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网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查字网为您提供包括汉字源流、汉字字源、字形演变等查询,收录词语超过40万条,提供汉语词组解释、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造句等内容。
欢迎您使用查字网汉字字源字典查询汉字流源、字源字义及字源演变,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字源网字典,以便为您提供更好地帮助和服务。
查字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
词语碳中和拆分为汉字:
碳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碳字字源来历,碳字演变
一种非金属元素,无臭无味的固体。无定形碳有焦炭,木炭等,晶体碳有金刚石和石墨。冶铁和炼钢都需要焦炭。在工业上和医药上,碳和它的化合物用途极为广泛。……
中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中字字源来历,中字演变
1. 中 [zhōng]2. 中 [zhòng]中 [zhōng]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表示……
和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和字字源来历,和字演变
1. 和 [hé]2. 和 [hè]3. 和 [huó]4. 和 [huò]5. 和 [hú]和 [hé]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衷共济。平静:温~。祥~。~平。~气。~悦……
查询词语:碳中和
汉语拼音:tàn zhōng hé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节能减排术语,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达西先生很天真地相信只要他把院子变成浓密的树林,他便可以达到碳中和了。
尽管国际奥委会认定“芝加哥的空气质量仍是个老大难”,但它已认可了其在碳中和(1)上做出的巨大努力。
另一家支持碳中和的银行汇丰认为补偿市场太过浑浊,因而绕过经纪人,计划自己的项目。
“碳中和公司”的前身是“未来森林”,它原来只在林业方面进行投资。
澳大利亚的灯泡将换成日光灯。整个梵蒂冈城正进入碳中和状态。
许多银行已经通过减少碳排放,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了贡献,向着碳中和的目标迈进。
完美的有益气候公园的最首要特点是碳中和,即不向大气作任何碳排放。
尽可能变得靠近‘自然碳(碳中和)’:必须买碳产品。
相比之下,该政府为了达到碳中和,的确打算把海外市场的排放量削减计算在内。
我很高兴地宣布,在世博会整个展出期间,美国馆将实现碳中和。
被认为是欧洲最环保的城市,哥本哈根发誓要在2025年前成为第一个碳中和国家城市。
而且如果得不到科技的大进步,挪威要想达到碳中和的目标,就将更加依赖国外的排放量的抵销。
可是这些倡议并不足以使杜克大学在14年后达到碳中和。
首先,它们是碳中和能源,从而能补偿化石燃料的燃烧。
成为尽可能使用‘自然碳(碳中和)’产品。
随后在2010年,南非莱利银行成为首家达到碳中和或称净温室气体零排放的非洲银行。
以斯托尔顿博格为代表的中左联合政府已经做出承诺:将于2030年让挪威达到碳中和,比先前2050年的最后期限提前了20年。
事实上,微软预计自己将在2013年的某个时间点达到碳中和。
这所大学致力于到2020年实现碳中和。
今天四处延伸铁路最后会给那些新的“碳中和”的邻居让出道路。
哥斯达黎加计划到2021年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达成宣告
碳中和承诺宣告
碳抵销、碳中和?
碳中和社会背景
碳达峰指的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
简单地说,也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
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3月5日,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碳中和”入选《咬文嚼字》发布的2021十大流行语。
12月13日,“双碳”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人类的行为造成地球气候变化的后果。“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随着人类的活动,全球变暖也在改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
2002年,南极洲一块面积为3250平方公里的冰架脱落,并且在35天内融化消失;并且根据美国宇航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格陵兰岛平均每年要融化掉221立方公里的冰原,是1996年融冰量的两倍。
碳中和政策背景
2021年2月0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碳中和专业人才
碳排放管理师
碳中和词语概念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这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一是碳封存,主要由土壤、森林和海洋等天然碳汇吸收储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人类所能做的是植树造林;二是碳抵消,通过投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清洁技术,减少一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抵消另一个行业的排放量,抵消量的计算单位是二氧化碳当量吨数。一旦彻底消除二氧化碳排放,我们就能进入净零碳社会。
碳中和国际发展
1997年问世以来,“碳中和”的概念在西方逐渐走红,实现了从“前卫”到“大众”的转变。
2006年,《新牛津美国字典》将“碳中和”评为当年年度词汇。获选主要原因在于它已经从最初由环保人士倡导的一项概念,逐渐获得越来越多民众支持,并且成为受到美国政府当局所重视的实际绿化行动。
2007年1月2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IPCC)在巴黎举行会议,历时五天的会议计划在2月2号结束后发表一份评估全球气候变化的报告。报告的初期版本预测,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2到4.5摄氏度,全球海平面将比现在上升0.13到0.58米。报告的初期版本中还提到,过去50年来的气候变化现象,有90%的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也有专家表示,有可能在报告的最终版本中改变措辞,把可能性改写为99%。
2007版的《新牛津英语字典》中,“carbon neutral”这个字正式编列到字典当中。“碳中和”这个词是通过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
2013年7月,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提出的航空业“2020年碳中和”方案浮出水面。该方案提出航空业三大承诺目标:2009年-2020年,年均燃油效率提高1.5%;2020年实现碳排放量以2020年为顶峰,不再增长;在2050年将排放量削减至2005年的一半。该方案对各国各航空公司最实质的影响是要为2020年后超过排放指标的部分买单,交纳实际上的“碳税”。
2018年10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报告,呼吁各国采取行动,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土地、能源、工业、建筑、运输和城市领域展开快速和深远的改革。
碳中和中国举措
碳中和发展情况
2008年12月,中国首个官方碳补偿标识——中国绿色碳基金碳补偿标识发布。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的两会中特别强调,要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作。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会议决定,到2020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2018年8月1日,四川省举行了“碳中和”项目启动仪式,计划于2018年10月在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500亩“碳中和”林,用20年时间增加碳汇,用以完全抵消本次会议产生的921吨碳排放总量。
2019年10月,第一期全国A级旅游景区质量提升培训班在陕西举办,并成为全国首个碳中和景区培训班。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2月24日,中国第一家从事碳中和基础研究的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
2021年1月,全国首个碳中和垃圾分类站落地四川成都,居民可以投放自己日常产生的可回收物,通过回收抵消碳排放量,还能获得收益。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其中一项重要议题,就是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会议指明了“十四五”期间要重点做好的7方面工作。在业内专家看来,这次会议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定位,尤其是为今后5年做好碳达峰工作谋划了清晰的“施工图”。
2021年7月12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8月,市场监管总局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9月11日,中国承诺 大国担当——“30·60”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展览亮相中国科技馆,这也是全国首个“碳达峰、碳中和”科普展。展览由中国科协和生态环境部联合指导,将在中国科技馆展出至11月14日,之后还将参加“全国科普日优质主题展览全国巡展”,服务全国更广大地区的更多公众。
9月11日,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在全国首个碳中和发展力指数研讨会上提出“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
”。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
碳中和各地布局
2020年11月6日,信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正军代表信阳市人民政府与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签订了《关于共同推进上天梯非金属矿管理区绿色发展和产业升级合作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国内首个碳中和示范园区正式启动建设。
碳中和碳市场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为“双碳”目标的达成提供了重要抓手。
2011年10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7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2017年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印发实施,要求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中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
碳中和各国举措
碳中和美国
2001年6月11日,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突然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对于减缓全球变暖的努力而言,布什的决定无疑是沉重一击。
2007年1月22日,几家大型企业敦促美国总统布什,要求美国政府采取行动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2014年11月,奥巴马与国家主席习近平达成协议,承诺到2025年前将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26至28个百分点。中国也承诺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后开始逐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会努力尽早实现。
2015年3月19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要求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在2025年之前削减40%的温室气体排放。为达到这一目标,美国政府联邦机构需要在2008年的排放总量水平上减少210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
2021年4月22日,拜登在领导人气候峰会开幕式发言中宣布,将扩大美国政府的减排承诺,即到2030年将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5年减少50%,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碳中和欧盟
2018年11月28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一项长期愿景,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即将净碳排放量降至零。根据欧盟委员会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这项长期愿景反映了欧盟如何通过投资现实的技术方案、赋予民众权利以及在金融、科研等关键领域协同行动,引领“碳中和”发展道路并保证社会转型公平公正。
欧盟希望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而德国给自己设立的目标则是2045年。
碳中和北欧
2019年11月,北欧国家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和冰岛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签署一份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五国在声明中表示,将合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争取比世界其他国家更快实现“碳中和”目标。
碳中和日本
2020年10月26日,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报道,日本政府表示,将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下一代”太阳能电池或能在日本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日本是世界上第五大碳排放国,日本此前的目标是到2050年将排放量减少80%,向英国和欧盟看齐,气候分析师们将日本此前的这一承诺评为“严重不足”。
2021年4月22日,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日本首相菅义伟表示,日本将在203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13财年的水平降低46%,远高于之前26%的目标,并在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碳中和巴西
2021年4月,在美国举办的线上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巴西总统博索纳罗承诺巴西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加拿大
2021年6月29日,据路透社报道的一份声明显示,加拿大从2035年开始只能销售零排放汽车和卡车,为此政府将提供一系列的政策、资金支持帮助相关企业转型,加拿大政府还表示将设定2025年和2030年的中期目标。
加拿大环境部长乔纳森·威尔金森在声明中表示:“我们致力于将加拿大的零排放汽车销售目标与北美司法管辖区的目标保持一致。”“我们将与美国合作,协调燃油效率法规,并在消费者退税、充电站、企业减税和行业转型成本等方面进行投资。“
碳中和瑞士
2021年9月消息,瑞士刚刚决定,该国军队计划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
碳中和德国
2021年10月7日,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发布了最新的研究结果,该结果显示,德国需要投资5万亿欧元,才能在2045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碳中和俄罗斯
当地时间2021年11月1日,俄罗斯总理批准了《俄罗斯到2050年前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该战略称,俄罗斯将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并计划到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印度
2021年11月1日,印度总理莫迪在英国格拉斯哥出席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时表示,印度致力于到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莫迪表示,到2030年,印度50%的电力将来自可再生能源。2020年,可再生能源约占38%。
印度对于碳排放问题做出过很多承诺,不过进展不及预期
2015年,印度承诺到2022年将其风能、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如小型水力发电厂)的发电量增加五倍,达到175GW。但是直到2021年9月,它的可再生能源仅仅达到100GW以上。
碳中和企业抵消
第一步:计算碳足迹,建立低碳体系。
碳足迹计算是针对企业所有可能产生温室气体的来源,进行排放源清查与数据搜集,以了解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源及量化所搜集的数据信息,是迈向实现碳管理的第一步。碳排放报告核查则是由第三方对盘查所得出的数据信息的担保陈述提供正式的书面声明。
第二步:减少碳排放
通过对企业排放源清查,详细了解企业的碳排放源及量,相应地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从而减少因企业生产运营等活动中所产生的碳排放。
第三步:实现碳中和
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额的方式实现碳排放的抵消,以自愿为基本原则,即交易的中和方式。碳中和的实现通常由买方(排放者)、卖方(减排者)和交易机构(中介)三方来共同完成。
碳中和社会活动
英国最大的零售商特斯科超市的商品上,甚至贴上显示“碳足迹”的标签,消费者可知该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
2003年,美国电影演员迪卡普里奥就付钱在墨西哥植树,因此宣称自己是美国第一个碳补偿公民。
2007年3月31日晚上7:30,悉尼开始停电一小时,以此警醒世人,全球变暖已经是现实,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做些什么。4月报道,位于英国柴郡的阿什顿·海耶斯是一个拥有1000多人口的小村庄。15个月之前,这里建成了英国的第一个“碳中和”村。
10月,欧洲摇滚音乐爱好者举办了一次环保音乐节,他们在活动中推行了折椅环保方法。从而使“碳中和”这一词让更多的人所熟知。
2009年3月9日,周迅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区亲善大使的身份出现在北京倡导碳补偿活动见面会,并自掏腰包购买可抵消08年的航空里程量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238棵树苗。
8月5日,中国第一个碳中和企业诞生。8月5日,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购买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该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至2008年底全公司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成为第一家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量实现碳中和的中国企业。
11月17日,上海济丰完成我国首笔碳中和交易。
碳中和排放情况
碳中和产品
汽车
一辆每年在城市中行程达到2万公里的大排量汽车释放的二氧化碳为2吨。发动机每燃烧1升燃料向大气层释放的二氧化碳为2.5公斤。
人体
每人每天通过呼吸大约释放1140克的二氧化碳。但是,只要光合作用存在,那么生产食物消耗的二氧化碳与通过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基本保持平衡。
植物
植物在白天吸收二氧化碳,夜晚释放。因此植物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一棵中等大小的植物每年能吸收大约6公斤的二氧化碳。
电脑使用一年平均间接排放10.5公斤二氧化碳。
卤素灯泡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10.8公斤。
暖气使用煤油作为燃料的暖气一年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2400公斤。使用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900公斤,电暖气则只有600公斤。
洗衣机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7.75公斤。
冰箱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6.3公斤。
进口水果
用飞机运输1吨芒果或梨,飞行里程为1万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3.2吨。
碳中和行业
食品行业
全球气候变暖贡献产业的排名中,食品产业是一类贡献度较高的产业——食品产业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建立食品碳指标分级体系、加大绿色低碳食品开发、鼓励食品碳标签的开发与应用、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早日实现“碳中和”刻不容缓。
碳中和研究机构
碳中和相关作品
碳中和影视作品
2005年,好莱坞影片《辛瑞那》成为第一部碳中和影片。
2006年,美国前副总统艾伯特·戈尔执导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时也计入了碳中和成本。
碳中和图书作品
《中国能源转型:走向碳中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4月)
碳中和年度字词
2021年11月19日,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1”活动启动仪式上,入选年度推荐字词的国际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