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泽州热度:205

词语泽州拆分为汉字:

泽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泽字字源来历,泽字演变

1. 泽 [zé]2. 泽 [shì]泽 [zé]水积聚的地方:大~。湖~。润~(潮湿)。沼~。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光~。色~。恩惠:恩~。~及枯骨(施惠于死人)。洗濯。汗衣,内衣。泽 [shì]古同“释”,解散。……

州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州字字源来历,州字演变

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所辖地区的大小历代不同(后多用于地名):~县。杭~。中国一种民族自治行政区划:海南省黎族苗族自治~。……

 

查询词语:泽州

汉语拼音:zé zhōu

词语泽州基本解释

泽州,古代州名,是今山西晋城市在隋、唐、五代、宋之称。 尧舜时,属冀州畿内地。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后兼属赵与魏。秦兼天下,为河东上党二郡地,两汉因之。三国魏时,属平阳上党二郡地,西晋因之。永嘉之后,沦于十六国之前赵、后赵、前秦所据。东晋太元十一年(386),西燕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北魏永安二年改置建州,治高都城,辖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北齐改置建州道行台,北周复为建州。隋开皇三年(583),改建州为泽州,依境内获泽河为名。大业三年改置长平郡,义宁二年复为泽州。唐仍为泽州,天宝初改高平郡,乾元初复为泽州,宋仍为泽州及高平郡,先后隶河东道、河东路。金灭北宋,改曰南泽州,金元光二年,升忠昌军节度。元置泽州司侯司,至元三年,罢司侯司复为泽州,隶中书省平阳路、晋宁路。明洪武二年,升泽州直隶州,直隶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清雍正六年(1728),升为山西省泽州府。民国二年(1913),北洋袁世凯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官厅组织令》,废府。注:历代郡州府辖境与今晋城市辖6(县、市、区)大体一致。自北魏起治所均位于今城区。 

词语泽州在线造句

  1. 泽州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其地方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2. 晋城市、泽州县(原郊区)和城区两级、三个政权机构都设于同一区域之内。

  3. 这是地址“中国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长轸洼村”匹配的在线电子地图。

  4. 这是地址“中国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柳口镇北石瓮村”匹配的在线电子地图。

  5. 这是地址“中国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南连氏村”匹配的在线电子地图。

  6. 这是地址“中国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化布施村”匹配的在线电子地图。

  7. 这是地址“中国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北义城镇岸则村”匹配的在线电子地图。

  8. 这是地址“中国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柳口镇薛细村”匹配的在线电子地图。

  9. 关帝庙(第三批省保)时代:清地址:泽州县城北10公里处的金村镇府城村创建年代不详。

  10. 上党梆子一般被认为形成于泽州(今晋城),曾受蒲剧影响。

  11. 泽州县水保执法工作总结与思考

  12. 泽州县煤炭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构思

  13. 浅析泽州县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机械化

  14.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王家庄

  15.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南连氏村

  16.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巴公三村

  17.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大池头村

  18.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箕镇小箕村

  19. 泽州县黄牛改良调查

  20. 泽州旱地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1. 泽州县土壤肥力状况及施肥对策研究

  22. 泽州牌挂在那门外边

词语泽州百科解释:

泽州管辖范围

泽州形胜

泽州,古代州名,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立名于隋开皇三年。是古代对今晋城市的雅称。 

泽州,历史悠久,史称“河东屏翰”、“三晋门户”、“太行首冲”、“东洛藩垣”、“河朔咽喉、两淮腹眼”。《泽州府志》更形象的记载为“泽界在晋南压太行,形胜名天下”。 

泽州,由于其险要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一直长期备受重视,且地处晋豫接壤之要冲,为山西南下中原的门户,所以,一直保持着一个地方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地位。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干戈迭起,硝烟不散,为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称泽州是“夏王之国,左天门之险,右天溪之阳,卢泽在其北,伊洛在其南,有此险也”。 

历史上后晋与后梁、北汉与后周、昭义军和后梁军为争夺泽州曾发生多次争战。史料记载,晋王存勖败梁人于潞州,南攻泽州,梁将牛存节自天井关驰救,曰:“泽州要害,不可失也”。既而梁争潞州,往往驻军泽州。 

《清史稿· 地理七》也称泽州府为“边境重镇、交通枢要”,故此可见泽州府地理位置的重要。 

泽州简史

高都遗址、塔水河、下川遗址等表明,早在两万年前,这里便留下了旧石器晚期,人类祖先生活的足迹。 

尧、舜时期,天下分九州,泽州属冀州,且属“帝都畿内”。相传留下了尧封于丹朱、舜“耕历山渔获泽”、大禹在丹河龙门治水、夏汤伐桀,桀居天门,迁于垂,商汤桑林求雨等古老传说。 

春秋初期韩、赵、魏三家置晋静公,于境内端氏邑(今沁水)祭祀,后迁晋静公于高都邑(今晋城城区与郊区)为食客,而后三家分晋,即在于此。战国初期秦国率军于境内长平邑(今高平西北)攻打赵军,爆发赫赫有名的长平之战,秦国的昭襄王曾亲自到此,尽征河内十五岁以上男子从军。 

三国时(206年),曹操率兵亲征高干,途中经过泽州著名的羊肠坂道,留下著名的千古诗篇 《苦寒行》。 

东晋孝武帝十一年(383),西燕慕容永称帝,分河东上党二郡置建兴郡于此,治高都。北魏拓跋宏、北齐高欢皆视建兴为京畿属郡,视为重郡,至此以后近一千六百年,形成一完整的行政单元。 

北魏永安二年,罢建兴郡,置建州(辖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于此,治高都城(今晋城城区)。北齐天保七年,改设建州道行台,北周建德三年 ,仍为建州,领高平、安平二郡(北齐北周曾实行两次并郡)。 

隋开皇三年,文帝废天下诸郡,改建州为泽州,依境内获泽水为名,隋炀帝大业三年改泽州为长平郡,隋义宁二年复称泽州。唐武德元年,分泽州为盖、建、泽三州,唐贞观元年,三州复并为泽州,隶河东道。 

唐天宝初,泽州改称高平郡。乾元初,复称泽州。唐安史之乱,史思明之子史朝义派兵围泽州,刺吏李抱玉被困,代国公郭子仪派兵救援,破史朝义于泽州城。 

晚唐时期军阀混战,泽州隶昭义节度使,唐会昌三年,爆发刘禛之叛,李德裕率军讨伐,大败刘禛。会昌四年,李德裕为防再生割据,割泽州隶于河阳节度,光化三年复隶昭义军。 

五代时期,依其险要的地理位置,泽州先后成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争夺的战场。后梁太祖朱温、后周太祖郭威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晋王李存勖、北汉高祖刘之远往往角逐于此。 

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后周世宗柴荣,更是于境内巴公原,大胜北汉高祖刘知远从第刘崇。因此在泽州留下历史上著名的四义精神,境内的东四义、西四义、临泽、上元庆、下元庆、管院等诸多地名皆因此而得名。 

北宋太平兴国,宋师北征,泽州高平郡,归入宋朝版图(宋代每个州都有一个赐名)。北宋建隆时,后周大将李筠据泽州,宋太祖赵匡胤御驾亲征,经碗子城至泽州高平郡,大败李筠,李筠兵败自焚。 

北宋至道三年,宋分天下为十五路,泽州高平郡,隶河东路。 

宋金时期,由梁兴为首的著名抗金力量,太行忠义保社也兴与此,活动于泽州高平郡一带,和岳飞的抗金军队形成南北呼应之势。 

宋元时期,泽州为金元和宋朝对峙的前沿阵地,需要高超的冶炼业做军事后盾,本境又因冶炼业发达而闻名于世,诞生了“九头十八匠”为主的诸多地名。 

金代,金人为和北京泽州区分改泽州为南泽州,后又升为忠昌军节度。 

元中统元年(1026),忽必烈统一全国,改置泽州司侯司,属中书省所直辖的腹里地区。 

元至正十八年(1358)曹濮、王士诚等上太行,攻陷晋宁路,元将察汗帖木儿败之,分兵屯泽州司侯司。 

明洪武二年,升泽州直隶州,直属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明朝军事机构,著名的宁山卫即驻扎在泽州,以统辖的临近地区的募兵,此外包括当时中国著名的冶铁机构,益宁铁冶所也设于本境,年产生铁50万斤。 

明朝时,大将徐达曾率王世贞、冯胜、傅云胜从怀庆逾太行,克碗子城,取山西泽州直隶州。 

清雍正六年(1728)清雍正皇帝诏,升为山西泽州府,同治六年捻军进入泽州府阳城白云隘,光绪三十一年泽州府凤台创建兴顺合商号,同年,清政府允许福公司在境内修筑道泽铁路。民国二年,山西泽州府归顺民国,民国三年,泽州府撤销。 

泽州管辖

古泽州地区,包括今天晋城市的(城区、高平市、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泽州县)共1市4县1区。政区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西燕时期的建兴郡。此后历经变化,但管辖范围大体一致。 

泽州地理位置

泽州西北至晋州四百十里,北至潞州一百九十里,西至绛州四百五十里,东至卫州四百十里,南至怀州一百二十里,西南至东都洛州二百八十里,东北至相州三百二十里。 

 

泽州古籍记载

《禹贡》冀州之域。殷商有商盖国,周有原、郤等国。春秋属晋,战国先属韩、后属赵、魏。秦为河东、上党二郡。东晋太元中年,西燕慕容永分置建兴郡。永安中,罢郡置建州,治高都城,领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北齐设建州道行台。后周仍为建州及高平、安平二郡。隋废郡,改建州为泽州因获泽水为名。炀帝又改州为长平郡,义宁二年复为泽州。唐初,分置建州、盖州、泽州三州,贞观初,三州复并为泽州。天宝初,曰高平郡。乾元初,复为泽州。宋仍为泽州亦曰高平郡。金曰南泽州以别于北京之泽州也,寻复故元光二年,又升为忠昌军节度。元置泽州司侯司,属平阳路。明洪武二年,直隶山西布政司,清雍正六年,升为山西省泽州府,民国三年废。 

按:州境山谷高深,道路险窄。战国时,秦争韩、魏,往往角逐于此。秦使白起破赵於长平,即今州北高平县西北二十一里长平故城是也。自两汉之季,以迄晋室之衰,自晋阳而争怀、孟,由河东而趣汴、洛,未有不以州为孔道者。后魏都洛,迨其末也。河北多事,高都、长平恒为战场。隋末,窦建德与唐相持于虎牢,其臣凌敬谓宜取怀州、河阳,鸣鼓建旗,逾太行,是也。唐之中叶,泽潞一镇,藉以禁制山东,说者谓州据太行之雄固,实东洛之藩垣。五代时,晋王存勖败梁人于潞州,进攻泽州,梁将牛存节自天井关驰救,曰:泽州要害,不可失也。既而梁争上党,往往驻军泽州。周显德初,周主败北汉兵于此,而河东之势日蹙。宋初李筠起兵泽、潞,闾丘仲卿说筠:公孤军举事,大梁甲兵精锐,难与争锋。不如西下太行,直抵怀、孟,塞虎牢,据洛阳,东向而争天下,计之上也。筠不能用而败。盖太行为河北之屏障,而州又太行之首冲矣。 

泽州,高平郡,上 。建州道行台,忠昌节度使理所。开元户二万二千二百三十五。乡五十九。元和户两万三千五百二十七。乡五十。天宝,户二万七千八百二十二,口二十五万七千九十。自州治至布政司六百二十里,至京师一千八百里。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里。南北两百里,编户一百六十七里。

贡、赋:开元贡:白石英五十斤,人参。赋:麻,布。元和贡:白石英,野鸡九十只。

管县五:晋城,高平,陵川,沁水,阳城。

○晋城为州治,本汉高都县地。隋为丹川县地。唐武德三年,析置晋城县为建州治。六年,废建州,自高平移盖州治此。贞观元年,废盖州,自端氏移泽州治焉。后因之。明初省。今城,洪武初因旧城修筑,周七里有奇,有门三,北面无门。 

高都城在州东三十里。战国时魏地。秦庄襄三年,蒙骜拔魏高都。汉置高都县,属上党郡。魏、晋因之,慕容永置建兴郡于此。后魏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复置郡。永安初,改置建州,又置高都郡治焉。三年,魏主诛尔朱荣,尔朱世隆自洛城北走,至建州,刺史陆希质拒守,世隆攻屠之。永熙中,高欢以其党韩贤为建州刺史,魏主修罢州以去贤,因复置建兴郡。既而高欢谋迁魏主于邺,遣三千骑镇建兴。北齐仍为高都郡治,后周为高平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丹川县,泽州治焉。唐武德初,县属盖州。三年,析置晋城县。九年,省入晋城。今亦曰高都村。○盖城废县,在州东北,唐武德初置,属盖州。九年,省入晋城。 

○太行山州南三十里。自此东西一带诸山,虽各因地立名,实皆太行也。《志》云:州南九十里有碗子城,是为太行绝顶。其间群山回环,两崖相夹,中立小城,隐若铁瓮,亦曰碗子城关,亦曰碗子城山。明朝正统中,凿石平险,以免折轴摧车之患。今关属河南河内县。余俱详河南名山太行。 

五门山州西十二里。形若城墉,有门凡五。又松岭山,在州西南三十里。○浮山,在州东南三十五里,以高近浮云而名。其并峙者曰硖石山,以两石拱峙,壁立若门也。又天池岭,在州东三十七里,其巅石崖壁立如城,南北二石门中,可容千人,昔人尝设寨避兵于此。 

马牢山在州东南。唐大顺初,汴军围泽州,河东将李存孝击之,汴将李谠等遁去,存孝等随而击之,大破之于马牢山。山即太行之别阜也。

○丹谷,在州东太行山麓。《水经注》:丹水出高都县东北,东南流,注于丹谷,《晋书·地道记》:高都有太行关,丹溪为关之东谷,涂自此去,不复由关矣。魏主子攸诛尔朱荣,尔朱世隆引兵犯洛阳,不克,北趣并州,诏源子恭出西道讨之,仍镇太行丹谷,筑垒以防之。既而尔朱兆自汾州引兵据晋阳,南破丹谷军,遂渡河趣洛阳。 

○丹水州东北三十里。源出高平县西北仙公山,流经州境合白水,下流入于沁河。《汉志》注:丹水出莞谷,东南入泫水。《水经注》:丹水出高都县东北,东流,左会绝水也。水即《汉志》所谓泫水,今丹水是也。《寰宇记》:丹水一名泫水。又《水经注》云:丹水经石人北。其石人各在一山,犄角相望,南为河内,北为上党,二郡以之分界。《志》云:州东南八十里有石人山。 

白水州南三里。源出城西南胡泓水,东南流,历天井关,合于丹水。晋太元十五年,慕容永引兵向洛阳,朱序自河阴北济河,破永于太行,进军至白水。去长子百六十里,即此也。

天井水出天井关南,三泉并导,渊深不测,北流注于白水。亦谓之北流泉。又有源漳泉,在州东北三十三里,东流入于丹水。

○天井关州南四十五里,当太行绝顶,俗传孔子将入晋,回车于此。宋靖康初,赐名雄定关。元末谓之平阳关,其南即羊肠坂道,至为险要。今详见重险天井关。

巴公镇州北三十五里。五代周显德元年,北汉主南侵,引兵至高平南,陈于高原,与周军遇;又以中军陈于巴公原,周主自将御之,大败汉兵。今为巴公镇。○韩店,在州北,明初元孽扩廓遣兵攻泽州,王师御之于此,不利。 

科斗店在天井关南。唐会昌三年,河阳帅王义元讨刘稹,遣兵军于天井关南科斗店,为稹将薛茂卿所败,即此。○横望隘,在州西南八十里,太行绝顶也。即狄梁公望云思亲处。今为横望镇巡司,洪武二年置,与怀庆府碗子城相距六里。又南有柳树隘,亦曰柳村店,有巡司戍守,与碗子城相接。 

高平县州北八十三里,西北至潞州长子县八十里。战国赵长平地。汉置泫氏县,属上党郡。魏、晋因之。后魏曰玄氏县,属建兴郡。永安中,析置平高县,属长平郡。北齐属高都郡,改县曰高平。后周属高平郡,隋郡废,县属泽州。唐初置盖州于此。武德六年,盖州移治晋城县属焉。贞观初,盖州废,县属泽州。宋因之。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百五十三里。 

○泫氏城在县东十里。《竹书》梁惠成王九年,晋取泫氏,是也。汉县治此。晋永兴初,刘渊遣刘曜取泫氏。后魏改为玄氏县。永安中,置长平郡治焉。高齐废郡,仍省县入高平。五代梁开平二年,晋将周德威攻梁泽州,不克,退保高平。周显德初,北汉主南侵,过潞州,不攻,引兵而南,军于高平之南,既而败于巴公原,周军追至高平,汉兵失亡无算。即今县也。 

长平城县西北二十一里,即秦白起破赵处。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卫青为侯邑。《后汉志》:泫氏有长平亭也。晋永嘉三年,刘渊遣其子聪及石勒等攻壶关,东海王越遣王旷等济河拒之,至太行,与聪遇,战于长平之间,败没。《水经注》:长平城西有秦垒,秦坑赵卒,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杰起。今仍号白起台。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里,东西二十里,秦、赵垒壁存焉。《志》云:头颅山在县西五里,白起台在其上。 

阳阿城县南六十里。汉县,属上党郡。高帝封万里为侯邑。后汉因之。晋废。《魏土地记》:慕容永分上党郡置建兴郡,治阳阿县。后魏亦置阳阿县,初属上党郡。永安中,属高都郡。北齐废入高都。○光狼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秦纪》:昭襄王二十一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今其地名秦赵村。《志》云:县南三十五里有故关城,秦置。 

○米山县北十里。相传赵将廉颇积米于此,俗呼为大粮山。又韩王山,亦在县北。《志》云:县之主山也,其山独高,上有平地数亩,登眺之,四面诸山,皆如培娄。相传秦围韩王于此,因名。又金门山,在县北五里,当赵垒之门,其土赤色,日照如金。 

羊头山在县东北三十里,相传神农尝五谷于此。山畔生黍,和律者采之以定黄钟。又翠屏山,在县东三十六里,山峰秀丽,若翠屏然。又仙公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丹水出焉。○走马岭,在县西北十里,出铁矿。《志》云:县西十里王降村有护国铁冶,元大德间置,至正间废。明洪武间,徙置县北二十里,永乐中废。今旧治犹存。又县西二十里为省冤谷,即赵括败死,余众被坑处也,旧呼杀谷。唐玄宗幸潞州,过此致祭,改名省冤。 

○丹水县西北五里。自仙公山南流,经县南入州境,一名长平水。《志》云:丹水上源合上党诸山之水,建瓴而下,每暴雨涨高二三丈,浮沙赤赭,水流如丹,因名。唐贞元初,县令明济引水入城,号曰甘水。又泫水,在县西北,《通典》谓泫谷水流合丹水,泫氏县以此名,今湮。

绝水在县城西。《志》云:头颅山下有阳谷,绝水出焉。秦军筑绝此水,不令赵饮,故名。今堙。据《水经注》:绝水出泫氏县西北阳谷,东南流,径泫氏县城北,又东南与泫水合。水出西北玄谷,东南流,径泫氏城南,又东会绝水乱流,东南至高都与丹水会。今所云绝水即泫水,而丹水乃绝水也。源流相错,存以俟考。○许河,在县南二十五里。《志》云:源洁泉出县西南三十里之原村,其泉周四丈,深丈五尺,东西分引溉田,西南流十余里合山水,经许庄,名许河,东南流数里入丹河。 

○长平关县西北四十五里。隋置,有关官,唐因之。《通释》:泽州有长平关,即此。今亦为长平驿,与潞州长子县接界。○磨盘寨,在县西北,明初冯宗异取泽州,破磨盘寨,进克潞州,是也。又桑子镇,在县西南,近时官军尝破贼于此。

赵障在县西。战国赵孝成王四年,取上党,廉颇军长平,秦陷赵军,取二障四尉。《括地志》:赵障故城,一名都尉城,今名赵东城,在高平县西。又有故城,此二城即二障也。○西垒壁,在县北。赵孝成王七年,赵括为将,秦攻赵,夺西垒壁。又有赵东垒,一名赵东长垒,即赵括战不胜,筑壁坚守处也。《正义》曰:俱在高平县北。

阳城县州西百里。东南至河南济源县百十里。汉河东郡泽县也。晋属平阳郡。后魏属安平郡。隋属泽州。唐武德初,置泽州于此。八年,移泽州治端氏。贞观初,又移州治晋城县属焉。天宝初,改为阳城县。今编户百里。 

○获泽城县西三十里。战国时魏邑也。《竹书》:梁惠成王十九年,晋取泫氏、泽。汉置泽,县盖治于此。后汉封邓鲤为侯邑。建安十年,高举兵并州,入泽,即此。后魏移今治。今为泽城村。

○析城山县西南七十里。即《禹贡》所云底柱析城者,盖太行之支山也。山下有神池,渊深莫测,相传与济渎相通。《水经注》:山甚高峻,上平坦,有二水,东浊西清,左右不生草木。亦曰析津。山东麓地名桑林,相传神汤祷雨处。○王屋山,在县南八十里,即《禹贡》所云析城至于王屋也。山连绛州垣曲县及怀庆府济源县界,《古今地名》云:王屋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冀州之河阳山。

白涧山县西北十六里。《水经注》:泽水出泽城西白涧岭。是也。晋义熙十二年,丁零翟猛雀驱掠吏民入白涧山为乱,后魏主嗣遣将张蒲等击平之。○史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产铁。其西五里有金裹谷堆,堆下亦有铁矿。 

焦饶山县东三十里。有百脉泉,百流腾沸,亦名百聚泉,东流入沁河。又崦山,在县北三十里,东有白龙潭。又羊肠坂,在县东六十里,下有栖龙潭,亦东流入沁。

○沁河在县东二十里。自沁水县流入境,又南入河南济源县界。今详见大川沁河。

获泽县西北十里。《墨子》云:舜渔于泽。汉以此名县。《水经注》:泽水出白涧岭,经泽城南,又东注于沁水,即获泽也。隋置泽州,亦因以名。

○荆子隘在县南八十里,路通河南济源县,向有怀庆卫官军戍守。又有三缠凹,在县北,其地险僻,近时官军尝败贼于此。 

陵川县州东北百四十三里。北至潞州壶关县五十里,东至河南辉县九十里。汉泫氏县地。隋初为高平县地。开皇十六年,析置陵川县,属泽州,以县多陵阜而名。唐属盖州。贞观初,属泽州。会昌三年,忠武帅王宰讨泽、潞叛帅刘稹,败稹兵于天井关,进拔陵川,即此。宋仍曰陵川县。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九十二里。 

○马武山在县东五十里。后汉初,马武尝屯军于此。又孤峰山,在县东七十里,以孤峰特起而名。《寰宇记》:县西南六十里有九仙台,一峰孤峙,三面泉流。

○淅水出县东北四十里佛子山,下流经潞州平顺县界,又流入河南林县,注于洹水。又平田水,在县东南九十里,源出孤峰山,下流亦入河南林县界,注于浊漳水。○蒲水,在县西北二十里,西流入于丹水。

○永和隘县南六十里,路出河南修武县。明初设巡司戍守,嘉靖中革。寻以宁山卫官兵戍此,复罢。今仍设官兵戍守。又五度关隘,在县东南八十里,路通河南辉县,明初调宁山卫官兵戍守,后亦罢。 

沁水县州西二百里。西至晋州浮山县百二十五里。汉端氏县地,属河东郡。后魏析置东永安县。孝昌中,置泰宁郡治焉。后又为广宁郡。北齐废郡,改县曰永宁。隋开皇十八年,复曰沁水县,属泽州。王世充尝置原州于此,唐复故。今编户五十四里。 

○沁水故城县西三十里。汉县,在河南济源县界。隋始改置于此,后移今治。今名故城村。又安平城,《志》云:在县东六十里,后魏安平郡治此,东南去端氏县三十里。

端氏城县东九十里。本晋邑。《史记·赵世家》:成侯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肃侯元年,夺晋君端氏,徙之屯留。汉置端氏县,属河东郡。晋属平阳郡。后魏置安平郡于此。隋初郡废,县属泽州。唐武德八年,徙泽州治此。贞观初,又徙州治。晋城县属焉。宋因之。元至元三年,省入沁水。

马邑城在县东二十里山上。秦、赵拒战,筑此城以养马。其地峻险,南临小涧,北距大川。或云:即白起与赵括战时所筑。○王离城,在县东北五十六里。《志》云:秦将王离所筑,阻险临崖,四面悬绝。

○三尖山县东北三十里。三峰并峙。又县东三十里有偃月山,俗呼车辋山,有车辋水。○石楼山,在县城南,山下有濯缨泉,流入杏谷水。又鹿台山,在县南三十里。《水经注》云:山上有水,渊而不流。

嵬山县东九十里。一名隗山。其形峻岌,与群山连绵不绝。《志》云:山在故端氏城东,城西南又有磕山。○东辅山,在县西南九十里,其西为西辅山,与析城山相连,有辅车之势。《水经注》:辅山高十余里,与垣县北教山相接云。

乌岭县西北四十里。或曰:即春秋晋之黑壤也。宇文周讳黑,改为乌岭。唐会昌三年,晋、绛行营节度使石雄讨刘稹,败之于乌岭,即此。岭与晋州翼城县接界。○空仓岭,在县东百四十里,相传秦白起诡运置仓以绐赵括处。

○沁河县东五十里。源出沁州沁源县,经晋州岳阳县界,东南流入县境,又东南流入阳城县界。

芦河在县南。源出鹿台山,流经阳城县东十八里,合于沁水。○杏谷水,在县城东,源出县西三十五里陕沟村,流至此,合于梅谷水。梅谷水源出县西北三十五里梅谷村,流至城东,与杏谷水合,流经县东郑庄村,入于沁河。又秦川水,在县东。《水经注》:秦川水出巨峻山,带引众流,积以成川,西南径端氏故城东,又南入于沁水。《隋志》:端氏县有巨峻山秦川水,今堙。 

○东乌岭关县西北五十里。宣德四年,置巡司于此。○窦庄堡,在县东北,近时土人尝败贼于此。 

附见:

宁山卫在州治东北。洪武四年,置所。十一年,改卫。永乐七年,改隶后军都督府。 

泽州古代佳话

历史上有无数名人踏上了这片土地,有唐以来,就有三位皇族任泽州刺史,分别是密王李元晓、韩王李元嘉、宁王李成器,还有开国元勋长孙敬德。李隆基曾在此写下《早登太行山言志》一诗。唐代大诗人陈子昂曾写下《登泽州城北楼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隰川王和宣宁王迁于此建有隰川王府和宣宁王府、于谦在此写下了《到泽州》。 

有凤来栖的传说

传说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冬十二月,凤凰见于高都(今晋城城区与郊区)。神鸟凤凰降临泽州的传说,反映了当地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相传古时晋城市区北约10公里处有一王姓人家,其子善射,被众人举为王,其练武台称为王台(今为矿务局王台铺矿)。一日,王子见一只色彩艳丽的大鸟从空中飞过,便紧紧追赶。追至一河边,王子照着大鸟的翅膀拉弓搭箭,但射中的却是一位姑娘的手臂。王子将姑娘扶回家疗伤治疾,后结为夫妇。男耕女织,相敬如宾。忽一日,电闪雷鸣,天兵骤至。原来这姑娘是瑶池的金凤凰下界,见天兵到来, 姑娘又变作凤凰带着王子西飞。中箭后,落在二人初次相会的小河边。见雷电将劈向王子,金凤凰便抖动翅膀,盖住了王子。只见金凤凰的身子变得越来越大,铺天盖地,覆盖了小河两岸,化作了山脉、河流。从此,晋城大地就有了凤凰山,有了丹河、沁河。“王台铺”、“凤凰山”等皆因此而得名。 

泽州城市地标

祥凤凌空雕塑

1998年,山西晋城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市中心竖立一座既能代表地方历史文化,又可反映时代精神的标志性城市雕塑,雕塑由中央美院杨淑卿女士创作。 

市规划局承担整体景观环境设计和安装工程指导。“祥凤凌空”象征着古老的泽州年轻的晋城如浴火重生的凤凰,永葆青春,凤翔云天。 

“祥凤凌空”矗立于晋城市区泽州路和凤台街交会处。市雕形象缘起于“有凤来栖”的民间传说。