到触碰时,会将身体卷曲成圆环形,呈“假死状态”,间隔一段时间后,复原活动。马陆一般危害植物的幼根及幼嫩的小苗和嫩茎、嫩叶。
马陆的卵产于草坪土表,卵成堆产,卵外有一层透明粘性物质,每头可产卵300粒左右。在适宜温度下,卵经20天左右孵化为幼体,数月后成熟。马陆1年繁殖1次,寿命可达1年以上。
食性
土壤动物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重要的分解者,马陆是土壤动物中的常见类群,主要以凋落物、朽木等植物残体为食,是生态系统物质分解的最初加工者之一。生活于腐败植物上并以其为食,有的也危害植物,少数为掠食性或食腐肉。
多食腐殖质,有时也损害农作物。它一般危害植物的幼根及幼嫩的小苗和嫩茎、嫩叶,除草坪外受害植物还包括仙客来、瓜叶菊、洋兰、铁线蕨、海棠、吊钟海棠、文竹等一些花卉植物。
在有的家庭里,马陆也被当成宠物来饲养,一般饲养的马陆都喂落叶,腐木。有时候也可以喂各种瓜果蔬菜当作零食。马陆个体数量,水平分布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垂直分布由表层向下锐减。年变化夏末最多。
冬末最少;马陆的摄食量随温度的增高而增加。就同一种捅藩物而言,其摄食量半分解的>未分解的;马陆的同化效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粪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马陆与环境土壤及凋落物中微量元素之间无明显相关,但马陆体内Sr、V、Ba、Zu的含量较高;马陆对凋落物的分解量约占年凋落物平均l门还量的0.21。
马陆又称千足虫,是一种陆生节肢动物。它体形呈圆筒形或长扁形,分成头和躯干两部分,头上长有一对粗短的触角;躯干由许多体节构成,多的可达几百节。除去第一节无足和第2~4节是每节一对足外,其余每节有两对足,所以足很多。在北美巴拿马山谷里有一种大马陆,全身有175节,加起来共有690只足,可以说是世界上足最多的节肢动物了。当然,其他还有许多种类的千足虫,有的身体较小,才2毫米长;和大马陆相比,它们的足少得多。
马陆行走时左右两侧足同时行动,前后足依次前进,密接成波浪式运动,很有节奏。不过,它虽然足很多,但行动却很迟缓。千足虫平时喜欢成群的活动,一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枯枝落叶堆中或瓦砾石块下。专吃落叶、腐殖质;也有少数种类吃植物的幼芽嫩根,是农业上的害虫。马陆虽然无毒颚,不会螫人,但它也有防御的武器和本领。当它一受触动就会立即蜷缩成一团,静止不动,或顺势滚到别处,等危险过了才慢慢伸展开来爬走。马陆体节上有臭腺,能分泌一种有毒臭液,气味难闻,使得家禽和鸟类都不敢啄它。
马陆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分解者,马陆摄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据初步估算,马陆对落物的分解量约占该地区年平均凋落物量的21%,马陆对同一种、不同腐解程度的叶片摄食量不同,对半分解凋落物的摄食量大于对未分解凋落物的摄食量。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马陆的摄食效率不同,其同化效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而粪便排泄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不同林型下个体数量分布不均匀。通常,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在土壤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马陆的个体数量季节变化明显,以夏末最多,冬末最少。
土壤动物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重要的分解者,马陆是土壤动物中的常见类群,主要以凋落物、朽木等植物残体为食,是生态系统物质分解的最初加工者之一。对大型土壤动物的饲养研究在国内外均有报道,但对马陆所作的研究在国内尚未见到;通过对马陆的生态分布、摄食量等的研究,探讨并揭示该类群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分解过程中的功能。
千足虫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这么多足的。出生的幼虫只有7节,蜕皮一次增至11节,有7对足;二次蜕皮后增至15节,有十五对足;经过几次变态发育后,体节逐渐增多,足也就随之增加。
当然,其他还有许多种类的千足虫。有的身体较小,才2毫米长;和大马陆相比,它们的足少的多。
马陆在不同林地上分布有差异,其个体数量排序为:硬阔叶林(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等);蒙古栎林;桦树林;红松阔叶混交林;红松纯林。由以上结果不难看出,马陆的个体数量分布: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
马陆数量在土壤中的垂直变化明显。在两落物层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并由表层向下锐减。两落物层、0~5、5~10、10~5厘米土层各层中·马陆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50%、32.7%、10.9%、6.4%。马陆个体数量年内变化明显;夏末最多一冬束最少。其中,6~10月5个月的个体数量占全年总个体数量的79.2%。穿岩十九峰亦有分布。
体长圆形,表面光滑。长约12厘米,宽约7毫米,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从颈板到肛节,约有体节64个。头部两侧有许多单眼,集合成2团,形似复眼。触角1对,有毛,长约5毫米。口器包括大小颚各1对,小颚愈合成为颚唇。体背面黑褐色,后缘淡褐色,前缘盖住部分淡黄色。颈板半圆形,深褐色。第2~4节为胸部,每节各有步肢1对;第5节以下为腹部,除末节外,每节有步肢2对。雄虫在第7节上的步肢变为生殖肢。自第6背板后各体节的两侧,有臭腺孔。幼虫环节少,足仅3对,每脱皮1次,则体节和足陆续增加。多栖于阴湿地区,食草根及腐败的植物,触之则蜷缩不动,并放出恶臭。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宽跗陇马陆
身体呈圆柱形,长26~30毫米,宽2.5~3.5毫米。雄性略小。由20个体节组成,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头部有1对触角,无眼,有侧头器;胸部由1~4休节组成,第1体节无足,第2~4体节各有步足1对;腹部由5~20体节组成,第5~18体节的后环节腹面各有2对步足,第19~20体节无足。第20体节后端有肛门,称为肛节。侧突不甚发达,侧突后有臭腺。胫节与跗节愈合成的胫跗节部宽大,是此种与同属其他种的区别点。
生态环境:栖息于山崖阴面有腐殖质的草丛中或树阴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四川。
粉色马陆
粉色马陆(Dragon Millipede)的一个腺体能够分泌氰化物,这是它的防御机制。你显然不希望靠近这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粉色动物。
山蛩虫
山蛩虫(Plated millipedes),节肢动物门、倍足纲、圆马陆科,属于马陆的一种,也称“北京山蛩虫”,体长而稍扁,长约35毫米,暗褐色,背面两侧和步肢赤黄色。躯干计二十节。第2-4节各有一对步肢,自5节开始各有两对。臭腺孔在第5、7、9、10、12、13、15-19节两侧。栖息潮湿耕地或石堆下、树木的背阴处,喜成群居,食腐殖质。也有伤害农作物的记录。分布我国各地。
毒性
虽然无毒颚,马陆体节上有臭腺,能分泌一种有毒臭液,气味难闻,使得家禽和鸟类都不敢啄它,而且人类误食马陆会导致口唇过敏性水肿等。
陆生
北美巴拿马山谷里有一种大马陆,全身有175节,加起来共有690只足,可以说是世界上足最多的节肢动物。
防疫
马陆喜欢潮湿,容易带来细菌。在它经常出没的地方撒上生石灰后,其潮湿的生长环境就会变干燥,就不会滋生马陆了。也可以用“三唑磷”喷洒,但皮肤过敏的人最好不要使用。
蛰伤处理
千足虫不咬人,但触摸摆弄它时可分泌出能引起局部刺激的毒素,严重的可致明显的红斑、疱疹和坏死。皮肤中千足虫的毒性分泌物应该用大量肥皂和水清洗,但一定不要用酒精。若皮肤发生反应,局部可敷以皮质类固醇。眼部受伤者需立即淋洗,并应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或软膏。
马陆与蜈蚣
有一些市民会误把马陆当成蜈蚣,其实它们是节肢动物中的两个分支。马陆的身体呈圆长形,是由黑色、黄色相间的体节所构成,头部有一对触角,每对体节有两对纤细的黑脚。
世界上足最多的动物:正常情况下,千足虫只有大约300对腿,在美国加州发现的一种叫做Illacme全会的千足虫有375对(750条腿)。(吉尼斯世界纪录)
2021年12月16日,自然科研旗下《科学报告》的生物学论文显示,美国科学家团队报告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拥有不止1000条腿的马陆(千足虫)。此前没有一种已知马陆的腿的数量超过75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